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閱讀日:我的國文課代表讀《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

作者:從良老師

昨天公衆号内容一篇小說引發的課堂風波:為什麼女生覺得受到了冒犯?,不出意外地引發了很大的争議,評論區有不少精彩的留言。

00後女生讀魯迅文學獎獲獎小說感覺“很難受”“好惡心”,我們當然不必 “莫名驚詫”。

估計,今天這個内容可能争議更大。

先介紹下,這位00後朱韬宇,是我帶的高三的一個班的國文課代表,他學習的認真和韌性讓人吃驚。

從2021年7月2日加了我的微信,我們倆的聊天記錄有一千多條,大多都是他提出國文學習中的問題,我答疑。前幾天,一道名句默寫題就和我來回30條資訊。

開始的印象是,他雖然很勤奮,但估計和文學還隔着珠穆朗瑪峰或馬裡亞納海溝。

國文老師慣常的印象,理科越好的學生,常常學國文的障礙越大,因為喜歡用自然科學的方式解決國文問題。而國文從某個角度來說,最不重要的是科學所尊重的“事實”,什麼場景、什麼方式,給人什麼感受,更重要。

但今天的學生常常是一顆鑽石,我們往往隻看到了他的一面。

有一次,他在學校向我借白襯衫,我才知道他竟然還會唱歌。

有一天,在B站上看到他講文學的視訊,更是讓我直歎“人不可臆測,海水不可瓢舀”。

在此之前,我沒讀過《我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我也不知“嘉然小姐”是誰。

百度了一下。

世界閱讀日:我的國文課代表讀《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

那天課前演講,他講了十幾分鐘,我覺得這内容可以分享給大家,作為這一代學生閱讀和審美的一個記錄。

我搜這個内容,上隻打出“我好想做”四個字,出來的全就全是這個内容,可見其傳播之廣,可見我們常常和00後隔着珠穆朗瑪峰和馬裡亞納海溝,我們和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孤島上的不同的部落。

世界閱讀日:我的國文課代表讀《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

他們把這個稱為“大衆文學”。

世界閱讀日:我的國文課代表讀《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

正文作者介紹

作者:朱韬宇

身份:華師大二附中高三(4)班國文課代表

愛好:代數幾何,凝聚态實體,馬術,A-SOUL 嘉然,乃琳

理想高校:清華大學

人生信條:When there’s a will, there is a way.

世界閱讀日:我的國文課代表讀《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

文字稿:

開始之前先講講我為什麼會講這個話題。

史上很多重大轉變都是在意想不到中發生的,某天晚上我的一個室友給我發了個視訊:從文學角度賞析“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其以近乎于牽強的方式賞析了這篇在網上廣為流傳的作品。

作為一篇廣泛流傳的大衆文學作品,今天我帶來的是 “語言何以為文字的藝術,論大衆文化對藝術與文學的沖擊與影響”----以寸光“我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為例。

我主要從三個角度來賞析這篇作品:貓鼠狗,文學的意義與價值,以及大衆文化的抗争。

世界閱讀日:我的國文課代表讀《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

Ⅰ貓,鼠,狗

張愛玲曾經說過:卑微到泥土裡,隻會成為泥土,開不出一朵花。《嘉然小姐的狗》一文,是對卑微者的諷刺。

人之是以被異化、遭遇 PUA、被剝奪作為人的理性,而隻剩下作為工具的實用性,常常是因為陷入了一種幻覺:隻要我使勁糟踐自己,做隻貓,做隻狗,不做正常人,就會換得追求對象 / 上級 / 當權者的高看。

甚至還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我沒什麼能力,但有為上司去死的決心,上司會給我高薪嗎?」答案是不會。

美國社會學家素德在調查芝加哥黑幫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某具有代表性的幫派中,幫派成員平均每人在四年間會遇到 5.9 次逮捕,2.4 次受傷,死亡率約 25%。

冒着這麼大的風險,按說能夠獲得豐厚回報吧?

可是,調查資料表明,多數毒販不僅還住在貧民區,還因為付不起房租隻能選擇啃老。

最低層次的街頭販毒業務員平均每小時能賺 3.3 美元,基層小頭目的平均時薪約為 7 美元。而在 1991 年,芝加哥法定最低工資标準為 3.8 美元。

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找個電子廠或者炸雞店上班嗎?

