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欣淼X單霁翔:喚醒故宮與文化遺産,保護城市的曆史見證

鄭欣淼和單霁翔在故宮博物院先後任職院長,近日,二人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太和充滿——鄭欣淼說故宮》和《人居北京——喚醒工業遺産》。

故宮是中國的文化符号,是世界的文化遺産,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不需要“翻譯”就能走向世界的文化語言。鄭欣淼擔任院長期間開啟故宮百年大修,進行七年文物清理,打破兩岸故宮的隔絕狀況,提出了“故宮學”概念。卸任院長後,他仍從事故宮相關研究工作。基于大量珍貴史料,結合諸多親身經曆寫出的《太和充滿——鄭欣淼說故宮》,為讀者展現了一個真實立體的故宮。

在成為故宮“當家人”之前,單霁翔做了二十年城市規劃工作和二十年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他以城市規劃師、世遺推廣人和老北京人的三重身份為讀者帶來《人居北京——喚醒工業遺産》一書,書中着重介紹了首鋼園如何從老廠房華麗變身為冬奧園區的中國城市故事。

4月22日,兩位故宮院長一起走進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以“故宮院長談故宮與文化遺産”為題,暢談故宮與文化遺産,分享他們作為文化遺産守護者、圖書創作者的思緒與感悟。這也是世界閱讀日期間,新京報書評周刊·文化客廳策劃推出的一系列線上活動之一。

鄭欣淼X單霁翔:喚醒故宮與文化遺産,保護城市的曆史見證

鄭欣淼(中)與單霁翔(左)在2022年東城區“世界讀書日”主題活動暨“故宮與文化遺産”新書釋出會現場,這一活動由中共東城區委宣傳部、東城區文化和旅遊局、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主辦。(主辦方供圖)

此外,此次活動上,東城區實體書店發展聯盟正式成立,同時,東城區推出“國潮風尚”“書映百年”“國風靜巷”“雅集流韻”“老城文華”等五條“書香之城”慢生活探訪打卡路線,涵蓋王府井書店、碼字人書店(王府井和平菓局店)、PAGEONE(北京apm店)、三聯韬奮書店(美術館店)、更讀書社(東城隆福寺店)、山海四合by Jetlag Books、書香世業主題街區、美後肆時景山市民文化中心等38處實體書店和街道圖書館。

故宮是一個文化整體

在新書分享環節,鄭欣淼深有感觸:“故宮是說不完、寫不完的。”之是以将新作命名為《太和充滿》,是因為這四個字其實是甯壽宮區頤和軒乾隆皇帝所寫的一幅匾額。“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太和”即“大和”,是“和”的最高境界。太和殿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築。今天我們通過批判性、繼承性和創造性轉化,賦予它很多新的東西,是以,“太和充滿”也反映了今天的一種理念。太和殿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故宮古建築,也承載展現着我們民族文化的智慧和傳統。

鄭欣淼X單霁翔:喚醒故宮與文化遺産,保護城市的曆史見證

《太和充滿——鄭欣淼說故宮》,鄭欣淼 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2年1月

“為什麼故宮的維修要恢複康乾盛世的面貌?為什麼故宮的文物清理把很多細枝末節的東西都當作寶貝?就是看重它們之間的聯系性。”鄭欣淼強調,故宮是一個文化整體,故宮的古建築、故宮的文物,還有故宮博物院本身,其實都是聯系在一起的。故宮的古建築物,并不是一個藏寶之所,而是因為這些文物就放在故宮,如果将它們剝離出去,一些文物的價值就會受到影響。比如在太和殿前的廣場,兩側有白顔色的幾道線,這實際上是故宮舉行重大典禮時,文武百官站立的序列。又比如軍機處很有名,但裡面的桌子材質卻很一般,是榆木桌子,這是為什麼呢?鄭欣淼說,這其實正是等級觀念的展現。包括每頓飯,從檔案上可以看到,都有具體的标準。

鄭欣淼X單霁翔:喚醒故宮與文化遺産,保護城市的曆史見證

故宮(視訊截圖)

皇帝也喝豆汁?這當然是傳說。不過,鄭欣淼在清宮檔案上看到記載,有一次外地進貢了一些新東西,内務府給皇帝和妃子發放标準一樣。為此,雍正皇帝發了一通脾氣,認為這些東西不能給妃子們用,這就是因為有等級在裡面。在故宮中,很多看似尋常的東西,包括一件衣服,反映的都是等級觀念、典章制度。從建築等級來看,太和殿是故宮之中等級最高的建築,我們又應該如何去欣賞呢?鄭欣淼說,太和殿是故宮三大殿的代表。明清故宮繼承了傳統宮城、内城、外城的三重城制度,其主要建築,都是附會《周禮·考工記》而布置的,是中國曆史上最符合這一記載的執行個體。

鄭欣淼X單霁翔:喚醒故宮與文化遺産,保護城市的曆史見證

文化部原副部長故宮博物院第五任院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鄭欣淼(視訊截圖)

進入21世紀後,随着對故宮整體保護認識的加深,故宮博物院先後立項了兩項重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2002年正式啟動、曆時十八年的“故宮整體修繕保護工程”。這一維修計劃分為兩個階段:從2002年到2008年,把中軸線及其以外的主要建築修複好;從2009年到2020年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時,全面完成古建築内外環境整治和整體保護工作,實作制度化、規範化、數字化的維護管理,進入良性循環。鄭欣淼特别強調這次故宮大修的重要意義:“這展現出我們國家對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态度,同時也說明,我們國家富強了,我們有力量來保護它。”他提出,弘揚與繼承曆史文化遺産,對我們社會的發展,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都是有意義的,它們承載着、展現着我們民族文化的智慧。

