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朱守城夫婦墓出土文房和香具鑒賞

1966年4月,在上海市寶山區顧村朱家巷清理了一座明代墓葬,根據木棺上覆寫的銘旌和買地券上的文字,墓主人是朱守城及其夫人,墓葬下葬時間為明代萬曆早期。在朱守城墓穴中随葬了香筒、座屏、筆筒、硯台、印泥盒、鎮紙和壓尺等文房用品和香具。

這些用品為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珍愛之物,用料講究、格調高雅,其中還有被王世襄先生譽為“無上精品,第一重器”的朱纓竹雕劉阮入天台香筒,可見這些用具品級之高,代表了明代晚期文人書齋用具的高雅品味,是研究這個時期江南地區文人案頭用具組合與社會審美風尚的重要材料。

明朱守城夫婦墓出土文房和香具鑒賞

▲ 朱纓竹雕“劉阮入天台”香筒

一、朱纓竹雕“劉阮入天台”香筒

此件香筒是目前唯一可以确認為朱纓制作的竹刻作品。在筒身圖案的匾額上陽文橫刻“天台”二字,左側為陰文行書“朱纓”和“小松”篆文款識,點明了竹刻作者和圖案内容。朱纓(1520~1587年),字清父,号小松,嘉定派刻竹名家。

此件香筒的筒身上透雕了劉晨、阮肇入天台遇神仙的故事。畫面層次豐富,刀法精細入微。人物雙眼及秤上棋子用角質材料嵌成,勻稱妥帖。兩端紫檀木底、蓋上淺浮雕螭紋,内心鑽有插放線香的小孔。線香點燃後,煙霧從石壁岩中飄出,煙霧與筒身畫面虛實相生,相映成趣,宛如仙境。

史載朱纓以雕刻人物見長,“見者比于吳道子”,“刀鋒所至,姑亡論肌理膚發,細入毫末,而神爽飛動,恍然見生氣者”,“鹹謂其工非人間所宜有”。觀此物,信非虛言。

竹制香筒作為一種小型的香薰工具,為文人書齋、衾枕旁必備雅物,具有體積輕巧、裝飾精美、便于攜帶和賞玩的特點,是明代晚期竹刻藝術蓬勃發展和香道風氣盛行下二者結合的産物。

明朱守城夫婦墓出土文房和香具鑒賞

▲ 紫檀木嵌銀絲淺浮雕螭紋扁瓶

二、紫檀木嵌銀絲淺浮雕螭紋扁瓶

扁瓶為紫檀木整料挖成,瓶身橢圓,修長的頸部與圓鼓的腹部,構成柔美的輪廓曲線,高起的圈足為器物平添了幾分挺拔的氣韻。口沿外側寬平的皮條線上和圈足外側鑲嵌了銀絲回紋、山字紋,紋樣來自周、漢青銅器上的紋飾,這些細部裝飾使器物具有了古樸凝重的感覺。

腹部鏟地淺浮雕上下飛舞的兩條螭紋,二螭身軀作漩渦狀圓轉,腿部肌肉健壯,畫面充滿了力量和動感。此瓶融合了宋瓷端莊、秀美的造型和青銅器紋飾古意盎然的風格,是明代晚期案頭花插類仿古佳器,其大小适中的體量,也使其适合在手中把玩。

明朱守城夫婦墓出土文房和香具鑒賞

▲ 紫檀木嵌大理石筆插小座屏

三、紫檀木嵌大理石筆插小座屏

帶座屏風主要分與底座相連的“座屏風”和與底座可以分開、裝卸的“插屏式座屏風”兩類。這件小座屏兩側立柱固定在平闆底座上,故其性質屬于座屏風一類。屏心裝山水紋大理石,白地黑紋,黑筋清晰,質地堅硬,具有這類特點的大理石來自雲南點蒼山。

用于抵夾立柱的站牙極薄,強度不大,主要起裝飾作用。該小座屏風的特别之處在于屏風前面裝有小型束腰内翻馬蹄足畫桌,在桌面上和屏風底闆對應位置各開四個圓孔,可以插放毛筆。

由于屏風前面裝了小畫桌,增強了屏風與底座間的牢固程度,故取消了屏心下部經常采用的披水牙子做法,而采用了壺門式券口結構。該筆插小座屏樣式獨特,是擺放在書桌或畫案之上,集實用性和觀賞性為一體的文房佳器。

明朱守城夫婦墓出土文房和香具鑒賞

▲ 紫檀木筆筒

四、紫檀木筆筒

筆筒的造型和品類多樣,筒身有素面、線刻、嵌螺钿、銀絲等多種裝飾技法,其中尤以素工難做。本品全身素面,口大底小,外口下部起凸棱一周,底鑲三矮足圓座,圓座口部起荞麥棱線腳,腹部扁鼓。

棱口線和底座将器物分割成三個大小相宜的塊面,輪廓線條平中寓變,看面簡單而不單調。造型挺拔,極富張力。明屠隆《文具雅編》中記載筆筒:“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餘不入品。”本器外口下起棱,即屠隆說的“棱口”,鑲座講究,為明代晚期文人稱道“入品”的雅器。

明朱守城夫婦墓出土文房和香具鑒賞

▲ 紫檀木嵌螺钿狻猊紋擺件

五、紫檀木嵌螺钿狻猊紋擺件

擺件呈圓角方形。内心凸起部分打凹嵌螺钿,右下腳一狻猊紋,大頭,螺發,身軀肌肉粗壯有力,造型誇張,四葉尾婉然漂浮,刻線精微,立體感強。邊框嵌銀絲回紋一周,足底四角挖小方足。

