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會委員談癌症預防 早篩早診早治是關鍵

作者:資福醫療

我們做癌症治療的醫生

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晚】字

最想跟大家說的就是【早】字

3月7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惡性良性腫瘤醫院内鏡科主任王貴齊在全國兩會委員通道如是說。

兩會委員談癌症預防 早篩早診早治是關鍵

全國兩會進行時,癌症防治成為熱議的話題之一,多位代表委員就癌症的早篩防治建言獻策。

早期惡性良性腫瘤的症狀是沒症狀

“早期惡性良性腫瘤的症狀是什麼?是沒症狀,沒有典型症狀。”王貴齊委員說道:"大多數人都是到出現發燒、吃不下飯、總是不舒服等症狀後,才到醫院就診。但是,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一旦出現明顯症狀,幾乎都已經是中晚期。是以在自認為很健康的情況下,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惡性良性腫瘤的早期篩查、早診是非常必要的。"

王貴齊委員提示:通過遠離煙酒,适當的活動,合理的膳食等就可以預防1/3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的發生。

兩會委員談癌症預防 早篩早診早治是關鍵

早篩早診是癌症防治的關鍵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開幕以來,多位代表委員建言癌症早篩。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惡性良性腫瘤醫院副院長花亞偉,全國人大代表于金明院士,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紛紛表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癌症防治的關鍵。早期篩查與診斷十分重要,有利于盡早幹預癌症治療,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提升患者生存率。

王貴齊委員表示,從來就沒有“突然發生的惡性良性腫瘤”。像在大陸高發的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從正常到中晚期癌一般是10年到15年的時間。

兩會委員談癌症預防 早篩早診早治是關鍵

如果有惡性良性腫瘤危險因素和高危的人群,無論你有沒有症狀,到了50歲要主動地做篩查,做早診、做胃腸鏡,避免晚期的發生。

“2012年,全國完成胃腸鏡檢查約2800萬例,到2021年,這個資料大概是3800萬例,過去10年,每年的檢查量增長了1000萬例,老百姓檢查的需求還是非常強烈的。”王貴齊主任介紹道,“依據指南,大陸有1.9億人是消化道高危人群,如果這些人都去做胃腸鏡,3,800萬和1.9億這兩個數字之間,供需差還是很巨大的。”

目前大陸的篩查和早診技術已能發現早期癌與癌前病變,再通過超級微創技術,在保全人體器官、保證術後生活品質的情況下,來治療甚至治愈這些疾病。

無感内鏡檢查助力胃癌早篩早診

大量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都表明,胃癌要從疾病萌芽之際加以幹預,要從早篩早診早治做起。在胃癌領域,目前最為常用的篩查方法是血清學檢測和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作為胃癌診斷的金标準,重要價值毋庸置疑,不過這種檢查方式依賴裝置和醫師資源,而且屬于侵入性檢查,給患者造成痛苦,是以人群接受度較低,在大陸難以用于胃癌的大規模篩查。東亞其他胃癌高發國家的相關嘗試研究也顯示,胃鏡用于胃癌篩查,普通人群參與度不高,而且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篩查工作的推進面臨嚴重掣肘。

是以,采用非侵入性診斷方法篩查胃癌高風險人群,磁控膠囊胃鏡是一件利器。

兩會委員談癌症預防 早篩早診早治是關鍵

據了解,受檢者在接受磁控膠囊胃鏡檢查時,隻需随水吞服一顆迷你胃鏡膠囊,無需插管,也不用麻醉,即可在10-15分鐘完成一次舒适自在、無交叉感染、安全可靠的胃鏡檢查。這也是近年來大聖®磁控膠囊胃鏡受到越來越多受檢者和醫療機構認可和好評的原因。

兩會委員談癌症預防 早篩早診早治是關鍵

磁控膠囊胃鏡适應證

最佳适應證:

不願接受或不能耐受傳統胃鏡(含無痛胃鏡)或存在傳統胃鏡檢査高風險

健康管理(體格檢查)人群胃部檢査

胃癌(淺表性惡性良性腫瘤等)的初步篩查

胃潰瘍、胃息肉、胃底靜脈曲張、糜爛性或萎縮性胃炎等病變的檢査和随訪

藥物相關性胃腸黏膜損傷的評估和監測

無接觸式(含遠端操控)内鏡檢査

相對适應證: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流動力學穩定)

食管靜脈曲張和巴雷特食管

十二指腸潰瘍和十二指腸息肉

胃部分切除和内鏡微創治療術後複查和随訪

若胃部檢查後可完成小腸檢查,适應證同小腸膠囊内鏡

兩會委員談癌症預防 早篩早診早治是關鍵

磁控膠囊胃鏡檢查的适應證和禁忌證

建議:

40歲以上,且符合以下任一條者應列為胃癌高危人群,需定期進行胃癌篩查。

●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幽門螺杆菌感染者;

●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

●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根據幽門螺杆菌感染、萎縮、異性增生等情況,每3-6個月、1年、2年、3年篩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