天天看點

花中二豔:芍藥與牡丹

作者:中醫養生鄭芝環

【按】牡丹花是大陸的國花,在國人的心中地位很高,同時它也有個雙胞胎姐妹:芍藥花,并稱為“花中二豔”,“谷雨看牡丹,立夏看芍藥”,這個季節是觀賞牡丹芍藥的好時節,大家不要錯過。同時,芍藥和牡丹也是臨床常用的兩個藥材,有極高的臨床使用價值,也經常搭配一起使用,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花中二豔:芍藥與牡丹

【芍藥牡丹是花,入藥用哪個部位,是根還是莖?】

芍藥和牡丹作為觀賞植物,臨床其入藥不是用花,而是用芍藥的根部,牡丹是用其根皮,稱之為牡丹皮。

【芍藥分白芍、赤芍,是花色品種不同嗎?】

芍藥入藥,是用毛莨科草本植物芍藥的根,藥房将芍藥分為白芍與赤芍,兩者功效有相近之處,但也有差別,而在古代并無白芍和赤芍的分别,隻言芍藥。直到唐宋之後,才漸漸的将芍藥分成赤芍和白芍。

白芍、赤芍并不是用花的不同來做區分,目前以野生不去皮曬幹為赤芍,而栽培的去皮曬幹後為白芍;如張錫純說:“白芍出于南方,杭州産者最佳,其色白而微紅,其皮則紅色又微重……赤芍出于北方關東三者,各山皆有,肉紅皮赤”。

花中二豔:芍藥與牡丹

【白芍和赤芍功效有何異同?】

白芍和赤芍都有清熱涼血調經等功效;赤芍的功效偏重散瘀止痛;而白芍偏重于斂陰柔肝止汗。

正如成無己所說:“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這簡要地說出了兩者的差異,實際上這兩個藥在臨床使用上都是瀉中有補,散中有收,各有側重而已。

牡丹皮的功效作用也是以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涼血退蒸為主,同為毛茛科植物,牡丹皮和赤白芍經常相須為用,增強了臨床療效。

花中二豔:芍藥與牡丹

【中醫名方中,常用芍藥和牡丹】

1、桂枝茯苓丸:由牡丹皮、芍藥、桃仁、桂枝、茯苓共同組成,這是經典的婦科活血化瘀方,主要是用于少腹疼痛有包塊,或頭暈、失眠、躁熱、肌膚甲錯的證候,這藥方常用于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子宮肌瘤、附件炎的治療。

2、溫經湯:含有牡丹皮、芍藥,配伍吳茱萸、當歸、川芎、人參、桂枝、阿膠、生姜、半夏、甘草、麥冬等藥物組成,溫經湯能治療婦女身體虛寒伴有淤血虛熱等病症,牡丹皮和芍藥在其中起到涼血化瘀養血的作用,性涼,也能夠防止其他溫補類藥物燥熱的弊端。

3、犀角地黃湯:由牡丹皮、芍藥配伍犀牛角、生地黃組成,能治療溫熱病熱入血分證,牡丹皮和芍藥主要起到涼血清熱,散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高熱神昏、皮下紫癜等病症的治療。

花中二豔:芍藥與牡丹

【芍藥的經典故事】

相傳神醫華佗在其後宅有開辟藥園,對每種藥物都仔細品嘗,以弄清藥性,有個外地人送給華佗一顆芍藥,并将其種在園中,華佗嘗芍藥花葉之後。覺得平平無奇,便不以為意。

直到一夜,華佗正在燈下看書,忽聽有女子哭聲,華佗意外推門出去卻不見人影,隻見那棵芍藥,華佗将此事告訴妻子,妻子望着窗外的芍藥說:“這裡的一草一木皆是良藥,唯獨此株芍藥被你冷落一旁,他自然感到委屈。”

事隔幾日,華佗夫人血崩腹痛,用藥無效,他瞞着丈夫挖起芍藥根,煎水服用,不久腹痛即止,她将此事告訴華陀,華陀才對芍藥做了細緻的研究,發現芍藥确實有良好的緩急止痛調經的功效。

花中二豔:芍藥與牡丹

【古籍關于牡丹芍藥的記載】

《本草綱目》:“芍藥猶綽約也,花美貌好,此草花容綽約,故以為名。”

《本草綱目》:“白芍藥益脾,能于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滞。”

《本草綱目》:“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