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路向何方?|熱點關注

華為路向何方?|熱點關注

撰文 | 趙晨希

編輯 | 李信馬

4月28日,據華為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業務報告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華為實作營收1310億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13.9%,淨利潤率4.3%,同比下降6.8%。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表示,盡管消費者業務受外界客觀因素影響,但ICT基礎設施業務穩定增長。換言之,營收、淨利潤率下降主要是消費者業務下降影響所緻。

該季度财報資料基本延續了2021年華為全年的業績趨勢。據不久前,華為2021年經營财報釋出會披露的資料,2021年,華為營收6368億元,同比下降28.6%,成為近五年營收首次下滑的一年。除了企業業務略有增長之外,消費者業務、營運商業務均有所下滑,消費者業務下滑最多,高達49.6%。

然而,消費者業務因涉及衆所周知的晶片問題,幾乎“無解”。

在剛剛結束的2022年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談到了晶片産業的複雜性:“晶片産業鍊條十分長,涉及晶片涉及、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為了支撐這些環節,上遊還涉及裝置、材料等更長的鍊條,在如此長的鍊條中,全球任何一家公司,包括華為,都不能隻依靠自己解決這些問題。”

胡厚崑也明确表示,盡管華為消費者業務面臨晶片短缺難題,但目前,華為仍然相信産業有各自的分工,華為沒有自建晶片廠的計劃。

華為路向何方?|熱點關注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 圖檔來源:華為

更重要的是,華為在今年的經營過程中還面臨着其他各種各樣的嚴峻挑戰。

“華為目前遇到的困難蠻多,過去面臨的困難在今年沒有減少,外界環境變化又帶來更多挑戰,如地緣沖突、全球疫情未消退、全球通貨膨脹、大宗商品漲價,匯率波動的可能性,等等一系列挑戰。”胡厚崑說。

華為在探索、求生存的階段中,也給自己開了諸多“處方”。一方面,華為陸續進入新業務領域,諸如造車,“1+8+N”全場景生态中的“+8産品”、軟體生态,電力、煤炭能源等傳統行業的數字化等。

但是,無論是造車還是其他,都需要時間,特别是大衆關注的汽車業務,胡厚崑向媒體打趣稱,關于華為造車,要給華為和餘承東一些了解和寬容。“華為從事車相關的行業,還是一個新來者,很多東西需要學習,難免犯錯,希望大家多一些寬容。華為提出的目标,哪怕不能實作,也希望大家能多一些了解。”

另一方面,華為也試圖從“根基”上,推動創新,鞏固企業的核心競争力,即頂尖人才的招募。就在2022年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前一天,華為面向全球招募天才少年,不分國籍、專業、院校,華為提供世界性課題與強大平台、足夠資源,還有頗具想象力的“五倍薪酬”。

随着“半壁江山”消費者業務營收的“失衡”,傳統優勢業務闆塊營運商業務、企業業務注定需要再向前一步。從2022年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也明顯看出,華為業務發展的關鍵詞已經成為5.5G、5.5G To B室内、F5G、F5.5G、華為雲、存儲、軍團......

而在4月20日,華為消費者業務也更名回10年前的舊稱,“華為終端”,全面進入To B商用領域,為政府、行業等帶來包括筆記本、桌上型電腦、列印機、顯示器、智慧屏等商用産品,實行To C、To B雙線“作戰”。

2021年、2022年華為先後成立十五個軍團,包括煤礦、海關、智能光伏、電力數字化、園區、政務一網通、廣域網絡等等,這些都是5G應用、商業化落地、數字化領域的“無人區”。如胡厚崑介紹,華為一直在耕耘To B業務,做了三十多年,知道To B業務怎麼去做。在消費者業務受限的情況下,華為勢必要重拾老本行,進一步深入To B行業、産業。

To B駛入“深水區”、“無人區”

企業業務方面,華為雲一直是重點,2022年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胡厚崑也着重提及華為雲的發展。華為2021年經營财報釋出會上,更是首次披露華為雲的具體營收(2021年營收201億元)。

其實,自華為受到技術封鎖之後,華為雲受到重視有迹可循。2021年1月,任正非曾經專門就企業業務與華為雲業務發展發表内部講話,大篇幅闡述華為雲的定位、組成、發展路徑。随後,包括華為雲與計算BG與BU,華為雲與計算CEO、總裁不斷進行調整。

華為路向何方?|熱點關注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 圖檔來源:華為

華為雲承載了華為從硬體公司向軟體公司、賣産品向賣服務轉型的重任。胡厚崑對過去兩年華為雲的增長也較為滿意。“一方面,市場佔有率如IaaS市場佔有率,國内排名第二,全球第五;另一方面,雲計算業務發展的基礎是生态,華為雲已聚集3萬多家合作夥伴,應用開發開發者260萬,雲市場上架應用超6000多個。”