工業遺産是城市文化的曆史見證

“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是單霁翔擔任故宮院長期間向社會的莊嚴承諾。卸任院長後,“斜杠老單”通過《萬裡走單騎》節目和一系列圖書講述世界遺産裡的中國故事。

工業遺産是城市曆史的見證,也正在融入新時代的城市生活。在新書《人居北京——喚醒工業遺産》中,單霁翔以城市規劃師、世遺推廣人和老北京人的三重身份,通過首鋼園從老廠房轉變為冬奧園區,751 工業遺産轉型為文創聚集地,現實探訪與理念溯源結合,講述了工業遺産保護性再利用的中國城市故事。

鄭欣淼X單霁翔:喚醒故宮與文化遺産,保護城市的曆史見證

《人居北京——喚醒工業遺産》,單霁翔 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2年1月

單霁翔指出,工業遺産承載着人類社會的變革,也記載着城市的曆史。保護工業遺産,就是保護時代的記憶。在大陸,自19世紀後半葉洋務運動以來,特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不同曆史時期,都留下了寶貴的工業遺産。這些工業遺産集中分布在老工業城市,不僅見證了我們近現代工業化不同尋常的發展曆程,也蘊藏着豐富的曆史文化價值,是先進生産力的典型代表。2006年4月,中國首部關于工業遺産保護的共識檔案《無錫建議》釋出,大陸的工業遺産保護問題也自此提上議程。

單霁翔說,一方面,工業遺産記錄了城市的發展軌迹,是城市文化的曆史見證;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工業遺産的保護也面臨着現實困境。但在這之中,也不乏将工業遺産保護性再利用與城市文化建設相結合的優秀案例。

作為北京最大的工業企業,為了保護城市環境,為了籌辦2008年奧運會的新形勢,首鋼服從和服務于首都發展大局,提出在河北唐山的曹妃甸地區選建新的廠址,完成了一次從山到海的大轉移。單霁翔說,這個過程中,首鋼對城市的貢獻不應該磨滅。他坦言,自己的哥哥曾經是首鋼煉鐵廠的爐前工,1977年進入鋼鐵學院學習後,又進入了首鋼設計院。這樣的經曆,讓單霁翔對首鋼有着更加深刻的記憶。

單霁翔注意到,世界上很多工業遺産保護,都是在工業遺産早就熄火停滞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後才開始保護,已經非常殘破了。從這一點來講,首鋼能夠在熄火前就列入保護,可以更加完整地保護整個生産環節,是一個完整的工業遺産公園。在這裡,單霁翔将首鋼與已成為世界遺産的德國的弗爾克林根鋼鐵廠相提并論,認為它在很多方面,更加展現了工業時代的輝煌。

鄭欣淼X單霁翔:喚醒故宮與文化遺産,保護城市的曆史見證

單霁翔在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在這裡,單霁翔提到一個詞“喚醒工業遺産”。他非常欣慰,首鋼在熄火之前,沒有任何大規模的拆遷,也沒有破壞性改造,而是靜靜地沉睡了。單霁翔表示,工業遺産和古建築一樣,封閉和擱置,會加速它們的糟朽、鏽蝕,隻有融入今天人們的現實生活,利用它、愛護它、珍惜它,它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活起來,首鋼也是以逐漸展現出工業時代的輝煌魅力。

2020年3月,因為拍攝《我是規劃師》,單霁翔與節目組一同來到首鋼三高爐。三高爐過去是代表着首鋼生産能力的功勳高爐。這樣一座鋼鐵建築,完全為煉鋼而建造,在熄火之後,這個曾經流淌着鐵水的鋼鐵巨獸,是如何變成城市生活中讓人流連忘返的公共空間的呢?

在首鋼主廠區遺留有大量與制鐵工藝相關的工業遺存,例如原有的三高爐、冷卻塔、熱電廠、精煤工廠中的房間、制粉工廠中的房間等,這些工業建構承載着大量與生産環節相關的集體記憶,對這些工業遺産實施保護性再利用,轉型為博物館展示空間,标志着這些工業遺産從工業性向城市性的徹底轉變。保護性再利用項目保留了三高爐主體高爐部分、熱風爐、重力除塵器和幹法除塵器等核心工業建構物,最大限度保留了高爐原有結構和外部風貌,對内部空間進行重新梳理,形成展示、展覽、觀景平台、玻璃觀景台等不同功能區域,以博物館的形式繼續向世人講述“首鋼故事”,對百年首鋼工業印記進行展示和傳承。

2016年5月,北京冬奧組委入駐首鋼。冬奧會與首鋼的結緣,為首鋼增添了一張“金名片”。在首鋼的冬奧會設施中,有一項設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就是被稱為“水晶鞋”的滑雪大跳台,目前,全球範圍内,在冬奧會舉辦以後保留下來的高台滑雪設施隻剩這一個,它無疑是一個标志。在單霁翔看來,與故宮等古建築相比,這些工業遺産的應用可以更開放一些。

單霁翔談道,在北京,首鋼是重要的工業遺産,是城市記憶。今天首鋼成為冬奧場所,也逐漸成為一個大型的工業遺産公園,為我們的北京市民,為全國的群眾,特别是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文化環境,一個大型的文化設施。他提出:“我們的城市需要文化多樣性,需要我們曆代曆史的疊加,疊加得越深厚,疊加的文化層越多,這個城市就越有魅力。”是以,我們過去百年工業的發展也要保護起來,讓我們面對未來能夠更加有文化自信。

記者丨何安安

編輯丨張婷

校對丨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