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作者:老黃有話

隻要是把部隊交給林彪或羅榮桓指揮,毛澤東就放心了,如果是羅榮桓同林彪合作搭檔,毛澤東就更放心了。

這是二十多年殘酷、激烈的革命鬥争,在他們之間磨煉出來的一種高度信任和默契。

作為羅榮桓和林彪的老師,毛澤東對羅榮桓和林彪敞開胸懷。

建國後,羅榮桓因病逝世,舉國悲痛,毛澤東更發出了“國有疑難可問誰?”的悲怆内心獨白。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不過,作為一個異數的林彪,日後待遇和結局卻一言難盡。

羅榮桓同林彪的第一次合作,時間很早,起點也高。

具體合作時間為1930年6月,搭檔的職務為紅四軍軍長和政委,當時羅榮桓二十八歲,林彪二十四歲。

紅四軍是朱德、毛澤東親自建立的部隊。在1930年2月陂頭會議上,朱德、毛澤東分别擔任紅一軍團總指揮、政治委員,這之後便不再兼任紅四軍軍長和政委的職務。

選誰接任這兩個重要的職務,最後,林彪和潘心源接下了紅四軍軍長和紅四軍政委的接力棒。

林彪參加革命的源頭始于朱德上司的南昌起義部隊,潘心源參加革命的源頭始于毛澤東上司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但當時潘作為中央巡視員正在湘贛邊界和紅五軍工作,不能到紅四軍任職,即由熊壽祺代理軍委書記。

4月1日,紅四軍打下廣東南雄後,熊作為紅四軍代表赴上海出席全國紅軍代表會議。前委即重新物色四軍政委的人選。

作為紅四軍政委,除必須具備立場堅定、觀念正确、有豐富的政治工作經驗等基本條件外,還要有寬廣的胸懷。

既要有堅定的原則性,在非原則問題上又要有容人的度量,善于忍讓、諒解。

于是,毛澤東把目标鎖定在羅榮桓身上。毫無疑問,羅榮桓符合擔任紅四軍政委的所有條件。

毛澤東欣賞林彪打仗很穩重也很靈活,尤對他擅長于出敵不意、打敵人的伏擊表示肯定。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但對他個性很強、不願聽取别人意見的缺點不能認同。

林彪擔任第二十八團團長以來,同各屆黨代表大都搞不好關系,别人頗難同他共事。

毛澤東認為羅榮桓可以搞好和林彪的關系。是以建議由羅榮桓代理紅四軍政委,前委同意毛澤東的建議。

羅榮桓到任後,一心撲在部隊建設上,把四軍的政治工作、軍事訓練、供給工作抓得井井有條,與林彪配合得不錯。

林彪除了負責作戰指揮外,對部隊的日常工作索性不怎麼過問了。

在反“圍剿”期間,羅榮桓和林彪配合默契,率部連續取得了重大勝利。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毛澤東放了心,他高興地對身邊的同志說:“羅榮桓在四軍,不是跟林彪團結得很好嗎?”

1931年7月1日,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三次“圍剿”。三十萬人馬由北而南,洶湧而來,一下子幾乎占領了全部中央根據地。

紅軍冒着酷暑,繞道千裡,從閩西經根據地底部到瑞金再到興國高興坪地區集中。

8月7日清晨,紅軍在蓮塘全殲上官雲相師一個旅,下午在良村又将敵郝夢齡師兩個多團殲滅。

良村戰後,紅四軍主力又轉向東面去打駐黃陂的毛炳文師。

不過,在勝利的收尾階段,羅榮桓同林彪之間出現了合作期間的第一次不和諧。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林彪(前排右一)

當時,留在良村打掃戰場的主要為政治部、供給部和衛生部等機關部門。

在他們安置傷員、收容俘虜、運送槍支、正轉移與主力靠近時,敵第十九路軍又緊追上來。

這樣,紅軍寡不敵衆,來不及疏散,一些俘虜、槍支又重新被敵人奪了回去,紅軍的一些傷員也被敵人抓走。

戰後,羅榮桓認為自己作為紅四軍軍委書記和政委,應該負責。

後來,在城岡召開的紅四軍軍委會議上,中共中央代表團一位負責人出席。

這位負責人在會上又提起良村戰後丢掉傷兵、俘虜和槍支的問題,要求紅四軍深刻檢讨。

羅榮桓主動承擔了責任,作了嚴格的檢讨和自我批評。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可是,林彪卻認為這沒有錯,部隊主力按指令出擊,後方機關本就沒戰鬥力,被敵人突襲有損失是正常的,怎麼要作檢讨呢?