有的人,的确沉湎于成為幫派大佬的幻想;但也有的人,是因為失學、背負犯罪記錄,導緻無法找到正常工作。

車迹所窮,辄恸哭而反,實在是沒有路了 -- 哪怕被異化、被剝削,也要具有一定的資曆。

有的人,能夠 996、007,拿命換錢,但更多的人,連拿命換錢的機會也沒有。比做狗更可怕的,是連做狗的機會也不給一個,人間真實,莫過于此。

痛苦的來源是什麼呢?或許是因為人和人之間有一層透明的厚障壁,你可以窺探,但終究無法逾越。

她可以對「我」說話,向「我」展示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花幾個錢,發幾條大船,甚至可以暫時地假裝自己是上位者進行凝視。

這就好比,任何人隻要有了綠碼,都可以昂首走進芳草地購物中心,和昂貴的皮包近距離接觸,可以到麗景酒店對面的門店,手握阿斯頓馬丁的方向盤。

你可以和這一切對話,可以享受除了占有之外的權利。但你終究無法占有。

正如黑格爾所說:難以抗拒的原始欲望與那些欲望所轉化的微妙感情和那個外在于個體,不受個體所控制的欲望對象之間的張力是人類悲劇的核心。

從這個角度而言老鼠是卑微的,貓是成功者。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三者實則并無本質上的差異。

老鼠作為可憐的觀望者,仰望着他們虛無缥缈的幻想對象;

狗作為她的玩物,實則也隻是可以随時被丢棄的棋子而已;

即便是此時通過所謂的阿谀逢迎能夠坐在她肩膀上“傲視蒼生”的貓,也僅僅是以委曲求全而“暫得于己”。

《在橋邊》中的主人公在“他們替我縫補了腿,為我提供了穩定的工作的情況下,仍然想要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園;思特裡克蘭德在擁有了美滿的工作與家庭的情況下,仍然放棄了“六便士“而毅然的去追求自己心中的那輪明月。“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從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層面而言,三者并無差別。

作品中的「我」,大概也知道這一點,因為「我」說了:

于是,文章的悲劇色彩進一步加強了:當意識到自己的卑微注定一廂情願後,主人公對世界說,那就一廂情願,碾做塵土。

從為了換取幸福而承受苦難,到為了承受苦難而追求痛苦,既不問蒼生,也不問鬼神,既不是唯物主義者,也不祈求來生,貪嗔癡俱全,卻不入輪回,這超出了科學和宗教能解釋的範疇。

而更加絕妙的一點是,這一層諷刺埋藏得極深,以至于讀者難以分辨作者究竟是在用「我」的悲劇來警醒讀者,亦或是輕吟着海妖的歌謠,引誘讀者投身具有刻奇性質的殉道。

就像是這一句,有的人了解為,凍僵的老鼠即使還有心跳,也被風聲所湮沒;

但也有人認為,地上真的能建構起天國,「我」的犧牲成為了通向應許之地的階梯。

風月寶鑒的目的是什麼?到底是為了治邪思妄動之症,還是讓人沉湎其中精盡人亡?

其實,鏡花水月并不傷人,關鍵還是在于人如何将其運使。

這讓我想到了《黑客帝國》的結尾:這裡有一顆紅色藥丸,一顆藍色藥丸,你可以吞下紅色藥丸,不做缸中之腦,脫虛向實,投身危險的真實世界;也可以服下藍色藥丸,在虛拟的世界中盡享感官愉悅。

那麼,你的選擇呢?

世界閱讀日:我的國文課代表讀《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

Ⅱ 文學的意義與價值

有人說:人類最豐富的内心世界如同一片隐秘的叢林,詩人在叢林中探險,記錄稍縱即逝的體悟。

但這是否意味着一個人隻要具有生活中的真實體悟并且會打字,那麼他就可以成為詩人,成為文學家呢?其實也不盡如此。

廢名先生說過:詩人的本質是參禅悟道,這種參禅悟道并非是佛家所謂一心向佛,而是參悟語言的使用,探索事物的界限與本質,更是探究文學究竟是怎麼回事。

什科洛夫斯基在“藝術作為手法”中寫道:如果所有人的複雜生活全都不自覺地度過,生活如同沒有過,正是為了恢複對生活的體驗,感受到事物的存在為了使得石頭成為石頭,才存在所謂的文學。

一言以蔽之,文學的作用就是使得石頭成為石頭,那位就好說了:你這不是說了等于沒說嗎,石頭本身不就是石頭嘛。

實則不然,今天我們之是以可以将石頭認為是石頭,本身就是一個唯心化的過程,而這種虛構,就是文學的核心。

文學的本質就是将事物奇異化,并且創造性地使用語言。

正如畢加索所言:将事物奇異化,增加感受的難度與時間的手法感受本身就是目的藝術是對事物的制作進行體驗的一種方式,而已有之物并不重要。

而其中的困難便在于使用公共化的語言來表達個人的感受,我們生活中常常對某個事物特别有感情的時候卻往往難以描繪,除了由于思維的無知之外,便是由于公共的語言是有限的,而個人化的感受是無窮的(從數學角度來說,就相當于語言覆寫感受形成流形的非緊緻性)。

因而文學常常直接表達感受,而省去其他,例如廢名先生在《花紅山》中寫到的:花紅山簡直沒有他們的座位,實則省略了山上都是花;火燒眉毛,寫了太陽照射映山紅形成的強烈的視覺反差,包括這個山沒有草你的馬吃,看似病句的語言省略了“給“,直接凸顯主題。

另一方面,文學是模糊的,是審美的。

例如在化學中,25°下pH6.99999就是酸性的,7.000001就是堿性的,都有明确的人為規定,而文學中并非如此,廢名可以将看桃花與看杜鵑相提并論,其在乎的是審美性,而非精确性。