華為雲全球Marketing與銷售服務總裁石冀琳也提及了華為雲過去一年發展的一系列資料,政企和網際網路雙賽道價值客戶增長59%,存量客戶平均收入增長33%,雲市場交易額增長105%。

2021年,華為還成立了華為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确立“一切皆服務”的定位。對此,石冀琳對DoNews表示,成立華為雲計算子公司主要是為了順應雲計算的發展特點,更好、更高效、更快速地做出業務決策,在雲計算賽道上抓住機會,包括研發、市場營運、深耕數字化各個行業合作上有更多探索和積累。

除此之外,華為雲還與軍團戰略聯系緊密。

據石冀琳介紹,軍團的本質是Team(團隊),是一種高效率的作戰Team的運作方式,最大的價值是能夠快速集結各路資源,針對某一個行業場景進行深耕。石冀琳發現,在所有軍團的解決方案的打造過程中,客戶都非常關注雲平台的建設與雲技術的應用。

華為雲與軍團的營運模式是“緊密合作”,與軍團聯合設計基于雲的解決方案,聯合進行生态打造。

“第一,華為雲針對每個軍團的不同特性,做聯合解決方案設計,組建聯合拓展團隊。第二,針對軍團的行業特點,跟軍團進行聯合解決方案和聯合生态的打造。即華為提供能力,華為雲圍繞行業,把相關夥伴聚集在一起,做聯創,圍繞行業屬性、行業知識沉澱,共同探讨行業數字化轉型所需要的解決方案和相應能力。”石冀琳談及華為雲在軍團模式中的作用。

營運商業務層面,華為今年仍然重點推介5.5G與F5.5G(第5.5代固網通信)。

2021年年底國内5G基站數量超過142萬,基本覆寫了國内所有地級市、縣區,5G連接配接數也超過5億,2022年還将建設約60萬個基站。To C市場方面,三大營運商5G資料業務流量占據了總流量的20%,廣東、深圳、浙江、上海等地區占移動總流量的30%以上,發展迅速。

但是,現有5G網絡能力依然存在瓶頸,對于To C市場的新應用,甚至To B各行各業更為多樣、複雜的全場景物聯需求,如L4自動駕駛網絡、低空物流無人機等場景,現有增強移動寬帶(eMBB)、超高可靠低延遲時間通信(uRLLC)、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場景需要更新。

據了解,早在2020年,上海MBBF大會期間,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就提出5.5G願景。主要方向是上行超寬帶(UCBC)、寬帶實時通信(RTBC)和通信感覺融合(HCS)3個新應用場景。

華為雲5.5G領域總經理高全中對媒體表示,三個方向主要是因為,第一,5G To B中的很多應用以上傳為主,現有5G網絡下行帶寬較好,但上行帶寬存在較大瓶頸;第二,虛拟和現實生活的融合,未來需要快速有提供對應視角的畫面;第三,數字化、智能化社會存在大量移動的自動駕駛裝置,如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這些裝置不具備自我判斷意識,需要感覺能力。

華為無線産品線副總裁、首席營銷官甘斌進一步闡述無論是5.5G還是F5.5G,都是為了應對巨大流量增長與企業各種場景需求,現有5G 400MHz遠遠不夠,需要從原來的百MHz更新到GHz級的頻譜資源,從大帶寬走向超大帶寬。

“6GHz、毫米波将會是未來超大帶寬的關鍵。華為提出了ELAA-MM(超大規模天線陣列M-MIMO),走向更大規模陣列實作更高頻段與C-Band同覆寫。”甘斌說。

此外,營運商業務中的5G、F5G、5.5G、F5.5G也支撐着華為各個軍團的運作。

華為路向何方?|熱點關注

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 圖檔來源:華為

以煤礦軍團為例,據華為煤礦軍團MKT與解決方案總裁郭振興介紹,智能礦山不僅涉及到公有雲、私有雲部署、大資料、AI人工智能的應用(智能分析和智能決策),它的本質其實還是工業網際網路架構的變革。

“建設智能礦山除了需要面臨作業系統、各種連接配接協定,主要是司有連接配接協定,接口、标準不統一等難題。像露天礦等場景中,5G、F5G也是重要的接入手段,為了應對一些大帶寬業務,華為采用了F5G分組切片網絡等解決方案。”郭振興說。