是以,林彪在會上未作檢讨,也沒有替羅榮桓說句公道話,更沒有替羅榮桓分擔責任。

會後,羅榮桓被免除軍委書記的職務,由林彪接任。羅榮桓對于受到的不公正批評,毫無怨言,後來也從未計較此事。

1932年3月12日,紅一方面軍進行了整編,将紅四軍和紅十五軍編為第一軍團,由林彪任總指揮、聶榮臻任政委、陳奇涵任參謀長、羅榮桓任政治部主任。

這樣,羅榮桓和林彪的合作關系結束,他們又成了上下級關系,但彼此仍很了解,有一種不是合作的合作關系,一直到1938年3月。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這期間,羅榮桓曾幾次因毛澤東而被降職,與林彪也是分分合合。

抗戰初期,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之後,林彪任一一五師師長,羅榮桓任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

1938年春,林彪被友軍誤傷之後,離開了一一五師,羅榮桓随即挑起了一一五師的重擔,不久,奔赴山東抗日敵後戰場。

經過八年抗戰,羅榮桓不負衆望,把山東經營成全國最大的一塊抗日根據地。

抗戰行将結束時,整個東北地區均無國共勢力。具有戰略眼光的毛澤東決心以山東和冀東的就近地理優勢,派我軍武裝搶占東北的“空白點”。

1945年8月10日,日本剛剛釋出乞降照會,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就于次日指令原東北軍呂正操、張學詩、萬毅所部和冀東八路軍李運昌部向察哈爾、熱河和遼甯進發。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八路軍挺進東北

8月26日,為了加強山東解放區的力量,防止國民黨的“蠶食”,毛澤東親筆撰稿,緻電山東分局書記羅榮桓:

“林彪、蕭勁光二同志昨日飛抵太行轉赴山東。分工:羅榮桓為書記及政委,林彪為司令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

如羅因病必須休養時,林代理羅之職務,林、蕭均為分局委員。其餘不變動。”

這是羅榮桓同林彪即将開始的第二次合作,不過,羅榮桓已經積勞成疾了,嚴重的腎病折磨,不但使他體力大量透支,而且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他的工作精力。

毛澤東考慮,山東不能沒有羅榮桓,而羅榮桓兼職很多,擔子太重,勢必壓垮他病情嚴重的身體。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于是果斷決定将林彪調往山東,讓他們在山東聯手合作,把山東根據地做得更大更強。

此時,中央還沒有考慮讓林彪和羅榮桓進入東北。

到9月,随着首批出關部隊在東北得到大發展,毛澤東決定投入大批幹部戰士“闖關東”。

9月19日,中央讓羅榮桓到東北工作,将山東分局改為華東局,擴大冀熱遼軍區,林彪任司令員。

這樣,考慮到戰場形勢和敵情的變化,毛澤東決定讓羅榮桓和林彪這兩位最為信賴的得力幹将,帶上精銳部隊移師東北。

面對不可預知的困難,面對沒有根據地的陌生地域,開辟新的更大的戰場!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這就是戰略家毛澤東!

有了羅榮桓和林彪的聯手合作,即使他們都是病号,即使未來有許多不可知性,但毛澤東還是放心了。因為他倚仗的是羅榮桓和林彪的智慧與思想。

恰在這時,腎病的折磨讓羅榮桓感到難以支撐下去了。

他怕耽誤調兵大計,向中央提出,能否休養一個時期,如果一定要去東北,自己最好不當部隊主要上司人。

黎玉、舒同也緻電中央,建議讓羅榮桓休息。

但中央複電:東北還是要去,到東北後治療條件可能要好一些。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由此可見毛澤東對羅榮桓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

于是,羅榮桓不再提休養的事,而把全部精力專注于調兵遣将。

10月24日,羅榮桓接到中央來電,要他“率輕便指揮機關,日内去東北”。

當日,拖着病痛之軀的羅榮桓,告别了原山東分局上司人和新參加華東局工作的黎玉、舒同等,率指揮機關乘汽車踏上了征途。

10月29日,從河南濮陽折轉北上的林彪、蕭勁光一行抵達遼甯沈陽。

這樣,羅榮桓和林彪分頭趕赴東北,開始了他們自紅軍時期之後的第二次密切合作。

羅榮桓和林彪就是這樣,在需要開辟新的戰場的關鍵時刻,總是被毛澤東鄭重起用,作為主力和先鋒,殺向對敵的疆場。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這時,久疏戰陣的林彪,雖然缺少了實戰的磨練,但是,他離職在蘇聯養病期間,苦心孤詣地鑽研軍事理論,軍事指揮造詣大為提高。

