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三極環境科學評估報告》全球釋出:整體呈暖濕趨勢且暖濕化加劇

《第三極環境科學評估報告》全球釋出:整體呈暖濕趨勢且暖濕化加劇

《第三極環境科學評估報告》全球釋出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在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舉辦的會場。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4月28日正式釋出的《第三極環境科學評估報告》顯示,第三極地區在過去兩千年以來整體呈暖、濕趨勢,這種暖濕化過程在過去60年内進一步加劇。模型預估結果表明,第三極地區在21世紀末将進一步變暖變濕,進而可能引起更多地質災害。

中原標準時間當天下午,《第三極環境科學評估報告》全球釋出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北京部舉辦。此次釋出會由聯合國環境署主辦,環境署亞太區域辦公室、環境署國際生态系統管理夥伴計劃、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聯合承辦,并得到“國際山地可持續發展年”倡議的支援。

這份最新釋出的報告指出,第三極地區整體呈暖濕趨勢且暖濕化過程加劇,導緻第三極水體在過去30年内呈快速變化特征,表現為冰川整體消融、湖泊數量增加、面積擴大,河流徑流先減後增;水循環的加劇造成冰湖潰決和冰崩等地質災害頻發。另一方面,第三極地區的生态系統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整體趨好,生物多樣性在人為保護幹預下保持良好,但仍面臨包括氣候變化在内的諸多挑戰。第三極周邊的人類活動對該區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區域經濟發展需更充分協調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第三極環境科學評估報告》全球釋出:整體呈暖濕趨勢且暖濕化加劇

《第三極環境科學評估報告》主筆之一、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在釋出會上展示報告。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第三極環境科學評估報告》主筆之一、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在釋出會上做主旨報告表示,該評估報告展示出第三極氣候、水體、生态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地表變化和人類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評估了第三極過去兩千年和正在發生的環境變化,分析了氣候變化、地表水體、生态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人類活動等不同過程對第三極環境的綜合影響,預估了第三極未來水資源、高寒生态系統、生物多樣性等過程的未來變化趨勢及其複雜性,強調多學科交叉研究應對第三極複雜環境變化的重要性。

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态系統管理夥伴計劃主任張林秀表示,該報告在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支援下,由“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組織的近百名中外專家曆時兩年多的認真撰寫、反複修改和國際專家的精心評審下完成。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徐柏青、張凡在釋出會後接受媒體采訪,徐柏青指出,中國科學家為《第三極環境科學評估報告》作出主體貢獻,報告的核心成果可概括為“第三極環境變暖變濕,生态趨好,災害風險增加”。張凡認為,在近幾十年總體變暖變濕的氣候背景下,第三極的冰川面積和冰儲量發生不同程度的減少。受降水變化格局以及冰川融水補給的密切影響,第三極的主要河流無論是徑流量還是輸沙量大部分都呈現增加趨勢。這意味着第三極的河流在為下遊提供更多水資源量的同時,會加速河道水庫的淤積,對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運作提出挑戰。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黨委書記莊緒亮研究員表示,在“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架構下,通過“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等項目的持續支援,該所科學家将繼續深化與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的合作,不斷提高第三極研究的國際影響力,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生态環境保護治理服務。

據了解,4月28日還是“國際山地可持續發展年”倡議的發起日。2022年1月,《中國同中亞五國上司人關于建交30周年的聯合聲明》就表達了各方對倡議的支援。本次《第三極環境科學評估報告》釋出,也将提升該倡議的國際影響力。(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