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惟庸:朱元璋任由胡作非為7年,九族盡滅,3萬人墊底,冤不冤?

作者:史小晉

胡惟庸能夠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

不是因為他有多少真本事,

不過是“天時、地利、人和”兩大集團争鬥下的産物而已;

之是以選擇胡惟庸,

是因為他對朱元璋的威脅小,

這樣至高無上的皇權才能不被動搖;

但胡惟庸顯然沒有“自知之明”,

愚蠢的胡作非為7年,

很多人不了解為什麼?

朱元璋是一個權力欲望很強的人,

朱元璋心甘情願忍受胡惟庸的專橫,讓這個跳梁小醜盡情的表演,用一句話形容叫“不為小利,必有大謀”。

胡惟庸并非真正的目标,

而是他背後的那個龐然大物。

那麼,曆史上的胡惟庸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胡惟庸:朱元璋任由胡作非為7年,九族盡滅,3萬人墊底,冤不冤?

01

有一次,朱元璋找劉基談話,剛開始氛圍還是很和諧的,隻是聊聊家常,但是正當氛圍最融洽的時候,朱元璋突然變了臉色,很嚴肅的口吻問劉基:

“如果換了李善長,讓誰做丞相?”

劉基還是很警覺地,回複朱元璋:“陛下做主!”

朱元璋接着問:

“你覺得楊憲怎麼樣?”

這肯定是一個陷阱,因為朱元璋知道楊憲是劉基的死黨,提出楊憲不過是試探劉基而已。

劉基很清楚,這次的談話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複,他立馬回答道:

“楊憲有丞相的才能,但是沒有丞相的氣量,不可以。”

朱元璋緊接着問:“汪廣洋怎麼樣?”

汪廣洋并不是淮西集團的人,朱元璋一直懷疑他跟劉基的關系親密,提出汪廣洋是朱元璋的第二個陷阱。

劉基回答道:

“此人淺薄,不可!”

朱元璋還是很佩服劉基的精明,這時候才說出第三個人:

“胡惟庸如何?”

劉基說出了他一生最準确地判斷:

“胡惟庸現在是一頭小牛,但将來一定會擺脫牛犁的束縛!”

但朱元璋又說了一句話,直接決定了劉基即将進入萬劫不複之地:

“我看相位隻能先生擔當了。”

胡惟庸:朱元璋任由胡作非為7年,九族盡滅,3萬人墊底,冤不冤?

是人都會犯錯,劉基也是如此,他都沒有仔細想,直接回絕了朱元璋,最後還加了一句:

“目前諸人,臣誠未見其可也。”

什麼意思呢?

目前這些人,在我看來沒有合适的!

而正因為劉基的回答,決定了朱元璋與他的決裂。

很多人不清楚這件事情跟胡惟庸案有什麼關系?

我們需要先知道胡惟庸到底是怎麼當上丞相的,才能清楚他的解決其實早就注定了的。

朱元璋登基稱帝以後,建立大明。

明朝建立以後,出現了兩大集團,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和以劉基為首的浙東集團。

兩大集團沖突的導火索是一個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長的親信。

因為犯法被劉基給抓了起來,

查清罪行以後,

劉基秉公執法,

胡惟庸:朱元璋任由胡作非為7年,九族盡滅,3萬人墊底,冤不冤?

上報給朱元璋并将其處決,

李善長懷恨在心,淮西集團的成員一起攻擊劉基;

劉基被迫回了老家;

但劉基是個精明人,扶持自己的親信楊憲,接任禦史中丞,對淮西集團反攻;

楊憲這個人很不簡單,韬光養晦、扶持高見賢等人,利用言官的力量,抓住李善長的把柄,“如實”告訴朱元璋,朱元璋自然知道楊憲的目的,慢慢的改變對李善長的看法,并且請回劉基,打擊淮系集團。

李善長學習劉基,培養代言人,他的目标就是胡惟庸,威望不高,好控制,不過他沒想到的是這将是一條不歸路。

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老鄉,很早就追随朱元璋,但一直沒有受到重用,在李善長的支援下成為淮西集團的領袖,而胡惟庸确實沒有辜負李善長,他善于巧辯,讓朱元璋慢慢的對劉基産生懷疑,而那次談話直接決定了劉基的命運,也決定了淮系集團的勝利。

自此,淮西集團與浙東集團以淮西集團的勝利告終,而胡惟庸成為最終的受益人。

胡惟庸:朱元璋任由胡作非為7年,九族盡滅,3萬人墊底,冤不冤?