不過,他到東北戰場沒帶來一兵一卒,是名副其實的光杆司令。

而羅榮桓經過抗戰八年的艱苦戰争磨練,已由純粹的政治工作上司者,變成了軍政全能的帥才,由他親手帶到東北的部隊達到六萬餘衆。

這時,聯想起羅榮桓的國小校長給他起的名字,他可是真正意義上的“桓桓于征”了,他威風浩蕩,縱橫馳騁在遼闊的疆場。

11月13日,從山東龍口渡海北上的羅榮桓,幾經輾轉到達沈陽,在三經街博物館與東北局書記彭真見面。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兩人握手,非常高興,寒暄問候以後,彭真向羅榮桓介紹了東北的形勢。接着,羅榮桓又去看望已經到達沈陽的林彪。

老搭檔七年多未見面,一朝相見,自然很親切,但他們談得更多的仍然是部隊。

兩隻大手握在了一起,标志着“林羅”第二次合作的正式開始。

同一時間,國民黨的美械裝備部隊已紛紛由海運北上至秦皇島,并在飛機掩護下開始向我扼守山海關的部隊猛烈進攻。敵我雙方戰況非常激烈。

11月15日,毛澤東緻電東北局,指令堅守山海關、綏中之線,消耗疲憊敵人,我則集中最大兵力于最有利之時間、地點,由林彪或羅榮桓親去指揮,進行反攻,殲滅敵人。

這是“林羅”在東北解放戰場合作後,中央拍發的第一份與他們合作有關的電報。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此後,羅榮桓同林彪、彭真聯名,與中央及東北各部隊上司人之間函電疾馳,請示、商讨與敵鬥争對策,發出調兵遣将的指令。

然而敵人後續部隊仍在源源不斷地由美國軍艦運到秦皇島。由于敵強我弱,力量懸殊,我守關部隊于16日主動撤離山海關。

對此,東北局緊急決定讓林彪去前線指揮作戰。

11月19日,林彪從沈陽出發到前線指揮,彭真和羅榮桓坐鎮東北局遙控。

為了使指揮得力,通訊靈便,羅榮桓毫不猶豫地把随他從山東來的蘇靜、李作鵬等主要作戰參謀人員和電台交林彪帶走,從這可以看出羅帥的胸襟。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時光進入到1946年,林彪和羅榮桓面臨的戰争局面不容樂觀,更需要互相之間和衷共濟,協同配合,排憂解難,攜手前進。

1946年1月4日,為适應戰争形勢的需要,聯軍總指揮部分為前方指揮部和後方指揮部。

林彪率前總在遼西指揮作戰,羅榮桓則主持後總的工作,鞏固後方、整訓部隊、提供物資和兵源。

正需要羅榮桓大展鴻圖的時候,他的病情卻更加嚴重了。1946年1月5日,經慎重考慮,毛澤東訓示讓羅榮桓到蘇聯醫院治療。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羅榮桓在莫斯科和王稼祥一家合影

1月10日,國共兩黨簽定了停戰協定。然而,蔣介石從上海、廣州和越南等地陸續将五個軍運來東北。于是岀現了關内小打、關外大打的局面。

4月18日,就在解放長春的同一天,國民黨軍在飛機大炮掩護下開始猛攻四平。

對于徹底粉碎敵人的進攻,争取實作停戰的方針,羅榮桓是完全贊成的。問題是究竟應采取什麼樣的打法。

此時,“林羅”雖然不在同一個地理位置,一個在四平前線,一個在大連後方,但他們可以通過電報交流各自的思想,進行合作。

随着四平戰況日益激烈,4月23日,羅榮桓在大連緻電東北局并轉報中央及在前方的林彪: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我軍在四平迎擊蔣軍

“國民黨軍現在廣大戰場采取分進的方式向我進攻,是便于我各個擊破的,我可從運動中尋求其弱點,集中我優勢之力量,予以各個擊破。”

但林彪既不回電,也不撤兵。

其實,林彪并不想死守四平。從錦州開始,他就竭力避免與國民黨優勢兵力進行決戰。

他的口号是“撤退、撤退、撤退”、“被動、被動、被動”。但是,中央不同意撤退。

毛澤東高瞻遠矚,比林彪和黃克誠要看得遠,看得透。他打的是政治仗,要在氣勢上壓過敵人:

第一、國民黨蔣介石更沒有把我軍放在眼裡,一直認為我們是“朱毛匪部”,我們為什麼不跟他們較量一下呢?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第二、我們在東北沒有來得及建立根據地,許多東北老百姓不了解我們,對國民黨還抱着一絲僥幸,如果不通過一兩場硬仗,是不能打破他們幻想的。

