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且将新火試新茶:王旭烽寫“茶人三部曲”新篇

雜花生樹,草長莺飛,波光潋滟,正是春日杭州的好風景。随着剛剛過去不久的谷雨節氣,今年的雨前龍井新茶也被采摘下來,送去千家,沃入水中,化作一杯沁人心脾的澄碧清茶。杭州女作家王旭烽新出版的小說《望江南》也像這一杯龍井,封面上鋪展開層層疊疊深淺不一的綠,宛若一個江南春天。

《望江南》是王旭烽繼世紀之交獲茅盾文學獎的“茶人三部曲”後,繼續講述江南制茶世家杭家的“新”故事——更确切地說,是上承第一、二部《南方有嘉木》和《不夜之侯》,下接第三部《築草為城》,以杭家第三代長孫杭嘉和為中心,補入的從1945年至1965年的杭家故事。和當時所有在大時代中沉浮的中國人一樣,杭家迎來了抗戰勝利、新中國成立、抗美援朝、社會主義改造等一系列重大曆史事件,同時依然執着于傳統茶業的繼承發揚。“茶人”系列是時代長卷式的大河作品,既有風雲激蕩的家國情懷,又以缱绻之筆描繪了杭州當地的江南人文風物,曾讓許多讀者流連忘返,沒想到二十年後還有“新番”,着實令人驚喜。最近,書鄉對王旭烽進行了專訪。

且将新火試新茶:王旭烽寫“茶人三部曲”新篇

“茶人”二十年後迎來新篇

二十多年前接連出版的“茶人三部曲”,至今仍是許多讀者的心頭好。這三部是按時間順序寫作和出版的:第一部《南方有嘉木》講述的是江南杭家從清末到第一次國民革命之間的故事,以杭九齋、杭天醉父子為中心;第二部《不夜之侯》叙述了杭家在抗日戰争中的經曆;第三部《築草為城》則一轉至上世紀七十年代,講述了杭家第四代在“文革”及迎來改革開放後的故事。是以從寫作時間上來說,《望江南》是最晚的,但從真正的叙事時間來看,其實是這系列的第三部,從抗戰勝利叙至“文革”前夕。這也是很多人首先好奇之處,為什麼王旭烽會在二十年後,來“續寫”這個故事呢?

其實并不能算“續寫”,說“補寫”也不太全面,用王旭烽的話說,應該是“嵌入”。她坦承,原本的确是計劃按時間順序,寫完第二部《不夜之侯》後接着寫的,甚至還寫了有三萬字,但寫着寫着,發現自己對新中國成立後聯翩發生的事件、運動及有關茶的曆史,缺乏像此前時期的深入了解,而且,對如何去認識那樣一個翻天覆地的宏大時代沒有把握。但出于作家的本心,她卻又不想草草翻過篇,便先擱置下來,轉而提筆寫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她有了親身經曆的曆史時段。

直到2013年,寫作才重新開機了。這期間,王旭烽從杭州中國茶葉博物館調入浙江省作協,又調入浙江農林大學,專業從事茶文化研究多年,從一個作家成為學者,對當代茶史有了更豐富資料的掌握和鑽研。這些,後來都反映到《望江南》的文本創作中,為其輸入了深厚的知識文化底蘊。是以,《望江南》不僅是一部反映大時代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部溫潤厚重的茶文化、中國文化之書,閱讀過程始終伴随着茶的清香之氣。

決定寫時,已距前作過了十多年,王旭烽覺得時間倏地緊迫起來了,“想趁現在身體還能夠支撐趕緊寫,因為長篇是要花力氣的,時間一長,最後寫不動了就不好辦了”。她估計得沒錯——從那時寫起,其間不斷推倒重來數次,到今年正式出版,竟過了将近十年。為這系列畫上了圓滿句點的,除了對茶人精神的堅持,還有在二十多年中,王旭烽所尋覓到的認識和把握近現代中國曆史的線索:“沒有一個時代是割裂的單元,所有一切都将回歸到曆史長河中去。”

