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中,貝利尤單抗的長期安全性和療效 | 研究速遞

作者:醫脈通風濕彙
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中,貝利尤單抗的長期安全性和療效 | 研究速遞

醫脈通編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項基于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的多中心、Ⅲ期研究,旨在探讨貝利尤單抗治療SLE的長期安全性和療效。

研究中,359/424(84.7%)患者出現≥1次不良事件,大多數為輕度或中度,發病率随着時間的推移而下降。

療效方面,研究隊列的SRI-4應答率逐漸升高,從第1年第24周的54.9%(190/346),增加到第5年第48周的80.5%(66/82)。

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中,貝利尤單抗的長期安全性和療效 | 研究速遞
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中,貝利尤單抗的長期安全性和療效 | 研究速遞
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中,貝利尤單抗的長期安全性和療效 | 研究速遞

貝利尤單抗是一種全人源單克隆抗體,可抑制B細胞的增殖及分化,誘導自身反應性B細胞凋亡。并且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準許用于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此前,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表明,貝利尤單抗可以減少SLE患者的疾病活動和器官損傷的發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然而,其在中國SLE患者中的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資料有限。

BLISS-NEA研究的開放标簽階段旨在評估貝利尤單抗治療中國SLE患者的長期安全性和療效。北京協和醫院張奉春教授及其合作者基于BLISS-NEA的Ⅲ期研究,給出了貝利尤單抗治療SLE的長期安全性和療效資料。研究結果近日釋出于期刊RMD Open.(影響因子5.117)。

研究方法

本項Ⅲ期開放标簽研究,在中國24個中心的SLE患者中進行。424名患者每月靜脈注射貝利尤單抗10mg/kg,并接受标準治療,為期≤6年(圖1)。

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中,貝利尤單抗的長期安全性和療效 | 研究速遞

圖1 BLISS-NEA研究設計

每個研究年度的第24周和48周随訪,主要終點是安全性,次要終點包括SLE應答指數(SRI)-4應答率、嚴重SLE複發和潑尼松的使用情況。分析基于從使用第1劑貝利尤單抗到研究結束的觀察資料。

研究結果

50.7%(215名)的患者完成了開放标簽研究,49.1%(208名)的患者退出研究,1名患者死亡。

安全性資料

總體而言,359/424(84.7%)患者出現≥1次不良事件(AEs),大多數為輕度或中度,發病率随着時間的推移而下降。最常見的是上呼吸道感染(35.4%)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13.9%)。96/424(22.6%)患者出現嚴重AEs;26名(6.1%)因AEs而停止研究治療/退出研究。

患者未見嚴重的過敏反應/超敏反應,所有特别關注的感染(僅限于機會性感染、活動性結核、帶狀疱疹和敗血症)總發生率為3.6次/100患者年。打點滴後全身反應率為1.5次/100患者年。帶狀疱疹感染率為3.0例/100患者年,其中0.4例/100患者年為嚴重事件。

研究期間,分别在第0-1年和第3-4年報告了1例甲狀腺乳頭狀癌和1例陰道癌,未見自殺死亡/自殺未遂事件,也未報告有嚴重抑郁症。

療效資料

研究中患者隊列的SRI-4應答率逐漸升高,從第1年第24周的54.9%(190/346),增加到第5年第48周的80.5%(66/82,圖2)。

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中,貝利尤單抗的長期安全性和療效 | 研究速遞

圖2 患者隊列的SRI-4應答率變化

13.9%(55/396)的患者出現嚴重複發。基線潑尼松劑量>7.5mg/d(或等效劑量)的335名患者中,随着時間的推移劑量減至≤7.5mg/d的患者增多:第1年第24周為9.0%(30/333);第5年第48周為53.7%(36/67)。

研究結論

基于本研究資料,研究者表示,貝利尤單抗治療中國SLE患者,在最長為6年的随訪中耐受性良好,未見新的安全問題,這與此前貝利尤單抗的長期研究結果一緻。這些安全性資料,以及研究中持續治療的獲益趨勢,支援貝利尤單抗作為标準治療的補充,治療中國活動性SLE患者的獲益與風險特征。

參考文獻:Zhang F, Zheng J, Li Y, Wang G, Wang M, Su Y, Gu J, Li X, Bass D, Chu M, Curtis P, DeRose K, Kurrasch R, Lowe J, Meizlik P, Roth DA. Phase 3, long-term, open-label extension period of safety and efficacy of belimumab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China, for up to 6 years. RMD Open. 2022 Apr;8(1):e001669. doi: 10.1136/rmdopen-2021-001669. PMID: 3542869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