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的目的,隻有兩個

教育的目的,隻有兩個

明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很多人在聽到這個節日名字的時候都以為是網友的惡搞,其實,這是從1998年起就由一個反體罰組織發起的活動,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反體罰的意識,改變體罰的習慣。

每個人的成長記憶中,都少不了“被打屁股”的恐懼,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對“戒尺”的描述,更是一段課堂陰影。

體罰是最簡單的管教方式,卻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一項兒童實驗中,研究者讓100多名兒童相信自己損毀了貴重物品,結果發現,擁有打屁股、打耳光、大聲斥責的母親的孩子内疚感反而最少。

這是因為孩子在接受懲罰之後,會用更多的不當行為來回饋父母。

教育的目的,隻有兩個

正如“國際不打小孩日”的口号所說,“請來試試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會發現,今天過後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怎樣成為溫和而堅定的父母、不吼不叫地把孩子養大?或者這幾本書能為父母們帶來一些啟發。

教育的目的,隻有兩個

《去情緒化管教》

生物學家認為,人類有三個“腦”:爬蟲腦、情感腦和理智腦。

爬蟲腦是最早開始發育的,控制我們的生命功能;情感腦主宰了情感系統,讓我們擁有各種情緒體驗;理智腦最後發育,控制我們的認知功能,包括語言、學習、記憶、推理、計劃、控制等等。

正常情況下,我們接受一種刺激,爬蟲腦會首先運作,讓我們作出生理上的反應,比如厭煩、憤怒等情緒;但是理智腦會很快運轉,告訴我們理性處理的方式。

在情緒過分激烈的時候,理智腦就會掉線,導緻行為失控。

每一次無法自控地對孩子進行訓斥、吼叫、甚至打罵,都是爬蟲腦占了上風。

“孩子有錯誤行為、父母嚴厲懲罰,彼此都陷入負面情緒”,是打罵教育的惡性循環。

所謂“去情緒化管教”,就是通過愛與共情,對孩子進行有效的限制,而不是嚴厲訓斥。

《去情緒化管教》一書中提到,孩子生孩就有親近父母的本能,當他們受傷或是感到恐懼時,會向父母尋求庇護,但是如果父母打罵孩子,就成了孩子疼痛和恐懼的源頭。

這時候,他們的大腦就會非常迷惑,甚至會出現資訊處理紊亂的情況,就像電腦程式卡死一樣。

教育的目的,隻有兩個

丹尼爾 西格爾|機械工業出版社

管教隻有兩個目的:糾正行為和建構大腦。

“去情緒化管教”就是讓父母向孩子表明,“我并不喜歡你所做的事,但我依然愛你,并且在這裡陪伴着你。

我明白,你正處在一個艱難時期,而我就在這裡,時刻為你。”

管教的重點在于“教”,你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做? 我想教給他們什麼?要怎麼教效果才最好?

教育的目的,隻有兩個

《不吼不叫》

提到“國際不打小孩日”的設定,有人說,也需要一個“國際不氣死家長日”。

寫字像蟲子爬、自己的書包永遠少放一件東西、明明會做的題目總是因為粗心而做錯、說了無數遍的話怎麼都不聽……

《不吼不叫》的作者羅娜·雷納,長期從事兒童成長教育,自己有四個孩子,曾遇到無數讓自己崩潰的時刻。

教育的目的,隻有兩個

羅娜·雷納|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她指出,父母情緒失控的背後,有很多原因,比如外界觸發,像是孩子哼哼唧唧的抱怨、慢慢吞吞的行為;内部觸發原因,個人的焦慮、失望、恐懼,或者身體健康的原因;家族遺傳,自己就是被父母吼大的;父母和孩子氣質差異大等等……

每一種原因都會讓親子關系陷入僵局。

針對這些原因,羅娜·雷納給出了調整情緒的政策。

比如“了解自己”,知道對孩子吼叫的不是你一個人,是以不必為此焦急;

“觀察自己”,在什麼情況下,你最可能情緒失控;

“停止吼叫的A-B-C-D-E法則”:自問、呼吸、平靜自我、确定孩子的需要、應用同理心等;

“管教的4C法”:溝通、選擇、結果、連接配接……

作為四個孩子的母親,羅娜說:“當孩子降生,一個安靜整潔、井然有序的家就不複存在了。如果你試圖糾正孩子做的每一件你不贊同的小事,你就會筋疲力盡,面臨崩潰,而且還有可能将每一次與孩子的互動都變成一場戰争。”

為人父母是一門需要即興發揮的藝術,沒有一定之規,總在變化當中。

隻要你對孩子的管教是以他的身體和情感需求為中心,隻要你能夠時常關照你自己的想法、情緒和呼吸,那麼,再加稍許運氣,你就能培養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教育的目的,隻有兩個

《優勢教養》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沖突,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隻看到了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忘記他美好優秀的一面。

“雖然成績很好,但是沒有特長就很難和更優秀的孩子競争”;

“雖然特長突出,但是成績不好就沒有基礎”……

孩子的目标是:每一個方面都盡可能做好,結果每個人都被拖入無盡的追逐和疲憊。

《優勢教養》就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要想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最好的方法不是全力以赴地去彌補劣勢,而是盡可能地發揮優勢,讓優勢引領劣勢。

換一種思路,或許每個孩子都能閃閃發光。

教育的目的,隻有兩個

莉·沃特斯|中信出版集團

人的才華和精力都是有限度的,想要什麼都做到最好,最後往往竹籃打水一場空,一樣都做不好。

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每一個出類拔萃的人,都是因為他在自己的領域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專長。

優勢是什麼?怎樣找到孩子的優勢?

統計發現,家長對孩子優點的概括,總是停留在他擅長的具體科目或技能上,比如數學、畫畫、音樂、運動等。

而作者認為,孩子的優勢可以歸納成兩大類:表現優勢和特征優勢。

表現優勢是指生理優勢和技能,比如力氣大、個子高、會算術、會畫畫、會彈奏樂器等,是我們容易看到的。

特征優勢,也叫性格優勢,是指我們性格中的積極面,例如:勇氣、博愛、好奇心、正義感、自制力等等,這些優勢每個人都有,隻是程度因人而異。

發現孩子擅長做、經常做而且做的時候滿懷激情的事情,讓孩子牢記自己的特長和美好的品質,隻有這樣,孩子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才能更樂觀、更堅韌。

教育的目的,隻有兩個

孩子是一棵幼苗,如果園丁在養育幼苗時,隻關注除草,卻沒有注意施肥,恐怕就很難等到鮮花盛開的那一天。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不管是别人的還是自己的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做好自己。

十點聽書會員,多部親子育兒好書,帶領父母自我成長。

加入會員,一起聽書,成為更好的自己吧。

長按識别下方二維碼,立即訂閱收聽!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别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簽約主播。

圖檔 | 視覺中國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教育的目的,隻有兩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