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文:光明人家 2022-04-26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最近,平陽縣曆史建築保護協會劉榮鋒會長給筆者發了張流失于市場一古碑刻照片,這碑刻已經斷裂成上下兩段,照片效果不是很好,反光上面字迹模糊不可見,筆者用了兩周時間把碑刻内容大緻整理出來,其中部分不明之處請溫州古文字專家蔡聽濤先生把關幫助,終于全部整理完成,下面筆者把整理出來内容這裡先發上文字,然後再稍介紹下這個碑刻的内容與立碑人物的情況。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

特授浙江溫州府平陽縣正堂加五級紀錄十次趙 為

簽請勒石嚴禁惡丐糾纏強讨等事。據貢生朱英、監生周錦堂、士民何錫峰、陳華嶽、周玉明、周玉傑等呈稱,身等耕讀守分,毫非不染,近有不法惡丐,結黨成群、或喊冤嚎哭、或裝瘋作啞,勒索錢米,稍不遂欲,則登門辱罵。或自謂戕頭面圖賴。且逢婚嫁喪葬,糾黨多索酒食,纏人強讨不止等事,叩乞勒石示禁等情。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據此,除經此批示并飭差查拏外,合行出示,勒石永禁。為此,仰該都地保士民等知悉,自禁之後,如有刁頑惡丐結黨成群,登門強讨,或藏身孤廟,結伴滋事,許爾地保執解赴縣,以憑嚴究,決不姑息,各宜凜遵,毋違!

十七都塘川地保:陳順錫、周 勇、鄭萬青

監生: 周翰成

生員: 範德雲 王玉山

士民: 周玉明、周玉傑、周玉槐、周國永

黃國強、高欽範、周西榮、葉式齊

徐宗昌、徐正養、黃國宗、葉尚發

倪東輪、範錫脩、倪 嶽、葉 蘭

陳 陞、餘可朝、葉式正、張規光

林 明、陳盟梁、徐宗彩、吳可乾

嘉慶貳拾貳年拾壹月 吉日立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此碑刻上原是奉憲永禁四字,因其地處在鳌江塘川,古時塘川屬于十七都鳳林鄉,故把此碑刻命名為《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塘川,一稱唐村,古時又有隔嶺、箭嶺之稱,東接西塘,西聯錢倉。面積16.7平方公裡,據民國《平陽縣志》載,此處清時屬鳳林鄉,民國14年(1925)前後隸屬小南區,民國30年(1941)前後隸鳌江區,鄉名依舊(據平陽六年載),民國37年(1948)分為鳳山、南屏、榮林三鄉,屬鳌江區。1949年建立塘川鄉,1950年劃出垂陽鄉,1961年改稱塘川公社。1984年恢複稱塘川鄉,1992年撤區擴鎮塘川鄉并入錢倉鎮。2000年塘川鄉劃并現鳌江鎮,現為鳌江鎮塘川社群。因本地水系塘中溪兩岸均系平川,故名“塘川。”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據介紹,此碑刻原在半嶺,此地有塘川之望族周氏一族,據塘川《汝南郡周氏宗譜》載,南宋寶祐四年(1256),塘川周氏始祖周起公之閩中桐山(今福鼎)半嶺遷至平陽塘川半嶺,“居參軍,恥中原之不靖.....遂棄官不仕,蔔居橫陽之塘中,其山曰:半嶺。”從南宋至今760多年來,周氏居住于此,其家族勤儉持家,或耕或讀,傳27代,1200餘人,遍及全國各地。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明代平陽進士陳宣曾撰寫有《以端公傳》,記載了周氏先人周以端的善行。稱其笃志好學,樂善好施,見義必為,為邑之善士,鄉之領袖!其高祖濟崖公,曾捨山田數頃,山數十崗,與栖真寺供養寺僧。後天順初年,周公倡立石塔,刻石以志永,由于其積功尤盛,以赈濟事贈義官。而清代周家出了多位貢生,而這個家族近代出了不少人才,如永嘉學派研究大家周夢江、浙南名醫周伯海,地方學者周孔華等,尤其難得的是,周家又出了巾帼女傑周月茜大校姐妹。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這碑刻内容比較清晰明了,就是地方士紳為禁止惡丐騷擾而上報縣衙立碑,雖看似瑣事,實則是關系具體民生事件,儲存真實曆史風貌。碑刻中記載有34人名字,其中周氏一族就占有8人,其中有功名的就有監生周錦堂、周翰成兩人,此與周氏族譜中記載名字内容一緻。具體時間是清嘉慶貳拾貳年(1817年)。碑上刻立碑人為當時的平陽知縣趙,暨趙宜馨,其頭銜為特授浙江溫州府平陽縣正堂加五級紀錄十次,下面稍微介紹下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其人其事。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趙宜馨,号達庵,生卒年不詳,清代江西廣昌縣人。趙宜馨其人的存世資料極少,筆者查閱《廣昌縣志》人物志中居然無任何記載,目前查獲資料隻知道其曾任浙江浦江、瑞安、平陽三縣知縣。趙宜馨先于嘉慶八至十年(1803-1805)任浙江浦江知縣,後任溫州瑞安縣知縣(1805-1813),其在瑞安玉壺(今屬文成)尚留有題款“庭槐蔚秀”四字。”落款“文林郎署浙江溫州府瑞安縣事趙宜馨為 ”“國學胡敏學、炳輝立,嘉慶歲(1807)合丁卯春壬月,榖旦”等字樣,該牌匾距今已215年曆史。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清.嘉慶十八年(1813)趙宜馨調任平陽縣知縣,可惜其在《平陽縣志》中無宦績及個人傳記。據《平陽縣志》載,趙宜馨在任知縣長達11年(1813-1824)之久,其上任平陽縣知縣黃元規,下一任知縣楊雲開(道光四年1824)在縣志都列入宦績及有個人傳記。而趙宜馨在任期間建豫豐橋,重行勘量阬底山義冢,立碑為記。另外存有立諸多奉憲永禁碑刻,總體上政績不差,但是卻無宦績及有個人傳記,不知何故?此為比較遺憾.....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總之,清.嘉慶平陽縣知縣趙宜馨于嘉慶貳拾貳年(1813)所立《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刻》,是為小南平原及塘川地方少有清代碑刻文物,這也為研究二百多年前小南-塘川清代地方文化曆史與民生經濟、氏族生活提供了實物依據,與塘川地方現存明成化二十三年“唐川八詠”碑一樣具有重要的文物考據價值。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

---------------------------------------------------

參考書目:

1、《平陽縣志》民國14年版、1993年版

2、《浦江縣志》光緒31年、民國5年版

3、《廣昌縣志》同治六年、光緒31年版

橫陽《十七都塘川奉憲永禁碑》與嘉慶平陽知縣趙宜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