最後我們來探讨文學何為。在當今這個理性主義與功效主義壟斷的社會中,很多人高呼文學沒用。但一個段子說得很好:

我們之是以要學習文學,就是因為當我們看到一群鳥在湖面飛過時,我們能說出: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在吵吵,我去,全都是鳥。

當我們在戈壁旅遊騎着駿馬奔馳時,能在心中默念: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在喊:哎呀媽呀,都是沙子,趕快回去吧。當然隻是一種調侃。

但他在無意中道出了文學存在的目的:在除了給予人們審美體驗與人文關懷之外,更是更新了原來已經被磨損的日常化的乏味的世界,給世界打開了一扇沒有的視窗,讓人們在其中詩意的栖息。

更為重要的是,文學藝術代表的更是一種大衆的抗争,是跨越身份與階級,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抗争。

百年之前,杜尚将一個小便池命名為泉,送進了當時最高規格的藝術展覽便開始了這場反抗。

藝術是屬于大衆的,藝術的上司權應當交還給大衆。對于《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文學價值的探讨本質上就是對于藝術标準的探讨。

格林伯格在“藝術與文化”中寫道,前衛藝術真正和重要的功能不是實驗,而是發現一條在意識形态混亂與暴力中使得文化得以前行的路。

以繪畫為例,其起源西班牙壁畫原本的目的便是記錄,是大衆化的,固然以其技法的要求以及先鋒藝術被商業加持而變得精英化,然而在攝影技術興盛之後,大衆又重新奪回了其控制權。

從中也就展現了人們需要一種視覺語言去記錄本人與周遭的世界,以及幻想的世界,而文學也便是這種去精英化的方式之一。

揆諸當下,藝術距離生活如此之遠,網絡文化的符号能指泛濫,誰把做詩當一回事,藝術逐漸被消費主義解構,或成為人們娛樂的工具,人們逐漸陷入娛樂緻死的深淵,而我們始終應該銘記的便是藝術的抗争性:它為每個人都保留了抗争的火種。

最後我們回到這篇作品:《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中便具有這樣的抗争性,是大衆文化對于傳統藝術的沖擊,并由于其廣泛傳播性,使得其被賦予的價值甚至可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樣偉大的文學作品相提并肩。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作者雖然在嘗試使用虛構化的語言,以數學與生物術語創造所謂文學作品語言的陌生化,然而異質化并不等于使用普通讀者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對日常語言的超常運用。因而其并不能被稱作真正的文學作品。

最後我想以格林伯格對于畢加索畫作的評價來收尾:有教養的觀衆能從畢加索的畫作中發現最終價值來自第二次活動,是對于畫的造型價值所帶來的直接印象進行反思的結果。

《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在傳播的過程中,每一個轉發者,評論者,改編者,都參與了文學創作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便是文學祛魅的過程,是個體反思的過程,更是對于當今功效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反抗,而這,便是大衆文化的最終核心。

謝謝大家!

附錄

世界閱讀日:我的國文課代表讀《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
世界閱讀日:我的國文課代表讀《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

嘉然小姐的狗

寸光

我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啊。

可是嘉然小姐說她喜歡的是貓,我哭了。

我知道既不是狗也不是貓的我為什麼要哭的。因為我其實是一隻老鼠。

我從沒奢望嘉然小姐能喜歡自己。我明白的,所有人都喜歡萌萌的狗狗或者貓貓,沒有人會喜歡陰濕帶病的老鼠。

但我還是問了嘉然小姐:“我能不能做你的狗?”

我知道我是注定做不了狗的。但如果她喜歡狗,我就可以一直在身邊看着她了,哪怕她懷裡抱着的永遠都是狗。

可是她說喜歡的是貓。

她現在還在看着我,還在逗我開心,是因為貓還沒有出現,隻有我這老鼠每天蹑手蹑腳地從洞裡爬出來,遠遠地和她對視。

等她喜歡的貓來了的時候,我就該重新滾回我的洞了吧。

但我還是好喜歡她,她能在我還在她身邊的時候多看我幾眼嗎?

嘉然小姐說接下來的每個聖誕夜都要和大家一起過。我不知道大家指哪些人。好希望這個集合能夠對我做一次胞吞。

貓貓還在害怕嘉然小姐。

我會去把她愛的貓貓引來的。

我知道稍有不慎,我就會葬身貓口。

那時候嘉然小姐大概會把我的身體好好地裝起來扔到門外吧。

那我就成了一包鼠條,嘻嘻。

我希望她能把我扔得近一點,因為我還是好喜歡她。會一直喜歡下去的。

我的靈魂透過窗戶向裡面看去,挂着的鈴铛在輕輕鳴響,嘉然小姐慵懶地靠在沙發上,表演得非常溫順的橘貓坐在她的肩膀。壁爐的火光照在她的臉龐,我凍僵的心髒在風裡微微發燙。

世界閱讀日:我的國文課代表讀《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
世界閱讀日:我的國文課代表讀《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