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絨花開不敗,但願春常在

作者:激思

絨花,被稱為“發髻上的南京”,是南京有代表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

絨花都是手工制作,因為其特殊的表現手法直到現在都無法用機器生産。

絨花開不敗,但願春常在

絨花的曆史

絨花諧音“榮華”,寓有吉祥祝福之意,可以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因而,每逢婚嫁喜事或春節、端午、中秋時,民間普遍有用絨花作裝飾的習俗。

唐朝時期,揚州将絨花作為皇室貢品呈上,隻有王室貴族才可使用,可見其貴重性。

到了明末清初,絨花從“帝王将相家”落入“尋常巷陌處”,除了受到皇室的青睐,也受到了群眾的喜愛。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絨花店鋪在南京“花市大街”熱鬧非凡,一片繁華景象。

絨花工藝精巧,色彩豔麗,造型美觀且内涵深厚,處處都能滲透出濃烈的吉祥寓意,飽含着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絨花開不敗,但願春常在

絨花的工藝

絨花制作需經染色、軟化黃銅絲、勾條、打尖、傳花等近十道工序。

制作絨花的主要材料是蠶絲,蠶絲在購進後,須經堿水煮熟,不可過爛。

制作時,首先需要染色。根據制作絨花顔色的不同,要将熟絨染成不同的顔色,染色後的熟絨應套于竹竿上晾曬,須勤翻,繃直。其次是劈絨,将熟絨分劈後固定于一器物上,排勻,用豬棕毛刷子将其梳通。

使用銅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步。要用木炭文火将黃銅絲燒至退火軟化,根據所制作絨花的不同,黃銅絲的規格大小不一,夾在蠶絲兩面。固定好後,需要定量剪裁絨絲。将銅絲的中間合并撚成少許螺旋狀分叉夾住排勻的熟絨。再将銅絲的另一端合并撚成螺旋狀,左右手同時反方向撚轉,使之變緊湊。再用上下木闆對銅絲進行搓擀,搓緊後用剪刀對絨條進行加工,使圓柱體狀的絨條變成鈍角、銳角、圓角、球體、橢圓體等各種形狀。

最後把需要的部分進行再修剪,用鑷子對打過尖的絨條進行造型組合,配合鉛絲、皮紙、料珠等輔助材料制作出所需的産品,一朵常開不敗的絨花就做好了。

絨花開不敗,但願春常在

絨花的種類

作為造型藝術的絨花,其類型也随着制作工藝的發展和進步而不斷創新,先後出現了四代類型産品。

一種是鬓頭花,作為裝飾品用于頭戴和胸佩。絨制的鳳冠作為新娘結婚時的飾物,更加的具有吉祥祝福的寓意。

第二種是絨鳥,造型形式上有所突破,一改鬓頭花的單一模式,将花鳥蟲魚、人物形象以立體形式表現出來,栩栩如生,極具觀賞價值。

第三種是絨制挂屏,絨花藝人根據絨花制作材料剛柔并濟,造型性強的特點,運用浮雕及粘嵌的工藝制作方法,吸收中國畫的藝術創作風格及審美意境,堪與其他挂屏藝術裝飾品相媲美。

第四類是絨制擺件,以制作絨花的絲絨材料為主,結合其他材料及物象内容制成的用于桌頭床尾擺設的絨制工藝品。這些類型的絨花随着審美觀和社會價值觀的改變,賦予了它更多的造型和内涵,趨向于仿真花卉,疏密結合,勻稱和諧等藝術特點,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張力。

絨花開不敗,但願春常在

絨花自誕生之口起,便不斷常開常新,它豐富着婦女們的妝盒,也裝點着婦女們素日的生活,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以及深厚的文化意蘊,長盛不衰曆經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