02

胡惟庸确實勝利了,但其實他自身并不清楚真正的原因;

并不是他比劉基多強,而是因為朱元璋站到了他這一邊;

因為朱元璋很清楚,不管淮西集團與浙東集團誰勝利,最終的受益人都是他,可以保證自己皇權的至高地位。

而朱元璋之是以選擇胡惟庸,就是因為他的威脅小,但胡惟庸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劉基被打垮以後,胡惟庸越發的猖狂,A錢受賄,排擠對自己順從的人,甚至還敢挑戰朱元璋的權威,私自截留下屬奏章,決定官員的升降,處決犯人,都沒有得到朱元璋的準許;

洪武六年,胡惟庸排擠掉另一位宰相汪廣洋,獨攬丞相大權,達7年時間之久。

朱元璋是一個權力欲望很強的人,他之是以受委屈7年,是因為他的目标太過強大,不是李善長,不是胡惟庸,也不是胡惟庸集團,而是在中國延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

朱元璋登基稱帝以後,深深地感受到丞相制度對自己權力的限制,因為他認為天下是他打下來的,為何要與人分權?

但丞相制度已存在上千年,不管是大臣還是一般的百姓都在心裡認同是必不可少的,想要廢除,難度非常大,必須要有一個充分的理由,而胡惟庸正式最合适的人選,朱元璋要做的就是對等待時機。

胡惟庸:朱元璋任由胡作非為7年,九族盡滅,3萬人墊底,冤不冤?

03

胡惟庸雖是小人,但并不笨,他行為越是出格,對朱元璋越是畏懼;

朱元璋并未對他下手,以胡惟庸對朱元璋的了解:朱元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從不妥協。

是以胡惟庸隻能找人一起加入自己,讓足夠多的人同他站在一起,畢竟法不責衆。

胡惟庸拉人的手段也很簡單:先找好目标官員,然後宴請,給出一定的承諾,情感交融,談共同話題,當然這需要投入感情,這樣的效果才最好。

胡惟庸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将吉安侯衆亨、禦史大夫陳甯、都督毛骧等一批重臣拉到了自己的陣營,一時間朝中都是胡惟庸的眼線。

但這并不夠,對胡惟庸最重要的一個人是李善長。

李善長不僅德高望重,而且他身上還有免死鐵券;

免死鐵券是朱元璋獎勵給大臣的最高獎賞,關鍵時刻可以保住一條命;

胡惟庸雖然不可以自己拿去用,但是隻要李善長不死,自己就有靠山。

李善長很有自知之明,他親眼見到那麼多的豪傑都敗在朱元璋手裡,自然不會犯同樣的錯誤,直接拒絕了胡惟庸。

胡惟庸為拉攏李善長,開始從親戚下手;

胡惟庸:朱元璋任由胡作非為7年,九族盡滅,3萬人墊底,冤不冤?

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跟胡惟庸是兒女親家,胡惟庸先是将李存義拉進自己的戰營,讓李存義去遊說李善長;

李善長剛開始嚴厲申斥李存義,但次數多了也就默許了,說了意味深長的一句話: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我老了,等我去世以後,你們好自為之吧。

胡惟庸這才放心,因為他覺得滿朝文武都跟他站到同一戰線即便是朱元璋想要對他動手都不敢,殊不知,這一切都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

确實,胡惟庸這樣做給朱元璋出了一個難題:這麼多人都跟胡惟庸站在一起,想要逐個瓦解很困難,既然如此,那就都殺掉吧!