第三,國共談判是要靠實力說話的,我軍太需要有一股堅強英勇的氣勢了。

是以,基于上述原因,毛澤東一定要在四平打一仗。

5月14日,國民黨軍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向四平東北民主聯軍陣地發起輪番猛攻。民主聯軍奮勇抵抗,傷亡巨大。

5月18日,深夜,民主聯軍從四平撤退。接着,林彪親自起草電文,向中央提出棄守四平。

5月19日,毛澤東終于發出了給林彪的撤退令:“如果你覺得繼續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時,你應主動地放棄四平,準備由陣地戰轉變為運動戰。”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四平保衛戰,既顯示了毛澤東敢于碰硬的豪氣,也表現了毛澤東曆來倡導的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

打是對的,撤也是對的。展現了毛澤東及其麾下林彪和羅榮桓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

5月19日,羅榮桓與彭真立即趕到駐公主嶺附近的範家屯的“前總”,同從梨樹北撤的林彪會合。

在範家屯,東北我軍開會讨論今後的作戰方針。讨論中,一種主張是繼續堅守長春,不能再退,另一種主張是撤出長春,撤到松花江以北。

林彪認為長春無險可守,防線百餘裡,需要大量的守軍。

如果敵人先圍城,同時集中飛機、大炮、坦克掩護步兵攻擊一點,我軍則既不可能守住城市,又要喪失運動戰的機會。故主張繼續向北撤。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林彪的意見沒有得到大家的熱烈響應,隻得到了羅榮桓的贊同。

與林彪不同,羅榮桓着重從戰略方面闡述問題,娓娓道來,更容易得到其他人認可:

長春、吉林都是大城市,不利于防守,防線又寬,現在部隊打得很疲勞。

如果守長春,敵人從梅河口沿奉吉線插到吉林,就會把東北我軍的後方打個稀爛。不但長春守不住,非退到西滿蒙古大沙漠不可。

經過讨論,東北局最後決定:向松花江北岸撤退,退到哈爾濱。

這種大規模的撤兵與中央當時訓示的寸土必争的指導思想大相徑庭。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林彪于5月20日和27日,連續兩次發電報告中央,陳述自己的主張及其理由。

他在電報中,特地提到羅榮桓已回到前線參與指揮,也同意他的意見。

撤兵的決定下達後,部隊許多幹部,包括進階幹部想不通,有怨言。羅榮桓逐個找幹部交換意見,要求他們服從林總的決策。

在羅榮桓的協助下,林彪在十五天内,硬着頭皮把二十萬聯軍帶過了松花江,撤退到哈爾濱,成功地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追擊。

這十五天,是東北聯軍極為被動、生死攸關的日子。

1947年5月底,陳雲把避免錦州決戰和成功指揮四平撤退作為進入東北前七個月的兩件大事加以肯定,并說,如果這兩件事當時有錯誤的話,那麼,東北就難有以後的好形勢。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林彪和羅榮桓率部北撤到哈爾濱一線以後,蔣介石也決定東北暫時休戰,國共雙方利用十五天的喘息之機,各自作着調整。

蔣介石肯定要大舉進攻。我們則抓緊總結前一階段的作戰經驗,确定堅持東北的鬥争方針,準備粉碎國民黨軍隊新的進攻。

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發出由劉少奇起草,毛澤東修改的緻東北局訓示電:

目前,東北局勢嚴重,為了統一上司,決定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

以彭真、羅榮桓、陳雲、高崗為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并以他們五人組成東北局常委。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中央認為這種分工在目前情況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諸同志必能和衷共濟,在重新分工下團結一緻,為克服困難争取勝利而奮鬥。

這份電報被稱為“六一六決定”。毛澤東就像抗戰時期把山東全局交給羅榮桓一樣,現在,又在解放戰争最困難的初期,把東北的全局交給了林彪,可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而林彪要完成好對敵作戰這一重任,需要羅榮桓這樣的好搭檔。

之後,彭真調回中央,陳雲前往南滿坐鎮,羅榮桓同林彪便通力合作。

此時林彪仍同過去一樣,專務作戰。騎坐木椅,雙肘伏在椅背上,面對滿壁軍用地圖,一坐半天,是他每日的功課。

他在作戰上算度很精,而對别的事,卻很少過問。羅榮桓深知他這一特點,稱之為“林總的重點主義”,給他充分諒解。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于是他便頻繁來往于哈爾濱和雙城之間,将部隊的政治工作、訓練、動員、裝備、後勤保障、軍工建設等方面的上司工作都擔負起來。

