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汝倫:要知道什麼是中國,必須讀《論語》

張汝倫:要知道什麼是中國,必須讀《論語》

4月23日,張汝倫坐鎮新華·知本讀書會第87期,講授《論語》,此為截屏

如果說書展是出版行業的嘉年華,那麼4.23的世界讀書日就是出版業的複活節。這一天大小出版社紛紛呐喊:要多讀書!新華·知本讀書會在世讀日這一天邀請了文彙講堂的老朋友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上海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張汝倫線上開講“孔子和《論語》”。

張汝倫在複旦開設《論語》課程,多年前的采訪中他也曾說自己最喜歡的十本書裡,《論語》第一。好似《論語》代言人的他是第二次在世讀日這天坐鎮新華·知本讀書會。關于讀書他呐喊道:“要知道什麼是中國,必須讀《論語》。”

張汝倫:要知道什麼是中國,必須讀《論語》

言不及義不是經典,《論語》是典範

号召讀者讀經典是張汝倫不變的初衷。他認為,在今天這樣快消費、碎片化的時代,閱讀時間被擠壓。在這樣的現狀面前更應該去閱讀經典。

對于“什麼是經典”的問題,作為世界讀書日的常客張汝倫進行了總結、概括,多年以前他曾經批評一些“僅将視野局限于經典存世時長上”的觀點太過膚淺。并曾提出經典既是成熟的概念。在此次的新華·知本讀書會上,張汝倫概括了經典理應具有的五大特點:

經典應當具有永久的價值和意義,也應當經受住曆史的考驗,經典永不過時;同時,經典作品必須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正如《論語》它在東亞地區具有極強的影響力、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全世界都在讀論語,全世界都從論語中汲取營養;在内容及形式上,經典作品應當同樣是出類拔萃的;更為重要的一點,張汝倫認為經典的核心應當與人類的基本問題的大義相關。用儒家的語言來說,就是“言不及義”的作品不能傳得久遠。

江戶時期學者:《論語》是宇宙至上第一書

顯而易見的,張汝倫認為《論語》符合經典的各項特點,不僅如此,從《論語》中能夠推衍出經典的特征。《論語》是經典中的經典。在講座中張汝倫引用日本江戶時期的一個學者評價,認為“論語是宇宙至上第一書”。

對于《論語》,張汝倫認為這本書并不是一般人解讀的那樣,隻關注到個人修養問題,恰恰相反,《論語》一書,不僅關乎到個人的完善,更關乎到文明的完善。正如莊子所言,儒家關注的是内聖外王之道。内聖與外王必須是互相統一的。内聖是外王的準備,而外王是内聖的目标。

《論語》作為經典,它不僅僅是一本古代典籍,帶着古代人的智慧,張汝倫認為它是可以解決當代問題的。正是因為《論語》樹立了堂堂正正為人、做事的方向,可以防止我們陷入到現代性的邏輯中不能自拔。同時,《論語》作為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必讀書籍,它的理念、思想已經深深刻入了中國人的基因。雖然當代人很多已經沒有讀過《論語》原著了,但是《論語》的言語早已化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社會文化之中。是以,張汝倫認為“今天,要知道什麼是中國、什麼是中國人,就必須讀《論語》:要做一個正直的中國人,就必須讀《論語》。”

孔子思想:知行合一的理想主義者

在推薦解讀《論語》的著作時,張汝倫推薦了錢穆先生所著的《論語新解》。這是因為,錢穆曾說“解論語之難不在文字而在意蘊。”《論語》一書,通過孔子門人的筆觸紀錄了孔子一言一行,還原的是知行合一的孔子,進而展現了孔子思想。

張汝倫:要知道什麼是中國,必須讀《論語》

張汝倫力推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

《論語》一書的内容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張汝倫這樣介紹道。包含了孔子說的話、做的事以及孔子的一些門人所說的話。這些都被記錄在案。