這就是為什麼胡惟庸案,3萬人墊底的原因。

04

這一天來得也很快:

胡惟庸的兒子出遊,墜馬死于馬車輪下;

胡惟庸一怒之下就殺掉了馬車夫,

朱元璋知道以後非常生氣,

就找胡惟庸來解釋這件事情。

胡惟庸确實也在路上想好了各種借口,見到朱元璋以後有條不紊地解釋。

但朱元璋這次很奇怪,隻是沉默不語,用冷冰冰的眼神看着胡惟庸。

而胡惟庸仍沒有察覺朱元璋的不對勁,還在一直訴說自己的如何委屈。

胡惟庸:朱元璋任由胡作非為7年,九族盡滅,3萬人墊底,冤不冤?

等到胡惟庸說完以後,他才發現朱元璋在看着他,令人恐懼的沉默。

朱元璋站起來走到胡惟庸面前,說:

“殺人償命!”

此時的胡惟庸呆若木雞,站在椅子上,渾身抖動,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恐懼。

可能到了這個時候會用才明白為什麼李善長不敢跟朱元璋作對?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是:胡惟庸說自己家老宅的井裡出現了醴泉,是祥瑞的征兆,想邀請朱元璋去他家裡觀賞;朱元璋聽到以後也是很感興趣,帶着侍衛從西華門出去,去胡惟庸家裡;但是有一個叫雲奇的突然拉住朱元璋的車駕,不讓朱元璋前往,隻是着急地沒說出來話,但朱元璋感覺事情不對勁,就回了宮,登上皇宮的城牆眺望胡惟庸的院子,看到胡惟庸家的院子裡重兵把守,是以就認為胡惟庸造反,處決了他。

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是朱元璋蓄謀已久的結果,我們回頭看看胡惟庸的所作所為,才知道朱元璋有多高明!

洪武十三年,占城國(今天的越南中部)派使節來南京進貢,但是胡惟庸并沒有将這件事情禀報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占城時節到達南京的時候,積蓄已久的不滿終于爆發,他嚴厲地申斥對此事負責的汪廣洋還有胡惟庸。

此時的胡惟庸也很糊塗,并沒有自己的認錯,而是将責任推給了禮部,他以為朱元璋還能跟以前一樣不計較、不追究;

但這次朱元璋并沒有被朱元璋牽着鼻子走,而是直接讓人查這件事情到底都跟誰有關系:

第一步就是将汪廣洋處決;

然後所有參與的官員全部抓了起來。

此時的胡惟庸不過是闆上魚肉,任由朱元璋宰割,這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

胡惟庸:朱元璋任由胡作非為7年,九族盡滅,3萬人墊底,冤不冤?

确實胡惟庸并沒有等太久,直接送胡惟庸上斷頭台的正是胡惟庸的親信—塗節。

塗節是胡惟庸的死黨,在朝中擔任禦史大夫,禦史大夫具體是做什麼的呢?

說得通俗點就是就是丞相胡惟庸的得力助手。

秦朝始置,負責監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書等。西漢沿置,品秩中二千石 (丞相、太尉均号萬石),負責監察百官,輔佐丞相,為丞相的助手,相當于副丞相。

是以胡惟庸不管是發動輿論攻擊,還是拉幫結派,或是圖謀不軌,都會跟塗節有關系,甚至是塗節在幫忙出謀劃策,胡惟庸自然會選擇一位親信做自己的得力助手。

塗節是一個典型的牆頭草,他眼瞧着胡惟庸即将倒台,将胡惟庸的陰謀直接上報朱元璋;

其實朱元璋等的就是這個時機,證據确鑿,立刻下令将胡惟庸、陳甯等與胡惟庸關系親密的重要成員全部斬殺,滅胡惟庸三族。

05

明朝初期三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才正式拉開帷幕,

在古代想要查證清楚是很難的,最常用的手段不過是嚴刑逼供;

審案的官員抓住犯罪嫌疑人以後不過就是先暴揍一頓,先打完再說,是以很多審訊的官員也會趁機公報私仇。

酷刑隻有就是詢問同黨,讀書人哪裡經得住打,就會供出很多“可疑”的人,而這個可疑真的有可能隻是可疑,而審案的官員将自己審案的“結果”告訴朱元璋,再去抓其他的人,就這樣,案件越來越大,從洪武13年,斷斷續續幾年的時間,被胡惟庸案牽連的人數就超過一萬人。

胡惟庸:朱元璋任由胡作非為7年,九族盡滅,3萬人墊底,冤不冤?