▲ 黃花梨木嵌玉犬鎮紙

六、黃花梨木嵌玉犬鎮紙

在黃花梨木長條形壓尺中部嵌一玉犬,玉犬作卧伏狀,圓凹點眼,尖嘴,大耳下耷,前肢右爪搭于左爪上,尾部下墜,腹部刻三條陰線表示肋骨,神态溫順,其造型和碾磨工藝具有宋、元古玉的特點,為宋、元舊物。在黃花梨木上鑲嵌前朝舊物的作法,展現了明代晚期藏古、用古的社會風尚。

▲ 紫檀木嵌玉壓尺

七、紫檀木嵌玉壓尺

紫檀木長條形壓尺,上面周沿打窪兒。中部嵌一玉件,中空、頂部拱起。器形小巧,可以作為壓書使用。

明朱守城夫婦墓出土文房和香具鑒賞

▲ 黃花梨木蓋端石風字硯

八、黃花梨木蓋端石風字硯

硯台外形因似風字而得名,也稱鳳字硯。前窄後寬,硯尾微翹,下安兩小圓柱足,硯首着地。硯堂兩側及硯首邊緣的口沿較寬,硯堂寬大,上留石眼,前有攔水線,與硯緣線相連。硯堂與硯池緩坡狀相連,硯池較深。

明代社會鑒賞、收藏硯台的風氣盛行,此時端溪各名坑都已開采,硯石品種齊全,特别是老坑水岩洞出産的優質硯石,使端硯品質在明代晚期達到了一個高峰。本品造型來自唐宋時流行的箕形硯,形體碩大,展現了明代晚期用硯厚重的特點。

本品硯盒也十分講究,所配硯盒為黃花梨木随硯形整挖,線條流暢,内底前端鑿兩個小圓洞,以承硯足,外底附四條矮足。

明朱守城夫婦墓出土文房和香具鑒賞

▲ 黃花梨木蓋碧玉硯

九、黃花梨木蓋碧玉硯

硯呈扁平長方形,硯面上碾出兩個圓池:尾部的大而淺,為硯堂;首部的小且深,為墨池。碧玉打磨精細,硯背頂端一角有開料痕迹。配黃花梨木天地蓋。玉硯不宜發墨,主要作用是碾磨朱砂。此玉硯表現了明代晚期造型簡樸,不事雕琢的制硯風格。

明朱守城夫婦墓出土文房和香具鑒賞

▲ 黃花梨木“昭來堂”蓋盒

十、黃花梨木“昭來堂”蓋盒

蓋盒為橢圓形,蓋頂微隆,邊緣起棱,内側斜鏟地一周。子母口,上下口沿外側起飽滿的燈草線。蓋内刻“昭來堂”一行三字銘文,書體來自傳抄古文,筆畫拉直,略帶篆意。整器光素無紋、不事雕镂。

明朱守城夫婦墓出土文房和香具鑒賞

▲ 紫檀木嵌螺钿印泥盒

十一、紫檀木嵌螺钿印泥盒

橢圓形,蓋頂微隆,上挖凹槽,内嵌螺钿螭紋。蓋頂邊緣起燈草線,内側斜鏟地一周。子母口,上下口沿外側寬而平的皮條線上周圈嵌銀絲雲紋,摹古意味濃重。

明朱守城夫婦墓出土文房和香具鑒賞

▲ 朱守城墓出土文房用品和香具

從朱守城墓出土的這套文房用具可以看出,明代晚期文人書房器具常用組合有:筆架、鎮紙、壓尺、印盒、磨墨和碾朱砂用的硯台、文房擺件,還有香筒等閱讀、書寫和焚香工具。這些器具應是文人在書齋中讀書、作畫、焚香的必備物品。

是時,文房雅器所使用的材料,具有用材廣泛,用度奢侈的特點。硯台是來自廣東肇慶,為帶有石眼、坑口名貴的端硯;木料有産自印度的紫檀木和海南的黃花梨木;香料也非江南本地所出;大理石來自雲南點蒼山;碧玉來自新疆。這些材料有的來自國内,還有的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而來的舶來品。

制作工藝上,在紫檀木制品中流行嵌銀絲和螺钿裝飾的做法在蘇、松地區頗為盛行。清代《雲間雜志》中記載:“吾松紫檀器皿,向偶有之,孫雪居始仿古式,刻為杯、尊、彜,嵌以金銀絲,系之以銘,極古雅,人争效之。”而螺钿工藝淵源更早,其原料不易獲得,制作工藝複雜。

盡管明代晚期文房用品用料奢侈,工藝複雜,費用昂貴,但其反映出來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審美取向确是尚古而樸素的。器物多素面,紋飾則仿古。明人王世性在《廣志繹》中記載:“又如齋頭清玩,幾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為尚。尚古樸不尚雕镂。即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漢之式。海内僻遠,皆效尤之,此亦嘉、隆、萬三朝始盛。”

明人對器物古樸風格的追求主要來自于效仿宋人的仿古趣味,注重器物造型的簡約,紋飾多來自三代秦漢的青銅器,器物上所書文字有的來自傳抄古文,是以在明代的古樸之風中明顯帶有宋代的金石之氣,其融奢侈于古樸之中的内斂氣質,與清代乾隆時期張揚外露的風格明顯不同。朱守城墓随葬的這套文房和香具,充分反映了明代晚期文人階層尚古的社會風尚。

來源丨收藏家(文/翟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