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孽畜是如何孕育出來的?巴基斯坦“俾路支解放軍”的前世今生

作者:客說客觀

當地時間4月26日,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卡拉奇的一所大學發生爆炸,緻4人遇難。地點位于卡拉奇大學孔子學院外,4名遇難者分别為3名中國公民(兩名為女性)和1名巴基斯坦籍司機。巴基斯坦境内恐怖組織俾路支解放軍(BLA)已宣布對本次襲擊負責。

俾路支解放軍為什麼這麼猖獗?為何對巴政府如此仇恨,以至于通過傷害我們同胞來打擊巴政府?俾路支解放軍産生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下面和大家共同了解一下這個孽緣源起何處。

一、俾路支解放軍的發源地——俾路支省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位于巴國西南部地區, 是巴基斯坦面積最大的省份, 地緣位置非常重要。該省的北部方向與阿富汗相接壤, 南部地區瀕臨阿拉伯海, 西面與伊朗為鄰 (見圖1) 。此地區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

孽畜是如何孕育出來的?巴基斯坦“俾路支解放軍”的前世今生

圖1

早在英國對印度殖民統治的時候, 強悍勇猛的俾路支族重裝騎兵軍團, 就和當時的英國殖民軍發生過多次大規模流血沖突。迄今居住在這裡的民族主要有俾路支族、旁遮普族、普什圖族、信德族等族群。俾路支族是該省的原住民。俾路支省的自然資源富足, 其中天然氣産量占整個巴基斯坦的一半。此外, 煤、鉻鐵、硫磺、大理石、石膏、銅礦等礦産資源亦十分豐富。

1947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分治, 巴基斯坦俾路支地區的卡拉特土邦拒絕加入巴基斯坦, 并對外宣布建立所謂的“俾路支斯坦獨立國”。卡拉特土邦的這一做法, 直接導緻其遭受到了來自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大規模武力鎮壓。此後, 一部分俾路支人擔心, 他們将會在以後的巴基斯坦政治、軍事、經濟等多個領域裡, 失去自己應有的地位和尊嚴, 而且會遭受到來自由旁遮普人所控制的中央政府的打壓和歧視。因而, 這些俾路支人要求自治的熱情十分高昂。

1973年至1976年期間, 該地區的許多部落武裝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暴亂活動。1977年穆罕默德·齊亞·哈克上台執政後, 曾經出台了如特赦武裝叛亂人員、增加資金投入以幫助該地區發展經濟等優惠政策。齊亞·哈克所實施的這些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方與中央間之間的沖突。但是, 該地區原來所存在的問題, 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1980年至今, 俾路支省的一些地方民族武裝組織始終沒有放棄建立一個獨立國家的目标。以俾路支解放軍(簡稱俾解)為代表的地方民族武裝, 大多都主張通過武裝暴力鬥争的形式, 謀求該地區的獨立。

“俾解”是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地方民族分離主義勢力中具有實體武裝的軍事組織之一。該組織2000年發起建立。2006年4月9日, “俾解”被巴基斯坦确定為恐怖組織, 這是巴政府首次對俾路支斯坦武裝組織用恐怖主義進行定性。

二、“俾解”産生的背景

“俾解”的産生有其深刻的背景。其得以生存和不斷壯大的根本原因, 在于巴基斯坦中央政府與俾路支省地方勢力間存在着以下幾個方面的沖突。

其一是強烈的地方民族獨立意識催生了“俾解”的産生。俾路支族人屬于伊斯蘭教中的遜尼派, 該族宣稱擁有自己較為獨特的民族起源及文化特質, 其社會發展形态屬于典型的部落社會制。在俾路支族人的部落制社會中, 部落的首領、長老具有相當大的權力。

他們不僅思想極為保守, 固守原有利益, 而且還能夠使用其手中所掌控的權力及在部落制社會中的威望, 對年輕一代實施極端化的思想教育。是以, 該地區的多數俾路支人基本上沒有“國家”這一概念。這種部落認同感強于國家認同感的慣性思維和傳統, 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今天, 都一直是推動俾路支族人尋求擺脫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控制, 謀求以俾路支族人為單一族體建立“俾路支斯坦國”的幕後重要“推手”。

俾路支族大約有2000多年的曆史, 這個民族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 曾多次建立過在本民族所主導下的政權體系。在之後的英印殖民政府統治末期, 巴基斯坦俾路支地區的俾路支族人, 也曾經密集地開展過許多的民族獨立鬥争運動。俾路支族人原本希望在英國殖民者退出南亞次大陸的殖民統治後, 能獲得獨立并建立“俾路支斯坦國”, 但他們的希望因《蒙巴頓方案》的出台而大受挫折。

在此後的時間裡, 強烈的地方民族獨立意識與當地接連不斷的武裝“暴動”風潮相結合, 最終造就一批批像“俾解”這樣的地方分離主義武裝團體。

由此可知, 強烈且保守的部落民族意識, 是造成“俾解”不斷發展壯大的關鍵内因, 同時也是造成俾路支族人與巴中央政府難以達成共識并彌合分歧的關鍵所在。

其二, 在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及軍隊中, 俾路支族人的地位較低且人數較少, 基本上處于附庸或從屬地位。巴基斯坦建國以來, 巴中央政府及軍隊高層上司人很少有俾路支人擔任要職的。