洪武十八年,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被告發,但他自首,保住了一條性命;

洪武十九年,胡惟庸私通倭寇的事情暴露。

《明史·日本傳》裡有一段這樣的記錄:

胡惟庸謀逆,欲藉日本為助。乃厚結甯波衛指揮林賢,佯奏賢罪,谪居日本,令交通其君臣。尋奏複賢職,遣使召之,密緻書其幹,借兵助己。賢還,其于遣僧如瑤率兵卒四百餘人,詐稱入貢,且獻巨燭,藏火藥、刀劍其中。既至,而惟庸已敗,計不行。帝亦未知其狡謀也。越數年,其事始露,乃族賢,而怒日本特甚,決意絕之,專以防海為務。

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北伐的時候抓到了私通元朝的封績,但是因牽連到李善長,是以封績被抓的消息就被隐瞞了下來,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才知道封績被抓,從封績的嘴裡牽連出了更多的朝廷官員;

朱元璋非常的生氣,将這些不忠的大臣大肆地屠殺,前前後後胡惟庸案牽連了三萬多人,因為牽連的面非常廣,好多年都沒有清除幹淨,一直到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爆發以後,開始了新一輪的清洗。

而胡惟庸死後僅一個月的時間,朱元璋就撤銷了在中國古代延續了上千年曆史的丞相制度,取消中書省的設定。

而如此大的陣仗,非常的幹淨利落,雷厲風行,一點都沒有拖泥帶水,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是朱元璋蓄謀已久的決定而已。

《明史》中有言:

“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

胡惟庸已經死了,但是并沒有看出來他造反,是以後人認為朱元璋不過是借着胡惟庸這個跳闆廢除近千年的丞相制度而已;

胡惟庸:朱元璋任由胡作非為7年,九族盡滅,3萬人墊底,冤不冤?
六部所屬諸司奏事勿關白中書省

這是洪武十一年,朱元璋說的一句話,大臣們奏報什麼事情,不必讓中書省知道。

洪武28年,朱元璋在奉天殿,敕谕群臣: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颉颃,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是以穩當。以後嗣君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将犯人淩遲,全家處死。”

胡惟庸确實是中國古代最後一位實至名歸的丞相,而胡惟庸案朱元璋正式廢除丞相制度,丞相這個官職徹底在曆史上消失。

結語

胡惟庸案的本質是皇權與中書省相權之間的鬥争,相權自古是伴随皇權而生,秦始皇為了對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邦,以“三公九卿制”分割相權,将相權一分為三;

而漢武帝時期,三公大多被龐大的外戚家族掌握,再度對丞相職權進行分割,是以西漢的時候逐漸發展成了尚書台,行使宰相的權利;

此後的一千多年,曆朝曆代基本上都是這一思路,多人分割相權。

朱元璋曾經擔任過江南行省中書省宰相,自然知道中書省的權勢有多強大;

朱元璋登基稱帝以後,就有弱化中書省權利的想法:

徐達任中書省丞相,徐達常年在外征戰,不過是挂了虛名而已;

李善長任中書省丞相,謹慎小心,又是開國文臣,自然朱元璋抓不住他什麼把柄;

汪廣洋不善理政,無大功無大錯,更不好處理;

而胡惟庸,權力欲望很強,中書省多年,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朱元璋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朱元璋并沒有跟以前的帝王一樣繼續分割相權,而是用一些比較殘酷直接的方式,直接廢除了丞相制度,取消中書省。

胡惟庸:朱元璋任由胡作非為7年,九族盡滅,3萬人墊底,冤不冤?

将相權收回,皇權與相權合二為一,皇權也是空前強大。

參考資料:

《明史》

《明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