由于事情忙,每天工作不超過三小時的醫囑隻好束之高閣。

是的,在中國革命轉折的緊要關頭,要羅榮桓放下工作實際上是辦不到的。

到1948年夏,關于東北戰場,毛澤東從全局岀發,敏銳地把握了國共戰争的走向,提出我們将蔣軍封閉在東北“關門打狗”的宏大構想。

他明确訓示東北我軍主力應迅速南下北甯線,攻克錦州,搶占這一戰略制高點。

此時,林彪和羅榮桓統率的軍隊超過百萬,而國民黨軍衛立煌部所轄東北戰場的國軍各部合計已不足六十萬。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但在此時,林彪卻與毛澤東在戰略方向上産生了深刻的分歧。這主要表現在他對先打長春還是先打錦州這個問題上拿不定主意。

1948年4月18日,林彪同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劉亞樓、譚政等人商量後決定,集結九個縱隊的兵力擔任攻城和打援的任務,進攻長春。

林彪提出了“練好兵,打長春”的口号。并将這一決定報告給中央軍委。

毛澤東洞若觀火,他斷定東北戰場的關鍵是錦州,多次明示和暗示林彪南下北甯線。

5月中旬,林彪決定集中兩個縱隊試攻長春。在對地形、敵情都不很清楚的情況下就下令發起進攻,結果不理想。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于是,作戰方針亦由強攻改為長圍久困。這樣,緻使部隊徘徊于長春、沈陽之間,一時間無所作為。

對于林彪提出“久困長圍”的口号及其做法,羅榮桓不滿意,多次嚴肅勸他率部南下,中央軍委也多次來電批評。

但此時林彪兼任東北局書記和政委,對羅榮桓的規勸根本就聽不進去,羅榮桓隻好提議召開東北局常委會讨論。

這樣,“林羅”之間出現了不和諧音。

7月份,在東北局高幹會上,林彪再次強調圍困長春的方針,說目前長春糧食已十分困難,再圍下去,敵人必然會突圍,我們可以圍而殲之。

羅榮桓說:“敵人有空運,糧食彈藥都不缺!我們再圍下去隻會浪費時間。如果我們不執行關門打狗的訓示,讓衛立煌集團四十多萬人跑掉,會給今後的全國解放增加困難。”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林彪劉亞樓羅榮桓在錦州前線

常委們一緻擁護南下打錦州的方針。林彪無奈,隻好同意給中央拍電報,彙報東北局常委會讨論的結果。

7月2日,東北局給中央軍委發電報說:“大家均認為我軍仍以南下作戰為好,不宜勉強和被動地攻打長春。”

他們決定“8月中旬,我軍即以最大主力開始南下作戰”,首先攻打義縣、興城至山海關諸地之敵,然後再奪取承德。

接到林彪和羅榮桓的電報,毛澤東特别高興,感到遼沈大戰的作戰藍圖,終于進入了他預設的軌道之中。

于是,7月30日,毛澤東緻電東北局指出:“關于你們新的作戰計劃,我們覺得你們應當首先考慮對錦州、唐山作戰。”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這期間,毛澤東與“林羅劉”之間函電疾馳,反複讨論、磋商南下作戰問題。“林羅劉”三個字漸漸在毛澤東軍事文集裡頻繁岀現。

東北局雖然作出了南下北甯線的決定,但林彪仍然顧慮重重,心存觀望。

他強調北甯線敵情嚴重,擔心雄踞平津的傅作義北上增援,提出隻有在華北部隊西進大同、分散傅作義主力的情況下,東北人民解放軍方能南下。

毛澤東于是急令華北楊成武兵團西岀綏遠,端傅作義的老窩。林彪轉而強調部隊籌糧困難、雨具缺乏、橋梁被沖、交通不便等。

總之,“東北主力目前對出發時間,仍無法确定。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楊成武(右一)在前線指揮作戰

8月間,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制定了從東北撤退、確定華中,堅持沈陽到10月底,同時作好根據時局變化從沈陽撤退的方針。

軍情急迫。但林彪仍然強調後勤保障不能到位,沿途道路條件不利大部隊行動等客觀理由,拖延部隊的出動時間。

毛澤東想象得出來,電報雖是“林羅劉”所發,但關鍵在林彪,是林彪在拖延、推責任。

說的理由都是羅榮桓管的後勤方面,好像是後勤拖了後腿。其實,羅榮桓在不遺餘力地督促後勤保障的嚴格落實。

毛澤東對于林彪畏首畏尾、明允暗拖、不顧全局的行為,十分震怒。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他以少有的嚴厲打電報給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實際上是批評林彪:

“你們出動遙遙無期,讓楊成武孤軍早出。傅作義東面顧慮甚少,大力援綏,将楊成武趕走,回頭對付你們,對戰局究竟有何利益?”