張汝倫在2014年接受文彙講堂專訪的時候曾說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也是這樣評價孔子的,從《論語》一書中就可窺見孔子為人。張汝倫說,當下有很多人指摘孔子,認為他着力于當官。确實如此,當時的時代隻有當官才能實作孔子的理想抱負。但孔子卻沒有當成官。張汝倫解釋說,這是因為孔子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理想,并且孔子知道自己的理想抱負與當時時代格格不入,這樣清醒的認識以及認識背後淡淡的悲哀在《論語》一書中是可以被感受到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孔子對真理、對原則的堅持。

困于陳蔡:孔子送出了大丈夫的完美答卷

在講座現場,張汝倫舉例了《論語》中一段故事。孔子被困于陳蔡,他的學生子貢認為“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即要求孔子放低身段,使得孔子非常生氣,答複道:“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孔子明确了堅持修道、規範自身的志向。

張汝倫:要知道什麼是中國,必須讀《論語》

孔子被困于陳蔡 ,引發了孔子和顔回對時政的看法

而孔子最中意的學生顔回認為,顔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 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表達了如孔子這樣有大德者不能出仕的原因在于國家君主的不修德。

張汝倫說,孟子認為大丈夫要經曆三大難處,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孔子正是經曆了以上所有一切,同時遞交了完美的答卷。

重建價值:關注人間,時代問題是人的問題

對于《論語》一書的核心,張汝倫認為其偉大之處在于孔子于禮崩樂壞之際重建了價值。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檢視當時的青銅器就可以發現遠比上一個時代更精緻。這以為着社會生産能力得到了發展。但是當時卻是一個“率獸以食人”的時代。這在《左傳》《東周列國志》中多有記載。弑父、弑君、亂倫等等枚不勝舉。戰争使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當時的一般人就用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技術性思維來給掌握權力的人支招。“這些人談不上在回答時代的問題。”孟子贊孔子是“聖之時者”,意思是他是真正能回答時代問題的人。

張汝倫:要知道什麼是中國,必須讀《論語》

春秋時期青銅器勝于周朝

孔子認為時代的種種問題歸結為人的問題。人是社會生活,一定生活在社會關系中。但人身上仍然有很強的動物性,喜歡随心所欲,用孟子的話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用孔子的話說“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在儒家看來,人是後天學習而成,隻有在後天學習中才能培養出”第二天性“。

人文重要性:君子不應當隻追求小知

現任上海科技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院長的張汝倫,在這所注力于理工科高校的首屆人文節上,曾強調“人文科學為什麼重要”,認為“在資料時代,重新審視人類知識演化與文明發展的關系,直面科學與人文更為複雜的關聯性,不僅是人文學科自身的主題,也是科技發展繞不過的話題,更是成“人”教育必有内容。

2018年,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召開,當時的主題即是“學以成人”。全世界八千多名哲學家對這一主題的真理性不持有疑義态度。

去年上海科技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首屆人文節上,張汝倫闡釋人文的重要性

如何定義學,張汝倫認為古人所謂的學和今人所謂的學不同。古人的學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學習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學習成為人。孔子的學,是一個生命過程,他自己稱之為“為己之學”。但目的終究是為了自身生命意義與完整。正如班固所說,學是“覺悟其所未知也”。學習是内心靈魂開發的過程。學是為了完善自己生命,而不是功名利祿。學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

同時,古人定義的學,是要成為全面的人,即君子不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想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謂一材一藝而已。”用現代話解釋,君子不能隻追求所謂的專業知識,要掌握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作為人文學院院長,他強調因材施教,鼓勵成為通才。孔子就是這樣一個通才性的人物。張汝倫開玩笑說,如果孔子活到今天他可能會輕視今天的專業化教育。是以,張汝倫強調,所謂學,要有通達之識。君子不應當隻追求小知。

“學人成人”,是每個成才者必須學會的第一功課

當年在安徽插隊落戶時,張汝倫在牛棚裡忘我地翻看黑格爾的《小邏輯》,事後,他曾和學理科的兒子交流:這麼好的書,怎麼能不看呢。在十年前的很多講座中,張汝倫論述哲學之餘總有對國人不愛讀書頗有激憤之情,相比較這幾年他語态漸趨平和,但推介之力仍不減。而幾近古稀年受聘上海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助推未來的國之重器設計者,恐怕也是在向聖人孔子緻敬的無言勝有言吧。

作者:童毅影

編輯:李念

責任編輯:李念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