且将新火試新茶:王旭烽寫“茶人三部曲”新篇

王旭烽 生于1955年,現為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學科帶頭人,代表作“茶人三部曲”2000年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五個一工程”獎。

曆史風浪中的恒常生活

書名“望江南”,取自蘇轼的詞《望江南·超然台作》。“江南”在中國人心中,早已從地理概念升華為文化想象。自唐以來,江南便是茶葉的重要産地,自有題中之意,何況詞中有“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将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名句。但令王旭烽從中汲取靈感的,卻并非僅僅是“江南”和“新茶”,而是這句詩背後隐含的深意。她解釋,蘇轼這句詩并不是說要将故人、故國主動忘記,而是說可以暫且不要挂在心上思念,寒食節停火三日後燃起新火,此時新茶也下來了,那麼就趁此時機嘗嘗。所謂“詩酒趁年華”,便是說我們要生活在當下、此刻,從當下去領略積極的生活。

王旭烽說,這也是她在《望江南》中想表達的一個主題。新中國成立前後,風雲變幻,作為工商業之家的杭家随着時代潮流起伏,有發展、光榮也有挫折、沖擊,但如果一直停在原處,在接連的運動中裹足不前,情緒始終處于大開大合的狀态,那麼每年的新茶下來了,就沒有心思去炒制,更沒有辦法去過好日常的生活。“把當下眼前的生活忘了,這肯定不是積極的狀态。要在那麼一個激蕩的時代發展下去,就一定需要去領略時代所給予的日常生活的美感。”

小說中,盡管杭家也随着時代車輪向前行進,比如參與了公私合營改造、男主人公杭嘉和的義子杭方越參加了抗美援朝、城裡開展大躍進和“反右”鬥争等,但正如王旭烽所說,《望江南》中更主要、也給人印象更深的篇幅,依然是杭家的日常生活和交談。無論是杭嘉和給外甥、烈士遺孤林忘憂傳授傳統制茶的精細工藝,還是全家在困難的年月裡團聚在一起祝賀晚輩新婚、一件一件欣賞各人相贈的珍貴精美禮物,都充滿了日常和大家庭的溫情,還有未被中斷的中國傳統文化所賦予的溫潤美感。哪怕是形勢危急之際,全家也會惦記在涼水裡浸一個西瓜來吃。這些,正是蘇轼詞中所指的“且将新火試新茶”。是以,盡管大風大浪不斷,但這些連綿的日常細節會讓人意識到,一切都是暫時的,隻是生活才是永恒。

在前不久召開的《望江南》研讨會上,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提到,小說展現了一種“恒常的中國精神”,王旭烽領會到其中的微言大義:“那個年月大事件太多了,如果把時代政治單拎出來寫,每個環節都會很激烈,但若将它們放入日常生活當中去,就會化解這種激烈。就像一塊肉切開來,裡面有骨頭、有皮、有肉、有脂肪,而不是單單一根骨頭杵在那裡。”她希望呈現的“骨肉”,正是曆史的整體程序與精神,和生活在曆史中的人的真實生活與複雜人性。

且将新火試新茶:王旭烽寫“茶人三部曲”新篇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

茶是一種精神飲品

如同“茶人三部曲”,貫穿《望江南》一書最重要的,依然是茶與茶人。對杭家人來說,茶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種茶、采茶、制茶到開茶莊賣茶、品茶,茶不僅是家中的經濟來源,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紐帶。無論發生了什麼激烈的事情,人們都能圍坐下來,在一壺茶的溫熱中延續歲月。

“江南士大夫文化有一種點石成金的本領,衣食住行構成了很重要的部分,在每一道菜、每一杯茶裡都能賦予精神的象征,這樣就把單純填飽肚子的生活升華了。我們中國文化不僅有北方的‘紅高粱’,也有南方這樣優雅的部分,是複調的形态。”在王旭烽看來,茶一方面代表着平和、平常的中國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精神飲品”。作為中國文化的符号之一,茶與文人雅士關系密切,是高逸清雅的寄托之物,《望江南》中就屢屢穿插了這些轶事與典故。

