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好的關系,是“親密而有間”

你有沒有為了不傷害别人、讓别人滿意,而放棄過自己想要的事?

難得的假期,想約朋友一起出去玩兒,爸媽的電話打來了:

“好不容易放假都不回家,就讓我們孤苦伶仃嗎?”

三十歲沒結婚,每天被各種催促的聲音包圍:

“你沒有成家,我就沒辦法踏實。”

當了媽媽之後想要用空餘時間去讀書、進修,身邊人又淡淡地說:

“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反正你一直這樣,隻想着自己。”

說這些話的人,總能輕易激起你的内疚,你要麼乖乖聽他們的話,要麼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會帶着強烈的負罪感,仿佛自己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

最好的關系,是“親密而有間”

有一個常常說要辭職的朋友,說了兩年都還在原公司。

每次他提出辭職的時候,老闆都會打感情牌。

他想要找待遇更好的工作,老闆說:

“疫情之下,你能按月拿到工資,知道我有多不容易嗎?”

他想要自己創業,老闆說:

“你在公司積累了那麼多經驗和人脈,現在能獨立了,就甩掉一起成長的夥伴。”

每次談話,他都發現是自己不對,要求太多、不懂感恩,斷斷續續兩年,他還在原公司糾結。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強大,從懂得拒絕開始,其實,拒絕陌生人的要求,很容易;拒絕來自親人、朋友的“好意規勸”,才最難,因為他們手中的殺手锏,是和你之間的情感。

美國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說:

“你最關心的人,最清楚你的死穴在哪裡。最親近的人,會把你拖進最持久的戰役。”

所謂情感勒索,就是一種最有力地控制别人行動的形式。

你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定用一些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勒索過你,如果你不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就有苦頭吃了。

最好的關系,是“親密而有間”

蘇珊·福沃德|四川人民出版社

那些對你來說意義重大的人,有沒有對你說過這樣的話:

“如果你不照他的意思做,他們一定會很難過”;

“如果你想得到那個,就必須按照我現在說的做”;

當你不讓步時,他們會說你自私、貪婪、沒良心;

當你絕不讓步時,他們會說“你根本不在乎我”……

蘇珊·福沃德把情感勒索分為四種形态:

一是施暴型,也是最容易辨識的一種。

他們容易發怒,隻要你稍不順從,他們就會怒發沖冠。

有的人會直截了當地發洩不滿,甚至語帶威脅,有的人則會低頭生悶氣。

不管是哪一種,施暴者追求的是一邊倒的關系,“不聽我的話就滾”是他們的座右銘。

二是自虐型。

比如有些孩子會以傷害自己的方式要威脅父母:“你要是不讓我看電視,我就從這裡跳下去!”

成年人中同樣有自虐者,他們會警告我們,如果你不照着要求去做,他們會非常難過,甚至無法活下去;

他們會做出一些舉動,把生活搞得一塌糊塗,甚至傷害自己。

“别跟我吵,我有心髒病。”

“如果你不照做,我就不吃飯,不睡覺,不喝水,不吃藥,死了算了。”

最好的關系,是“親密而有間”

三是悲情型。

老人獨自坐在房間裡,喃喃道:忙,都忙,忙點好啊。

那個悲情的背影,對于很多人來說,是最好的“武器”。

悲情者不會威脅、傷害别人,他們隻是暗示你如果不照做,他們就會受苦,他們遭受的痛苦,錯都在你。

四是引誘型。

他們會暗示,你會得到一些好處,但前提是你必須要付出一些代價。

當你照做之後會發現,他們并沒有兌現之前的承諾,而是提出更多要求。

你的沉默成本越來越高,也就越來越難拒絕他的要求。

《情感勒索》中有一個故事,艾倫是一家小家具公司的老闆,個性開朗有趣,他因為和妻子的關系去做心理咨詢。

“我以為她是我一直尋覓的終身伴侶,人好,又很幽默、聰明,但我就是不知道我們還适不适合在一起。”

艾倫說,如果他有一些自由時間想要出去玩兒,比如朋友叫他去踢球,或者下班後和同僚吃飯,妻子就會很受傷。

“你怎麼了?家對你來說沒有吸引力了嗎?你已經不想跟我在一起了嗎?”

每次他計劃和朋友出去,妻子都會用各種委婉的方式讓他知道,自己有多不快樂。

她希望艾倫一有時間就陪着自己,不準他有自己的活動和興趣,而艾倫也一步步走進了對方編制的“勒索陷阱”,直到他被逼得太緊,才發現存在于關系中的,不再是愛與尊重,而是緊張的壓迫。

而情感勒索的過程就是如此:一方利用另一個人的信任、脆弱和愛,試圖讓對方相信,你必須要按照我的要求,才是愛;你沒有我不行;你要對我的幸福負責。

每一種情感勒索都會僞裝成“因為愛”、對你的“好意”,你必須接受,如果不,就辜負了他的一片好心。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中講過一個小故事。

一天,他照鏡子,發現自己長了兩根白發,于是讓家裡的阿姨看看是不是别處還有白發。

阿姨說:“有白頭發了,我給你拔出來吧。”

武志紅說:“阿姨,不用拔,你幫我看看别處還有沒有就好。”

阿姨仿佛沒有聽到,繼續說:“有白發不好,我還是給你拔了吧。”

武志紅便再一次向她強調:“你隻幫我看看别處還有沒有就好。”

阿姨看了看說:“别處也有。”

接着,他就回到書房寫東西。

最好的關系,是“親密而有間”

過了一會兒,阿姨跟進來,手裡拿了夾子,要為他拔掉白頭發。

武志紅認真地看着她的眼睛,再一次說:“阿姨,我不想拔。”

這一次,阿姨終于聽到了他的話,不再執着地要給他拔白頭發了。

阿姨離開後,武志紅并沒有放松的感覺,而是感覺心裡有點堵。

“她是善意的,我拒絕了她,心裡還堵得慌, 這是為什麼?”

他發現,阿姨人很好,也特别想做對别人好的事,但她表達善意的方式不是别人想要的,就會讓對方有被入侵的感覺。

如果我們在一段關系中,像阿姨一樣,知道要對别人好,但隻是以自己的方式對别人好,不能給對方想要的東西,這種“好”是沒有溫度的,它隻是一種應酬。

而且,他們的價值觀建立在對方是否接受自己的好意上。

對方收下了,給了積極的回應,自己就有價值;對方拒絕,他們會非常受打擊,覺得特别沒面子。

面對這種“好意”,如果不想接受,最好的态度是:積極回應、不含敵意地拒絕。

讓對方知道,“你的行為是好意”,這是積極回應。

不含敵意的拒絕,就像面對阿姨執意要為自己拔白頭發時的态度。

最好的關系,是“親密而有間”

我們喜歡用“親密無間”來贊美親近的關系,但是最好的關系,不是親密無間,而是親密有間。

就像兩個圓,有重疊的部分,也有獨立分開的部分,才能彼此舒服地做自己,走得更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