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爺大聲喊着在廚房裡做飯的老伴:“老伴少做一點,年齡大了,不要吃太多,人家網上說了,吃的少更健康,可以活更久”。
“你竟相信網上這些不靠譜的東西,吃少了,肚子不得餓得咕咕叫嘛,那還有心思幹别的事情呀”?
“不會的,吃太多對身體不好,反正從今天開始我要少吃點飯了,你也少吃點吧”!

王大爺最近在研究養生,偶然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句話,就立馬決定以後吃飯隻吃六成飽,覺得反正年齡大了又不幹什麼重活,隻要不太餓,王大爺就停下筷子,“吃得少,活得久”真的靠譜嗎?
在過去,我們一直有着“吃飯吃八分飽就夠了”、“過午不食”等說法,而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證明“少吃”與健康之間的關系。
“吃得少,活得久”?飯量小的人更容易長壽?是真相還是僞科學?
有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進行了實驗與研究将小鼠分為兩組,一組限制飲食,一組不限制飲食,最後發現,限制飲食的那一組小鼠平均壽命要更長,他們發現限制性飲食,對于不同物質的壽命,除了小鼠,還比如果蠅,壽命都得到了延長。
哈佛大學也曾經在雜志上刊登過一項研究報告,間歇性禁食能夠保護身體内的線粒體,使細胞保持年輕狀态,這樣身體衰老的速度就會減緩,壽命也會得以延長。
間歇性禁食不僅能夠延長生命還能夠加快身體内脂肪的燃燒,因為身體的生命活動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在進食的時候身體沒有熱量的攝入,而身體内的脂肪不斷燃燒,這樣能夠起到減肥的效果。
從上述列舉的幾個研究,我們不難看出飲食對健康的影響,但這能說明吃得少,活得久嗎?其實是不能的。
飲食和長壽的關系,并不是指數關系,而是U型關系,這點在量和壽命的關系也是U型。也就是說吃得少有助于長壽,但如果吃得太少,則會增加死亡率,這點不難了解,吃得太少,可導緻營養不良,體重過輕,身體抵抗力下降,自然難以保持長久的健康。
吃得少能夠改善健康水準,但是卻沒有依據可以說明延長壽命的說法。
如何控制熱量的攝入量?吃多少才是标準量呢?
事實上我們的身體每天需要多少營養和食物是比較穩定的,為了你的革命本錢,根據下面的公式計算一下自己每天的标準飯量吧!
從事低體力活動:标準體重×30=所需熱量(千卡);
從事中等體力活動:标準體重×(35~40)=所需熱量(千卡);
從事重體力活動:标準體重×(45~60)=所需熱量(千卡)
一般人一天總共攝入1700千卡的熱量就可以了,相當于5兩左右米飯、半斤左右的肉、一斤左右的蔬菜和水果。但從事不同職業的人,總熱量有一些差别,而且男女也是有差别的,同體重的男性比女性吃的要稍微多一些。
例如,體重50公斤的女性一天所食用的糧食大約在200克左右,同體重的男性大約是250至300克左右。
如何吃得更健康?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時間
科學發現,一般的混合食物在腸胃裡停留的時間大約為5個小時,是以兩餐時間間隔為5個小時為好。一般情況下比較科學的進餐時間為:早餐:7點至8點 ,午餐:12點至13點 ,晚餐:17點至19點 。
飲食清淡
在食材的選擇上要保證每天每人糖分的攝入不超過一個蘋果的量、蛋白質不超過1個雞蛋的量,肉類不超過3個雞腿的量,少油,低鹽,根據自己口味來定。
放慢吃飯速度
吃到七八分飽狀态,方法是放慢吃飯的速度,很多人在吃飯過程中狼吞虎咽,快速且大量攝入食物,還沒來得及發出吃飽的信号,可能已經擷取過多食物了,這樣無法保持健康。而要避免這種情況帶來影響,最重要的是控制吃飯的速度。
少吃一些主食
主食是熱量大戶,是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如果想吃七分飽,就勢必要少吃一些主食,尤其是一些精細的糧食,千萬不要吃太多,不然很容易吃撐。
在減少量的同時可以适當地增加一些粗糧,粗糧有非常好的飽腹感,而且還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對腸胃健康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