陸羽《茶經》有雲:“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茶,與君子之德構成關聯,仿佛也具有了德行。王旭烽說,所謂君子,是對自己有限制和要求之人,小說中便借一個美國人之眼道出對中國人的觀察——中國人表面看着涼,缺乏表情,内裡卻溫熱,就像熱水瓶一樣。王旭烽揣想這或許和中國的山川風物、稠人廣衆聚居有關,人們習慣了集體生活,必要花很多精力研習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因而形成規矩和品格,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因而她很想呈現出這樣一種典型中國文化孕育下的形象,最終澆築成《望江南》的主人公杭嘉和。

杭嘉和是“茶人”系列的第三代,是第一代杭九齋之孫、第二代杭天醉之子。杭天醉是個唯美的浪漫主義者,類似賈寶玉式的人物,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另類代表,深受讀者喜愛。杭嘉和雖則繼承了父親的一部分抒情性,卻多了中正敦厚,是典型的君子形象,這也是王旭烽一開始就設想好的,是她理想中的中國茶人形象。與其他走出家門參加革命的弟弟妹妹及晚輩比,唯有杭嘉和守着偌大家業,為每個人提供後盾和庇護,不激進,卻也并非保守,而是随同曆史自身的節律不快不慢地進行着變革。比如制茶,在新舊技術變革的時代,他謹記手工制茶的每道工序并堅持事必躬親,但也不拒絕機器制茶的革新,對于社會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王旭烽說,杭嘉和代表着她對社會的一種理念,既要永遠記住以前一切美好的東西,同時逐漸地向前走。

最憶是杭州

今年春天,除了《望江南》,3月剛剛上映的文藝電影《柳浪聞莺》也改編自王旭烽小說集《愛情西湖》中的同名短篇,影片描繪了一幅煙雨西湖的美景,令人遙遙向往。幼年便來到杭城、在西湖邊長大的王旭烽,對這座自然與人文景觀并存的城市有特殊的情結。

杭州古來是茶鄉。王旭烽記得,兒時每到春天,母親就要開始給人送新茶,把新下來的茶葉封裝在一個個牛皮紙小袋裡,每袋裝一二兩,分送給親戚朋友。盡管當年茶葉難得,需要用票來買,名貴一些的龍井茶普通人一般喝不到,但送茶、喝茶仍然是杭州人生活中普遍的禮節和不可或缺的儀式。

但王旭烽本人與茶文化結緣卻有些偶然。她本是“文藝少女”,愛好文學藝術,很早就開始寫小說,卻因聯考沒發揮好,想學中文的她陰差陽錯去了杭州大學曆史系(後合并為浙江大學),學校就在西湖邊上,她每天都去白堤上背書。雖然她自稱學曆史時“成績一般”,但四年在史料中浸泡下來,卻實打實地改變了她。畢業後,1990年,她調去籌建中國茶葉博物館,“去了之後馬上就愛上了”,深深被茶的文化内涵吸引。當時杭州同時籌建的還有另三座傳統文化博物館,分别是絲綢、中藥、南宋官窯,王旭烽笑說,若是去了别處,或許會寫另外題材的小說。

1995年,《南方有嘉木》出版,開啟了“茶人”系列,成為中國當代茶文化小說代表作品。2006年,浙江林學院(現浙江農林大學)成立全國首個茶文化學院,王旭烽聞訊加入,成為一名專業的研究者。從《望江南》所寫時代到現在,盡管機器制茶更為普遍,但她帶領學生們依然努力培養手工制茶的非遺傳承人,用視訊和文字記錄下傳統工藝。學校也有自己的茶山,學生也要親自采茶。她相信,屬于中國茶的那種内秀的人文精神,不會消逝。

且将新火試新茶:王旭烽寫“茶人三部曲”新篇

茶農在采摘西湖龍井 北晚新視覺供圖

前些日子,正是龍井新茶下來的日子,王旭烽專程去了一趟龍井村。盡管疫情之下,依然有許多愛茶者來到這裡,買茶、喝茶;茶農們則趁着清明谷雨期間的黃金時間,采茶、制茶。在王旭烽眼中,這個時節的茶山,是杭州最美的風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