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際不打小孩日”關注男孩受體罰現象

很多父母認為男孩調皮,好動、不聽話,教育起來要更加嚴格才行,而且,很多父母有男孩“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是以,當男孩犯了錯誤,父母就采取非打即罵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中國政法大學的田岚、何俊萍兩位教授曾對“家庭體罰子女現象”進行調查。調查顯示,将近2/3的大學生在兒童時期遭受過家庭暴力,其中男孩居多,體罰的形式多以手打腳踹的形式為主,其次是罰跪、罰站。

美國198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80%的體罰事件發生在男學生身上,男生與女生受體罰的比例為 25:1;對同樣的問題行為,教師給予男生的嚴厲懲罰的數量明顯高于女生。

“國際不打小孩日”關注男孩受體罰現象

大陸教師體罰行為的類型主要有:

言語性手段:如諷刺、威脅、斥責等;

機械性手段:增加學生的工作量,如罰做作業、罰勞動等;

剝奪性手段:如情感剝奪(教師冷淡、要求其他學生孤立過錯學生)、權利剝奪(不讓學生上課等);

轉移性手段:如要求家長體罰學生等;

傷害性手段,包括體罰和變相體罰。

“國際不打小孩日”關注男孩受體罰現象

心理學家指出,父母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會給孩子造成諸多心理問題。

如果經常打兒子,他就會缺乏自信心、多疑、有挫折感,還會産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或者出現軟弱,缺少男子漢氣概等性格缺陷。

對待男孩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還會破壞親子關系。一旦體罰男孩,既會傷害到男孩的自尊心,會讓男孩對父母産生怨恨,使親子之間産生嚴重隔閡。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父母不用溫柔、理智的良言善語,而打耳光和用皮帶抽打孩子,如同在雕塑作品時不用精巧的雕刀,卻動用生鏽的斧頭。”

其實,男孩完全是情感動物。根據我的經驗來看,很多男孩比女孩更敏感,情感更加脆弱,也更容易受傷。有時候,我們看不到這點,因為男孩更嚴密地守護自己的情感,不輕易表露出來。

是以,對于男孩,父母要遵守孩子的發育特點,給予更多的耐心。

就如英國17世紀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洛克主張的那樣:

教育男孩,一定要用溫存的語言,耐心熱情的态度,和顔悅色的勸導,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兒童的習慣,切記不可聲色俱厲、簡單粗暴地責備和訓斥他們,以免傷害兒童脆弱幼嫩的心靈和正在成長中的自尊心。

03因為男孩成績的暫時落後,打擊孩子的學習自信心。

“國際不打小孩日”關注男孩受體罰現象

很多父母發現:從國小起,一般情況下男孩的學習成績不如女孩。

中國教育科學院曾在四省市做過一個2萬名國小生及家長的調查,結果顯示:

在學習動機、課外閱讀和學業成績三個學習的核心方面,男孩的情況均比女孩差!

于是,很多父母看到男孩成績和表現,就非常焦慮,想盡各種辦法,想提高孩子的學業成績,但看到孩子成績沒有提高時,失望之下,父母就打擊孩子,‘’你怎麼這麼笨?”“有你這樣學習差的孩子,我太傷心了。”等等。

其實,父母是沒必要擔心這一點的,這是由于男孩的大腦發育影響的。

根據腦科學家們核磁共振得到的圖像,男孩大腦的“胼胝體”(胼胝體是一束神經纖維,将大腦左右半球聯系在一起)要比女孩的薄,這就導緻了男孩的左右腦的溝通更慢。

有科學家認為:

6歲男孩的大腦發育水準僅相當于5歲女孩的發育水準。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國小階段,班上的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總是女孩居多。

不過,男孩的後勁更足。在國中階段,男孩進入青春期前後,他們就會迎頭趕上。

是以,在國小階段,父母不要因為男孩的學習上的暫時落後,而打擊他的學習自信心,一定要讓男孩保持學習的自信心和動力,同時,幫助男孩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減少男孩學習上的心理壓力,這樣,才能在男孩開竅的時候,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對于男孩來說,擁有開闊的眼界也是十分重要的,而要讓孩子能夠擁有廣闊的見識,就一定不能少了孩子的精神世界的豐富,所謂的男孩窮養并不值得提倡。因為這是不可能讓孩子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的。但孩子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否,對孩子眼界的大還是小起着很關鍵的作用,一個男孩要有開闊的眼界,才能成就大事。如果家長所謂的窮養,讓一個男孩失去了大的格局,把一個男孩變得眼界窄小,那麼對他以後的發展會有很大的阻礙。窮養往往适合培養工匠,但卻很難培養出工程師和設計師,因為視野決定高度。

在《男孩就該有男孩樣》有句這樣的話:

在我們的人生中,最艱巨、最惱人和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将男孩培養成男子漢。但它給我們帶來的快樂也是任何其他事情都無法相比的。

的确,養育男孩的過程,對于父母來說,是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但你陪伴着一個男孩的成長,見證了一個男子漢的誕生,這是一件多麼有美好的事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