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國梁的女兒在3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練高爾夫,訓練很艱苦也很枯燥,劉國梁一直陪伴女兒。
6歲時開始參加世界級别的比賽,隻要比賽就會有輸赢,雖然平時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汗水,但比賽很殘酷,面對失敗劉國梁的女兒從來沒有哭過。
媽媽安慰她的時候,她反而會說,輸了哭也沒用,接着打好下一杆就行了。這樣堅韌的意志和強大的抗挫折能力,與爸爸平時的教育分不開。劉國梁告誡女兒,打高爾夫除了技能,心理素質非常重要你無法控制别人,但一定要控制好自己。
不僅訓練女兒的技能,同時也鍛煉她的抗挫折能力,即使面對失敗也要保持冷靜。在女兒赢得世界級比賽的大獎時,劉國梁說,在成功的道路上要經曆很多艱難,挫折教育可以推動孩子前進。
不怕失敗,跌倒再站起來,需要有很強的抗挫折能力,能積極勇敢地戰勝困難,但是現在的孩子們這種能力越來越差。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經不起挫折?
首先物質生活的豐厚使孩子自我意識強烈,現在生活水準提升,父母不想虧待孩子,他們的要求都會盡力滿足。從孩子的角度看,任何東西都輕而易舉得到,不會懂得珍惜。
形成習慣,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有需求就要馬上被滿足,稍有物質或心理需求不被滿足時,就容易情緒低落,甚至無理取鬧。
其次父母過度保護,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平安快樂長大,是以從出生起就對他們呵護備至,唯恐有閃失。
擔心摔倒,擔心被碰疼,甚至在寶寶摔倒或被碰疼,哭的時候,父母會踢地闆,打桌子以此安慰孩子;在外邊和小朋友有摩擦,父母就會出面幫孩子解決。
在這樣過度保護下,孩子缺乏獨立能力,一旦離開父母的保護,遇到事情不會反思自己而是推卸責任,甚至認為“委屈”,久而久之形成“玻璃心”。
最後父母愛的方式不得當帶給孩子壓力,很多父母愛孩子更看重成績,平時愛得密不透風,照顧得無微不至。一旦成績不理想,立馬換了一副模樣,指責訓斥,這種不得當的愛使孩子内心落差極大,情緒起伏不定。
這種壓力難以承受,漸漸地因為擔心成績差而迎來這種落差,内心安全感缺失,變得脆弱敏感,經受不住挫折。
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活中經曆的每一件事,通過父母的引導積累起來的。
正确的挫折教育要做到5點
1、認識挫折
生活中孩子會面臨很多挫折,盡管有的事情在成人看來不值一提,但對内心承受力差的孩子已經是大事。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讓他明白,每個人都會面臨逆境,隻要努力想方法就能解決,讓孩子正确認識挫折,自信心不挫敗。
2、把握時機進行挫折教育
父母并不會保護孩子一輩子,是以遇到困難時不要急着插手代替,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讓他感受挫折。
可以鼓勵孩子嘗試,經過自己努力解決困難後的成就感,是孩子心理成長的過程。有了這樣的經曆後,再次遇到困難他才可以冷靜應對,有掌控感。
3、正确面對失敗
做任何事每個人都可能失敗,要讓孩子懂得失敗是為成功積累經驗,正确面對,而不是一蹶不振。要調整情緒,總結經驗,父母可以幫孩子一起分析,找出解決辦法,讓他重建立立希望。這樣的過程,磨煉孩子的意志,使他面對失敗百折不撓。
4、不制造挫折
江蘇曾經有一位媽媽,在炎熱的夏天,帶着年僅12歲的女兒用了7天的時間,從江蘇淮安步行到南京。在酷暑天氣徒步,即便中午烈日炎炎也沒有休息。這位媽媽說,學習怎樣無所謂,就想通過這樣的鍛煉讓孩子更堅強,遇到挫折不逃避。
很多網友評論:這樣的方式太危險了,在車來車往的公路上,并且很容易中暑。其實完全可以了解這位媽媽的用心,希望孩子有強大的抗挫折能力,但是這種方式卻有待考究。
刻意制造挫折不是挫折教育,應該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通過正确的方式鼓勵他,讓他勇敢面對。每個孩子各自有短處和長處,家長的期望一定要符合實際,這樣才能提升孩子自信。
5、父母以身作則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說過,父母教育孩子要“多做少說”,當年鄭淵潔在國小的時候,因為一篇格格不入的作文被學校開除。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打擊可想而知,他的父親沒有指責他,也沒有任何抱怨。帶他開始一起寫作文、看書,在父親的耐心陪伴和引導下,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如果父母以身作則遇到困難積極想辦法解決,不抱怨不焦躁,傳遞給孩子的也是不畏懼挫折,樂觀面對的态度。
枕邊育兒寄語: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甚至進入社會面對生活時,挫折随處可見。在小的時候,父母可以把他從困境中拉出來保護他。如果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一旦脫離父母的保護,就經受不起任何逆境。是以正确的挫折教育就是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伸出“援手”,但不是急着拉他而是引導,讓孩子具備走出逆境的能力。
(本文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