林彪不敢再拖延了,下令叫六個縱隊和三個獨立師,向錦州外圍進軍,仍留六個主力縱隊和十四個獨立師,在長春、沈陽附近和沈陽以南地區徘徊。

這時,中央軍委來電報指出平分兵力的部署是不對的,特别是幾個主力縱隊太靠近沈陽,這樣,沈陽之敵就不敢岀來增援,會影響第二階段的作戰計劃。

林彪接電後,心中不快,問羅榮桓的看法。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羅榮桓在遼沈戰役前夕對不對進行動員

羅榮桓說:“毛主席和中央高瞻遠矚,就是要我們迅速拿下錦州,回師殲滅沈陽出來增援之敵!應該把更多的兵力調到錦州前線,讓沈陽的敵人能放心出來。”

林彪擔心地說:“想得不錯,但錦州也不是紙糊的,裡面有十幾萬敵人,工事堅固、火力很強。萬一一時打不下,葫蘆島的援兵打過來,沈陽之敵再西進,我們就要吃大虧!”

羅榮桓說:“葫蘆島和錦西的援兵,一定要堵住!我想叫二縱五師和三縱趕到義縣,讓四縱迅速南下,搶占塔山和西海口,阻擊葫蘆島方面的敵人!”

最後林彪同意了。是羅榮桓的決心堅定和考慮周全,打消了林彪的多疑多慮和信心不足。

9月12日,遼沈戰役正式打響。到29日,解放軍先後攻克河北省的昌黎、北戴河和遼甯省的綏中、興城,切斷了遼西走廊,将錦州、義縣之敵分割包圍,戰事進展得比較順利。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解放義縣

9月21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率由司、政、後勤機關組成的前線指揮部離開雙城,出發南下指揮遼沈戰役的關鍵之仗一一攻克錦州。

10月2日清晨,指揮部抵達彰武。這時,各兵團、梯隊均已進入指定位置,等待發起對錦州的總攻。

早飯過後,總部電台收到一份情況報告,查悉葫蘆島敵人已增兵四個師。

林彪看到電報後,濃眉皺成一團。他的主要顧慮有三點:

一是缺糧缺油,尤其是汽車隻帶了從後方南下單程的汽油,二是後方運輸線太長。

三是怕傅作義北上,錦州攻不下來,大量汽車和坦克、重炮會因無汽油而撤不出來,甚至會在敵人夾擊之下受到重創。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林彪整整苦思了一天,還是沒有必勝的把握,原來攻錦的決心再度動搖,遂于2日晚8時以林、羅、劉的名義給中央軍委發出加急電報,要求回師打長春。

10月3日早飯過後,總部作戰科長尹健請示參謀長劉亞樓:“是不是繼續前進?”

“101決定暫時不走,要機關從業人員架好電台與各縱隊保持聯系。”劉亞樓回答。

為了戰役行動的保密性,東北人民解放軍将林彪的代号稱為“101”,羅榮桓的代号稱為“102”,劉亞樓的代号稱為“103”。

晚上10點鐘,尹健再次請示能否行動。劉亞樓很為難,他隻是吩咐作戰科注意接收中央軍委的電報:“随到随譯,随時通報。”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第二天一早,劉亞樓終于按捺不住,找到政委羅榮桓。此時,羅榮桓剛起床,還沒洗臉。

“怎麼還不前進?”羅榮桓對火車原地停留一天感到奇怪。

劉亞樓告訴他:“林總正在考慮回頭去打長春。”

“什麼?”羅榮桓對林彪的瞻前顧後簡直忍無可忍,他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又是發哪門子邪?”

“昨天,電台收到一份情況報告,敵人又向葫蘆島增派了四個師。林總本來就怕攻打錦州時被援敵三面夾攻,看到這份報告後更加擔心了。他已于昨晩以林羅劉的名義向軍委發去了急報。”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這怎麼行?”羅榮桓忍不住吼了一聲。他面色嚴峻,拉上劉亞樓去找林彪。

對于林彪在兵臨城下、戰役即将打響之際置中央軍委的三令五申于不顧,随意改變作戰計劃和方向,羅榮桓不能不感到驚訝和惱怒,同時也覺得責任重大。

政治委員最根本的職責就是保證軍隊聽從黨的号令,否則就是失職。

而且,林彪不經商量,甚至也不通氣,就擅自以“林羅劉”名義向軍委發報,這是極端不尊重同僚、違反組織紀律和軍事紀律的行為!