電信分析師黃海峰對DoNews表示:“每一年華為的分析師大會都是華為研發部門分享自己對未來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想法與洞察,未來的路怎麼走。希望營運商、客戶、合作夥伴知曉華為的方向,然後産業界一起探讨,達成共識。”

換句話說,華為的想法與洞察不一定成熟,未來落地的過程中也勢必将面臨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标準的當機、較長的落地時間周期,再或者是來自客戶、合作夥伴的遲疑。特别是從全球5G To B商業化進展來看,行業普遍處于初期,即“樣闆房”階段,全球成功商業化的案例少之又少。

華為向能源、煤礦等傳統領域發起數字化轉型,或5G、F5G甚至5.5G、F5.5G商業化落地,不僅是行業内的“無人區”,成為行業Know-How也需要一定時間積累。

“拿着錘子找釘子”,不易

5.5G、F5.5G從标準到配套成熟,或需要2-5年時間周期。

對于5.5G、F5.5G,DoNews采訪中移動多個不同業務部門的員工,對方對5.5G、F5.5G概念并不知曉。“目前,還沒有聽說5.5G、F5.5G的進展,一般新的通信代際更新都要先找地方試點,建設試驗網才能知道效果。5.5G一般指無線裝置更新,不會涉及核心網層面。”中移動員工李浩告訴DoNews。

另一位中移動員工張強也表示,目前營運商市場部還用不到5G下一代技術,現在5G發展的瓶頸在于場景少,強關聯場景少。

對于營運商與裝置商對5G下一代技術感覺的差異,電信分析師黃海峰對DoNews表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5.5G屬于通信代際的創新,相關标準可能要在2023年才能制定好。目前有一些試驗田,預計2024年才會有一些商業産品,之後才能慢慢地在高價值區域部署。”

華為雲5.5G領域總經理高全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5.5G具體标準的确處于制定之中。“2020年,5.5G提出,2021年4月,3GPP正式命名為5G-Advanced。2021年4月至年底,标準、産業、各方合作夥伴如營運商、裝置上、終端廠家、晶片廠家、内容側夥伴,共同探讨關鍵技術方向與标準中的研究課題,5G-A R18的協定就正式在标準裡面立項了。”

事實上,無論是2G、3G、4G階段,每個代際之間都有過渡階段,比如2.5G、3.5G、4.5G。一般主要是通過軟體更新或者一些硬體更新來實作。以4G到5G為例,2013年,大陸4G商用,2016年4.5G才開始商用部署,從4.5G到5G又需要三年時間。

從5G到6G的更新過程中,同樣需要5.5G過渡。

5G與4G時代最大的不同在于,5G因頻段高,部署密集,鋪設成本更高。“營運商投資5G的時候,4G都沒有完全回本,營運商目前更在意商業模式運維。”行業分析師叢沫對DoNews接着說,是以,營運商側對于新的通信代際不感興趣、沒有太多感觸較為正常。

“一般來說,華為部署底座都是類似的2G、3G、4G、5G、6G共平台,節省很多成本。買基站裝置隻占營運商總投資的5%,加上固網、核心網一些基礎建設可能不到15%,這些都不貴。難點在于營運成本,還有電費、維護成本。”黃海峰說。

盡管,新概念鋪設還需要時間與實踐。但是,在行業分析師叢沫看來,華為與其他競争對手相比依然有一定優勢。

華為路向何方?|熱點關注

2022年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 圖檔來源:華為

“市場需求擺在那裡,華為不做,其他企業也會做,隻是華為更适合服務這一部分客戶。首先,華為按照垂直行業劃分的軍團模式,其實在業内To B端,都是這麼去鋪開做到深入了解客戶痛點和持續的行業跟蹤。‘軍團’這個詞,帶有華為濃厚的企業文化及政企業務淵源。”

叢沫認為,傳統行業,無論是礦産、能源、港口還是公路,絕大部分大型企業都屬于國資背景,這些傳統行業都面臨着數年來資訊處理及相應的多個行業的痛點亟待解決,華為在其中的優勢是,其ICT深耕下來的政企關系及企業文化本身跟政企文化的比對度高,雖然這部分客戶市場壁壘高,但是在選擇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解決方案的時候,隻要價格合适,大機率還是會優先考慮華為。

2022年,華為的主航道已經全力聚焦在To B端,胡厚崑也提到華為今年的目标不僅是活下來,還是“有品質”地活下去。“第一,整個公司目前特别關注交易的品質;第二,華為現在整個的業務組合相比過去更多元化;第三,‘生存品質’,持續地進行創新投入。我們會繼續在人才上進行投入,在創新路徑上進行優化。”

(文中李浩、張強、叢沫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