巴基斯坦政府大約60%的行政資源被來自旁遮普省的勢力壟斷, 俾路支人很少能進入中央内閣和各部, 省内多數行政和司法部門的進階職務也都是非俾路支人擔任, 俾族在俾省警察中也隻占5%,軍隊中旁遮普人的比例更是達到了90%。于是, 一些受過軍事訓練且懷有民族分離主義傾向的俾路支族軍警, 成為了後來“俾解”策劃并實施武裝暴動反抗巴中央政府的骨幹力量。

其三, 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對俾省經濟發展及社會民生問題不夠重視。俾路支省是巴基斯坦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一個省, 經濟總量隻占巴基斯坦整個經濟總量的3.5%, 在巴經濟增長率為8.4%時,俾省的經濟增長率僅為2%。該省的個人所得僅為巴基斯坦個人所得的2/3。該省基本上沒有什麼支柱産業, 财政入不敷出, 基礎設施狀況落後, 個人所得較低, 與西北邊境省同為巴基斯坦最貧困地區。俾省社會發展水準較低, 教育、衛生、健康等10項名額有9項排在全國最後, 其中初等教育入學率不超過40%。勞動生産率不及旁遮普省的1/4, 僅為信德省的1/3, 勞動力素質均低于其它省份。

經濟落後導緻俾路支省在巴基斯坦國内政治中處于邊緣地位, 而地方各種政治勢力與中央政府關系的進一步惡化, 又加劇了當地群眾與巴中央政府之間的隔閡與猜疑。這種地方與中央在多個方面關系的惡化和猜疑, 為像“俾解”這樣擁有獨立建國夢想的地方民族武裝組織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壤。

其四, 俾路支省民族成分複雜、宗教極端主義和教派仇殺盛行, 這些因素導緻了該地區各種勢力盤根錯節, 社會治安環境處于長期的混亂與動蕩之中。然而, 巴基斯坦政府并沒有采取有效的行動緩和民族、宗教沖突。

目前, 巴基斯坦的俾路支斯坦省有兩大民族, 一是俾路支族, 一是普什圖族, 其人口各占該省總人口的40%多。此外, 還有大量信仰錫克教的旁遮普人移民以及信德族、布拉灰族、哈紮拉族等。俾路支族居住在人煙稀少的西部、東部、南部和東南部。布拉灰族居住在中部, 普什圖族主要居住在北部。

20世紀70年代國際原油價格暴漲, 使沙特獲得了巨額的經濟來源。在此大背景之下, 依托美國政府的支援, 沙特政府和美國中央情報局一道資助了大批瓦哈比教派的極端激進分子, 前往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開展傳教及聖戰運動。也就是在這一過程中, 巴基斯坦的俾路支族人開始接觸瓦哈比教思想, 并深受其影響。屬于遜尼派穆斯林且具有民族分離主義傾向的部分俾路支族人, 在深受瓦哈比教派的聖戰思想“洗禮”響後, 開始變得越來越具有攻擊性。加之, 俾路支省民族成份複雜, 各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不一, 這給以“俾解”為代表的俾路支族極端“聖戰”分子, 借以“純潔伊斯蘭世界”為名, 發動“聖戰”恐怖襲擊找到了一個很好聽的借口。

尤其是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首府奎達與“俾解”有密切聯系的其它俾路支族極端武裝團夥, 經常同“俾解”的武裝人員對居住在該地區的其他民族實施恐怖暴力襲擊。這當中, 受害者絕大多數是旁遮普人和哈紮拉人。

其五, 資源配置設定問題也是長期困擾和引發巴基斯坦中央政府與俾路支省地方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巴基斯坦礦産及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在俾省和西北邊省, 其中以俾省為多, 占全國總礦産資源的50%左右。然而, 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并沒有很好地服務于當地的經濟建設。信德、旁遮普等其它省份的工業企業卻是這些自然資源的最大受益者, 這種局面使得當地的俾路支人認為: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在利益配置設定的基本原則方面是有失公正的。

利益配置設定格局的長期失衡, 已經成為了當地群眾對中央政府不信任感加劇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俾解”的許多上司人都曾經在蘇聯學習過, 且在當年蘇軍入侵阿富汗期間, 該組織的多數成員都受到過蘇聯“武裝奪取政權、翻身做主人”思想的熏陶。是以, 該組織一直認為:其所作所為始終是為本民族、本地區争取權利而進行的正義鬥争, 是有利于本民族、本地區的前途和發展的正義事業。

其六, 曆史上反複多次的獨立運動, 是催生“俾解”出現的重要誘因之一。“俾解”的建立和發展與這一地區深刻而複雜的曆史因素有關。早在英國殖民印度時期, 俾路支地區就曾經發生過許多獨立運動。

時至今日, 在很多俾路支族人的心目中, 他們的領袖巴赫希曾帶領該族武力反抗英國殖民者并謀求獨立自治的運動, 仍然令他們感到光榮和自豪。在這之後, 俄國十月革命和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曾再度激發起俾路支人的民族獨立意識。俾路支人又陸續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獨立運動, 但其結果都在英國殖民者和當地土邦貴族的聯合鎮壓下以失敗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在英國準備撤出南亞次大陸前夕, 俾路支人本以為在英國殖民者撤出印度後他們會獲得獨立。但英國殖民當局推出“蒙巴頓方案”後, 俾路支人獨立的夢想再次被擊碎。俾路支省卡拉特土邦拒絕加入巴基斯坦, 并且自行宣布建立“俾路支斯坦獨立國”。卡拉特土邦的這一舉動不僅遭到了巴基斯坦政府的堅決反對, 而且遭受到了來自政府方面的武力鎮壓。

随着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争需要, 在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資助下, 俾路支族人最終于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武裝組織——俾路支解放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