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太祖實錄:急召朱棣進京久等不到,朱元璋為何喜形于色而駕崩?

作者:半壺老酒半支煙

《明太祖實錄》有沒有被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修改過,估計沒有哪一個史學家敢打包票,因為越是研究深入,就越能發現有些史料是很靠不住的,要經過認真考證分析,才有一星半點可能去僞存真,要知道全部真相,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就連被曆代史書修撰者最為倚重的帝王實錄、起居注,有時候也會出現自相沖突之處,比如我們看《明太祖實錄》的最後一篇,就會發現那裡面有修改的痕迹:朱元璋如果真下令急召第四子燕王朱棣進京,又怎麼會在沒有得到确切消息的時候,得知天降大雨就含笑而崩?

明太祖實錄:急召朱棣進京久等不到,朱元璋為何喜形于色而駕崩?

按照朱棣起兵“靖難”成功當了明朝皇帝之後的說法,是“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皇太孫即位,遺诏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王自北平入奔喪,聞诏乃止。”

《明史·卷五·本紀第五·成祖一》這段記載表明,不讓包括燕王朱棣在内的諸王回京治喪,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臨終遺诏,他之是以不讓兒子們回京,也是有曆史原因的:“時諸王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

朱元璋把功臣宿将屠戮殆盡,把兵權交給了兒子們,但沒想到這幫兒子也不讓他省心,而他中意的孫子朱允炆,又似乎有點過于仁弱,根本就鎮不住那些手握重兵的叔叔們。

為了讓乖孫子坐穩龍椅,朱元璋不讓兒子們一窩蜂地趕回京城鬧事,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我們細看其他明朝史料,就會發現這不符合朱元璋的性格:朱元璋對功臣和貪官冷酷無情,但是對老婆孩子卻是溫情脈脈,他跟馬皇後的感情,更是可以作為千古典範。

明太祖實錄:急召朱棣進京久等不到,朱元璋為何喜形于色而駕崩?

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子們一向舐犢情深,太子朱标外出巡察,朱元璋聽見打雷,馬上擔心地派使者告訴他注意安全;秦王朱樉在前往西安就藩的路上打了廚子一頓,朱元璋趕緊寫了一封信六百裡加急送過去:“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将操膳者視以尋常,是不可也。若頻加棰楚,不測之禍,恐生于此。”

朱元璋并不關心那廚子該不該打、打沒打死,他擔心的是自己兒子的飲食安全:“你總是揍廚子,萬一他在你飯菜裡下毒可咋辦?”

朱元璋從小受盡饑寒之苦,是以對兒子都十分呵護,這一點,很多當父親的都會有同樣的感觸:“我吃過的苦,不能讓我兒子再吃了!”

這樣一個極其重視父子親情的皇帝,是不可能不想見兒子們最後一面的,是以我們有理由懷疑:清朝用了近百年時間編修一部《明史》,我們可以說他們精益求精用心良苦,也可以說他們對某些重要史實進行了修改——《明史》跟《明實錄》有許多沖突之處。

明太祖實錄:急召朱棣進京久等不到,朱元璋為何喜形于色而駕崩?

《明太祖實錄》應該是永樂年間編校完成的,因為那其中稱明成祖朱棣為“今上”,也就是“現在是皇帝而當年還不是皇帝”,《明太祖實錄》隻能稱朱元璋為“上”,于是《明太祖實錄》最後一篇這樣記載朱元璋的最後時刻:“乙酉,上崩于西宮。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漸劇,乃焚香祝天曰:‘壽年久近,國祚短長,子孫賢否,惟簡在帝心,為生民福。’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诏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言不及他,聞雨降,喜形于色,遂崩,壽七十一。”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勤政愛民、生死看淡的稱職皇帝——這稱職是對老百姓來說的,功臣宿将、達官貴人可能不會這樣想。

朱元璋之是以含笑而崩,是聽說老天終于下雨了。

明太祖實錄:急召朱棣進京久等不到,朱元璋為何喜形于色而駕崩?

讀者諸君都知道,朱元璋駕崩于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當時南方遇到了幹旱,朱元璋心心念念的,是老百姓的莊稼能否豐收。從這段記載來看,老四朱棣來不來跟自己見最後一面,似乎不算啥太重要的事情,相比之下,還是下雨緩解旱情要緊。

于是在沒有看到朱棣的情況下,朱元璋抱着豐收的希望喜形于色地離去了,他這一走,也給我們留下了未解謎團:如果朱元璋真是想讓燕王朱棣繼位,怎麼在繼位者還沒到的情況下關心天氣,并且毫無遺憾地龍馭賓天?

《明史》中的《太祖本紀》和《成祖本紀》都說朱元璋遺诏指令諸王不許進京,《明太祖實錄》卻說朱元璋已經派人去急召朱棣,那個傳旨的太監剛跑到淮安,就被建文帝朱允炆的支援者撒謊叫了回來,這才讓朱棣失去了合法繼位的機會。

明太祖實錄:急召朱棣進京久等不到,朱元璋為何喜形于色而駕崩?

兩部官修史料的記載展示完了,現在該有請讀者諸君慧眼明辨了:如果真是朝中有人矯诏不讓朱棣進京,這問題可就十分嚴重了,起碼要有一批手握大權的朝中大佬(用事者)要被抄家滅族,但好像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都不是因為假傳聖旨而被族誅的,這又是為了什麼呢?

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三大心腹,但卻不是得力幹将——這些人紙上談兵可以,真要幹事兒,好像都沒多大能耐。這三個人的“罪名”和結局,在《明史·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中都有記載。

齊泰原名齊德,這個泰字,是朱元璋賜予的。洪武末期的兵部左侍郎齊泰是諸王的眼中釘:“時遺诏諸王臨國中,毋奔喪,王國吏民聽朝廷節制。諸王謂泰矯皇考诏,間骨肉,皆不悅。先是,帝(建文帝朱允炆)為太孫時,諸王多尊屬,擁重兵,患之。”

齊泰和黃子澄、方孝孺都被永樂大帝朱棣殺了,但是公開的罪名中,并沒有一條是“矯诏”,朱棣還一度做過黃子澄和方孝孺的說服,表示隻要他們聽話,不但可以活命嗎,而且還能接着做官,這可不是像對待“矯诏奸臣”的态度。

明太祖實錄:急召朱棣進京久等不到,朱元璋為何喜形于色而駕崩?

事實上包括方孝孺在内,“建文奸臣”都沒有被滅族,“誅十族”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如果方孝孺的朋友和門生被作為第十族誅滅,就沒有人給他收葬了:“成祖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時年四十有六。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镛與其弟銘,檢遺骸瘗聚寶門外山上。”

遍翻明朝史料,沒有一人因矯诏禁止朱棣進京而受罰,那個所謂的“傳旨太監(中使)”,在其他史料中也沒留下痕迹,這可能是半壺老酒查閱的史料還不夠多,對此事的分析還不夠準确,是以最後還得請教讀者諸君:在您看來,朱元璋有沒有可能在已經昭告天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之後,又召燕王朱棣進京繼位?如果朱元璋心急如焚地盼着四子進京繼承大統,又怎會在得知旱情緩解之後就歡歡喜喜地走了?

在半壺老酒看來,朱元璋是否想讓燕王取代皇太孫,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比朱允炆能幹,隻要能治理好天下,朱元璋的兒子和孫子誰當皇帝,對老百姓又有啥損失?也許在朱元璋看來,兒孫自有兒孫福,誰當皇帝就看他們的本事,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來一場及時雨,免得老百姓今年餓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