“林羅”之間的不和諧音再度響起,而且音量增高。

“101,你給軍委發報,要考慮回師攻打長春,是嗎?”羅榮桓找到正在車站月台上踱步的林彪,竭力壓住火氣,平靜地問。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是的。”林彪回答很幹脆。他一向獨斷專行,對這次擅自作主沒感到有什麼不妥。

林彪的擔心也是有理由的:

關内敵軍又增派四個師海運到葫蘆島,這樣葫蘆島和錦西的援敵就增加到了十一個師,錦州城内共有敵軍八個師,從過去的經驗看,解放軍打這樣一場大攻堅戰,難度非常高。

戰鬥一旦打響,援兵不一定堵得住。如果堵不住,我們就被動了。不如回過頭來打長春來得穩當。

羅榮桓苦口婆心勸林彪,指出,為了打錦州,中央三令五申。毛澤東同志前次批評我們五心不定,輸得幹幹淨淨。剛下的攻錦決心又突然改變,如何向中央解釋?

現在幾十萬部隊拉到了遼西,錦州外圍已經肅清,指戰員鬥志正旺,忽然不打了,戰士們會怎麼想?這些都是問題。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什麼決定都會有問題。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準備了一桌菜,卻來了兩桌客,怎麼吃?”林彪強調敵情變了。

“多加幾雙筷子就行了。區區四個師,能成什麼氣候?況且,打錦州的計劃是中央軍委、毛主席已經準許了的,我們的決心不能動搖。”羅榮桓斬釘截鐵地說。

“中央準許了的就一定不能變?那要我們這些指揮員幹什麼!”林彪有些惱怒地反問道。他還很少看到平素溫文爾雅的搭檔如此強硬過。

羅榮桓知道自己的話刺激了林彪,林彪如果真的較真犯起倔來,還真不好辦。

于是羅榮桓放緩口氣,說道:“101,你想過沒有,從錦州撤圍同樣會陷入被動,影響戰局。”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我沒有說要從錦州撤圍。”林彪争辯道,“我是向軍委建議,錦州能迅速攻下還是打錦州,否則就打長春。兩個方案我正在考慮中,也請軍委考慮、訓示。”

羅榮桓沒有讓步,他正色堅持道:“電報中強調打長春有利,打錦州困難,明顯表現出了傾向性。我看軍委是不會同意的。

其實這也是林彪擔心的問題。他之是以要用“林、羅、劉”聯名發報,就是想增加說話的份量。

現在羅榮桓堅決反對,林彪就征求劉亞樓的意見,劉亞樓也同意羅榮桓的建議。

林彪想了一會兒,叫秘書告訴機要處,追回那份電報。但是電報已經在早晨4點多鐘發出去了。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羅榮桓建議不要等軍委回電,重新表态,說明我們仍然要打錦州。

林彪轉過彎來,表示同意。于是三人研究後又重新寫了電報。電報說:

我們拟仍攻錦州。隻要我們經過充分準備,然後發起總攻,仍有殲滅錦敵之可能,至少能攻敵之一部或大部。

目前如回頭攻長春,則太費時間,即令不攻長春,該敵亦必自動突圍,我能收複長春,并能殲敵一部。

再說毛澤東接到林彪欲回師攻打長春的電報後,又氣又惱。他馬上以直露、犀利的語言,代表中央草拟了一封給林彪的電報。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電報中說:四五月間,長春本來好打,你們不敢打,七月間,長春同樣好打,你們又不敢打。

現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你們卻又因一項并不很大的敵情變化,又不敢打錦州,又想回去打長春。

這封電報中一連用了三個“不敢打”,電報中措詞之嚴厲,語氣之嚴峻,用語之尖刻,在毛澤東起草的數萬份電報中是絕無僅有的。

劉亞樓在機要室看完電報,苦笑一聲:“果然挨批了。羅政委的意見還是正确的,幸虧我們又發了一封電報去,不然更糟。”

林彪猶豫不定,也有他的道理。毛澤東不顧葫蘆島增兵,下令攻錦确實是一步險招。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整個遼沈戰役的關鍵不在于能否攻下錦州,而在于能否阻止住國民黨在錦州西部雲集的東進兵團。

蔣介石在葫蘆島彈丸之地調集了十一個師,而東北聯軍擔負阻擊任務的部隊隻有八個師。

一旦錦西防線被突破,國民黨東進兵團便可與近在咫尺的錦州守敵夾擊處于堅城之下的攻錦部隊。

是以,塔山一線是交戰雙方的生死線,也是林彪最放心不下的軟肋。

攻城前夕,林彪還在強調:“攻擊錦州最重要的保證,是要把錦西方面的敵軍擋住。”

羅榮桓也看到塔山防線的危險性,他建議派作戰處長蘇靜去四縱協助指揮作戰。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蘇靜

