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輕人還願意結婚生娃嗎?萬名大學生這樣回答

年輕人還願意結婚生娃嗎?萬名大學生這樣回答

2022年2月22日星期二,因“2”與“愛”諧音,很多新人選擇在當天登記結婚。(新華社/圖)

2022年3月18日,民政部最新釋出的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大陸結婚登記資料為763.6萬對。這是繼2019年跌破1000萬對、2020年跌破900萬對大關後,結婚登記對數再次跌破800萬對大關,創36年新低。

當全國結婚率在不斷下降,年輕人的婚育意願是怎樣的?

4月14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等主辦的中國婚育觀研讨會在京舉行,會上介紹了《中國大學生婚育觀報告》及《當代大學生的擇偶偏好與生育觀》的研究結論。研究者們發現,大學生仍然對結婚和生育有所期待。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家庭與性别研究中心主任李婷指出,“并不是說現在的大部分大學生都不想結婚了,但是他們的婚育價值基礎已經發生變化了,不是說要保障型的,而是服務于自己的情感和精神價值的。”

調查顯示,這一代年輕人面臨的婚育阻力較大,但是呈現出顯著的性别需求差異。李婷解釋,“比如說男大學生更在乎婚育成本,因為男生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婚育成本的支出者,但是女大學生就更在意自我發展的機會。”

婚育成本及家庭工作平衡是影響大學生們走入婚姻殿堂的突出考量。李婷認為,公共政策需要統合兩性需求考慮,單一“降成本”或“給錢”效用不大。大學生的整體精神面貌還是積極樂觀的,但是焦慮問題也普遍存在。

上述調查的問卷釋出至30所高校,包含4所雙一流、18所普通大學、8所專科,覆寫了22個省份、26個城市;問卷回收一萬餘份,其中有效的近一萬份。李婷介紹,調查包含大學生的基本資訊、婚戀意願和觀念、生育意願和觀念、精神面貌和婚姻觀、大學生網際網路參與五部分。

中國人口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認為,這次調查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青年的婚戀觀。“因為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占了青年人口的接近60%。”

結婚意願比想象中樂觀

大學生現在有沒有結婚的意願?結婚的理想年齡是多少?這是研究者們最關注的問題。

李婷介紹,問卷顯示的資料有些出乎意料:現在大學生的理想結婚年齡是27.82歲,男女生非常接近,“會結婚”的選擇者占整體的61%,高于預期,明确表達不結婚意願者合起來僅占比7%,比想象中更為樂觀。

按照重要性因素排序,大學生擇偶更看重的是:年齡、房産、教育水準、外貌、是否為獨生子女、職業,“具體而言,男性對配偶外貌的排序稍高于女性,女性對于房産和教育的排序稍高于男性。”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講師王東晖指出,這一代大學生在選擇配偶時,更傾向于年齡小、長相佳、教育水準高、有房、獨生子女以及高收入的。

此外,男女在配偶職業偏好上稍有不同,女性更希望配偶來自機關事業機關或外企,“就是說她對配偶的未來發展或潛在收入還是有較高的要求。”王東晖解讀,男性則不同,如果潛在配偶是在外企或民企,會被認為是減分項,“這些職業可能是工作壓力比較高,時間需求比較高,男性是不傾向的,也就是說男性他對未來妻子在家庭的付出是有一定期望的。”研究者們挑選了32個情景,組合成了16對選擇題,随機發放給被調查者,通過配偶選擇實驗給出了上述答案。

李婷則在問卷調查中發現,“婚姻的情感性支援”被認為是大學生們看重的關鍵,“他們把婚姻的價值和它的情感精神上的意義、陪伴因素作為最重要的,而不是其他一些東西。”其中,女性對于婚姻的情感和物質的雙重支援的選擇顯著高于男性。

年輕人還願意結婚生娃嗎?萬名大學生這樣回答

2015年4月2日,陝西西安,一對80後夫婦抱着寶寶參加碩士畢業典禮。(視覺中國/圖)

過半女大學生擔憂生育風險

在對生育的考慮中,情感和價值意義同樣重要。問卷資料顯示,當代青年養育子女的首要考慮是子女對自己的情感和價值意義,傳統觀念裡的“養兒防老”不再是新一代年輕人的目标。

對于尚未邁入婚姻殿堂的大學生群體,探究其生育意願及生育觀有意義嗎?

李婷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專門問了兩個問題,一個叫理想子女數,一個是意願子女數。”前者是問“你理想中想生幾個孩子”,後者則是問“如果最後要生孩子,你打算生幾個”。

研究者認為,這兩個數字間的內插補點,代表着大學生對生育阻礙的一種感覺。而實際結果顯示,大學生的平均理想子女數是1.85個,與其他調查中育齡期家庭的平均理想子女數結果相近,即1.8至1.9左右。而平均意願子女數下降到了1.36個。

“它還是有非常大的gap(差距),這個gap在于什麼?就是未實作的生育意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育的阻礙。”李婷說,“我覺得政策的發力點就是可以盡量地去彌補中間的這種gap。”

“還有一個很好玩的現象。”課題組發現所有大學生的理想女兒數都超過了理想兒子數,李婷講道,“我們長期在研究中國的一個文化,就是在講生兒子偏好。但是這一代大學生有強烈的女兒偏好,包括農村的,包括家庭背景不算特别好的。”

對于生育的阻力,女性的感覺比男性要強烈。

男大學生感覺的最大阻力在于結婚成本,“可以了解為男生(覺得)需要買房或者支付彩禮才能結婚”。而超過50%的女大學生對“生育風險”有一定的擔憂,這個比例超過了研究者的想象。

育兒津貼的促進效應不顯著

研究者還試圖探究,什麼樣的政策能夠提高大學生的結婚、生育意願。結果顯示,不同背景的群體有差異化的政策需求。大學生贊同率最高的是以下5條:降低買房成本、生育成本、醫療成本、托育成本與減少就業歧視。

王東晖的生育情境實驗同樣顯示,大學生們認為家庭經濟水準、育兒支援、托育服務、住房補貼措施,均可促進生育。

“但是我們也發現壞消息,育兒津貼對生育的促進效應不顯著,對男女差不多都是一樣的。”王東晖說,情境設定中包含每孩每年500元、1000元、2000元或5000元的育兒津貼,“我們的初步解讀是,可能(我們設計的)育兒津貼數額較低,沒有達到當代大學生對于生育成本彌補的期望。”他希望,這一結論能對未來政策制定過程中,0~3歲的育兒津貼有一些啟發。

問卷結果同樣展現出這一點:贊同經濟刺激能促進生育的人較少,隻有5%至6%。李婷解釋,“也就是說光用生一個孩子獎多少錢(的方式),其實大學生沒有那麼在乎。”

“基本上就是降成本,保障女性就業。”李婷指出,總體而言,婚育成本及家庭工作平衡是影響大學生們走入婚姻殿堂的突出考量。

這兩項需求同樣存在明顯的性别差異,“男性強烈需求降成本,因為男性可能就是家庭很多成本的直接承擔者;但女性強烈要求工作支援,女性對自我發展的需求其實超過了她對降成本的一種渴求。”李婷分析。

“我查了一下資料,我們現在在校的大學生,大學、大專、研究所學生和博士生都是女性多于男性。即便是這樣,女性依舊是家務勞動、培養孩子以及照顧老人的主力軍。”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新在會上指出,“這種公領域和私領域的背道而馳,可能使我們女性感受到的壓力更加大。”

南方周末記者 高伊琛 南方周末實習生 張校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