塔山阻擊戰首先打響。戰局的發展,殘酷之極,可謂屍骨成山,血流成河。

在六天六夜的苦戰中,僅塔山一地,我軍殲敵就達六千餘人。我軍最終守住了陣地,進而確定了攻錦戰役的勝利。

10月14日上午10時,林彪一聲令下,攻擊錦州的戰鬥終于打響。

經過三十一小時的激戰,到15BT午6時,全殲國民黨錦州守敵十二萬人,我軍付出了傷亡兩萬四千餘人的代價。

攻錦戰鬥的勝利,實作了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把蔣介石溝通華北與東北的“生命線”一舉切斷。

10月17日,被長久圍困的長春守敵一個軍宣告起義,包括一個兵團部又一個軍的守敵餘部全體投降。曾經是僞滿洲國首都的長春獲得解放。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鄭洞國抵達哈爾濱

我軍在錦州、長春的得手,證明了毛澤東關于南下北甯線訓示的正确性。

10月21日,從沈陽出動後一直遲疑逡巡的敵軍“西進兵團”即廖耀湘兵團由彰武南下,從23日開始與我軍接觸,無論哪個方向都遭到英勇頑強的阻擊。

在林彪指揮下,攻錦主力,迅猛回師,其他各路也作向心集中,約五十萬大軍26日将廖耀湘兵團合圍在黑山、大虎山的約120平方公裡的地域内,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

我三縱一個營摸進胡家窩棚,見這裡天線林立,電台“嘀嘀”的聲音響成一片,估計大有來頭,于是一陣猛烈的手榴彈,一下子将廖耀湘的西進兵團指揮系統炸成一鍋粥,全部癱瘓。

由于敵我雙方部隊在遼西走廊上攪在一起,包圍與反突圍,穿插與堵擊,追擊與逃跑,戰術動作變化得令人眼花亂。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于是,林彪幹脆來個以亂治亂,指令部隊哪裡有槍聲就往哪裡打,哪裡槍聲密集就往哪裡沖。縱隊不要去找師,師不要去找團,大家都去找廖耀湘就行了。

一時間,遼西平原煙塵蔽日,吼聲震天,幾十萬大軍南北奔逐,撕殺黑土。經過兩天一夜的戰鬥,廖耀湘兵團十餘萬人全部被殲。

蔣介石在北平得知廖耀湘兵團覆滅的消息後,沮喪地在日記中寫道:東北全軍,似将陷入墨盡之命運,寸中焦慮,誠不知所止矣!

11月2日,我軍乘勝直下沈陽、營口,曆時五十二天的遼沈戰役以殲敵四十七萬人的輝煌戰績勝利結束。

遼沈戰役是震驚世界的三大戰役之首。中央接到勝利消息後,馬上打電報給林彪等人,電賀東北全境解放。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遼沈戰役結束後,林彪一反往日孤僻冷漠的性情,熱情洋溢,笑容滿面。

作為東北戰場的最高指揮者,他雖然有南下北甯線的猶豫,顧慮兩錦作戰的擔心,未斷海路緻敵一部逃跑等失誤,甚或還有抵觸、對抗軍委和毛澤東訓示的錯誤。

不過,作為這場戰役的主要組織者、策劃者和指揮者之一,他是有功之臣。

但是,羅榮桓在遼沈戰役中,堅決貫徹中共中央軍委關于先打錦州、把國民黨軍封閉在東北境内予以全殲的戰略決策,為奪取遼沈戰役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1948年11月,羅榮桓組織起草了關于遼沈戰役的總結報告。正商量時,林彪走了進來。

羅榮桓招呼他說:“101,這一段寫進了我們在打錦州問題上的猶豫,你看怎麼樣?”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林彪正為大戰勝利而喜氣洋洋,一聽這話,掃興地拉長了臉,看着報告中羅榮桓指的那一段。

盡管羅榮桓在措詞上十分委婉,語氣上十分平和,還為林彪的猶豫羅列了許多理由和客觀原因,林彪還是滿肚子氣不打一處來。

他認為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于是一聲不吭,把稿子使勁往桌上一扔,一掀布簾走了。

這樣,“林羅”合作之間的不和諧音又一次出現。

若幹年後,毛澤東在悼羅榮桓詩中寫道:“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其中批評的就是林彪,褒揚的恰恰是羅榮桓。

不管怎麼說,毛澤東之是以能夠在東北戰場上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導演出現代戰争史上的壯觀活劇,關鍵得力于其麾下的羅榮桓和林彪。

解放東北,林彪笑容滿面,但看了羅榮桓的總結後拂袖而去

作為東北地區我軍最高指揮官和主要決策者,羅榮桓和林彪的膽量、魄力、見識和決心确有過人之處,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