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視訊:藝術賦能 下苑村

4月16日,“下苑藝術生活季”開幕式在昌平區興壽鎮下苑村舉行。在沒做宣傳推廣的情況下,藝術季開幕當天,這個小小的村莊人流過千。

從1995年開始,陸續有一批藝術家進入下苑,那時候藝術家與鄉村的關系,更多是藝術家需要更大的創作和生活的空間。

之前,藝術家隻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進行藝術創作,來往對象基本上也是藝術家與藝術家之間。2018年6月,下苑藝術生活節正式開啟,藝術家與村民有了切實的互動。

超市、飯館、酒吧,村道硬化、電路擴容、寬帶安裝……除了硬體的改善,村民們的文化生活也在改善,借着“下苑藝術生活季”的東風,下苑村更大的藍圖正在期待成為現實。在下苑村,從最初的藝術家需要村莊,到現在藝術家和村莊互相交融,藝術走進鄉村的實踐正在上演。

藝術家進入村莊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下苑村局部。

下苑村,昌平區興壽鎮的一個不起眼的村莊,距離北京市區50公裡,上苑下苑這一帶在清朝時是皇帝的果園,下苑村出杏和柿子,上苑村出的是蘋果。最初,來到下苑一帶的藝術家多為尋找一個既便宜又好的創作環境和作品展示空間。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這塊地方的獨特山水吸引了藝術家汪建中在此建立工作室。一年之後,中央美術學院老師王華祥也在下苑村建立了“飛地藝術坊”,做藝考教育訓練。随後,中央美術學院十幾個老師錢紹武、田世信、孫家缽、王少軍等先後在下苑村居住創作。

下苑村從一開始就是由一些已經功成名就的藝術家自發形成的藝術群落,這是它與其他藝術村落明顯的不同之處。2000年,著名雕塑家錢紹武題寫了“下苑藝術家村”。

藝術家們的鄉村情

藝術家自願來到鄉村,從曆史和文化角度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凡·高就是以鄉村生活為創作資源,海德格爾不但實踐了鄉居生活,還對此作了哲學闡釋——“還鄉就是傳回與本源的親近”。

81歲的雕塑家田世信已經在下苑住了25年。他自稱“勞模”“老宅男”,除了買菜,偶爾買點簡單工具,基本不出門,但鄉村集市上的商販們都認識這個喜歡戴着棒球帽的田老頭。鄰居家的村民阿姨見着田世信夫婦,上來就是一個左擁右抱。

工作工廠中的房間裡,戴着防塵面具的田世信斧鑿電鋸并用,對着一米多高拼接而成的粗壯陰沉木雕像臉頰一頓砍削,黑紅色的木屑瞬間沾了一身。大量木料出坯後,上世紀30年代就緻力于鄉村建設運動的梁漱溟肖像“躍然木上”。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工作工廠中的房間,戴着防塵面具的田世信使用斧鑿電鋸制作雕像。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田世信工作間歇。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田世信的小院。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9日,田世信夫婦到村外集市買菜,遇到許久不見的熟人,親昵地左擁右抱。

“我們倆不幹活就會有病。”下苑另一個82歲的老宅男,一派天真的嚴肅創作者雕塑家孫家缽指着一張寥寥數筆的白描說,“我天天畫畫,好看就畫,這邊的樹特别好看”。

孫家缽所住的院子裡草長莺群飛、野渡舟自橫。“野渡”是兩條沒打完的船,船型的兩根木雕輕松地搭在池塘邊上。他感覺自己的工作室如同鄉野、渡口一樣安靜,與落腳鄉間圖個清靜的心境吻合。

“這村對藝術家挺好的,那時候老鄉見我愛‘啃’木頭,常把修剪的樹杈子、死樹、樹根疙瘩拿來給我玩。我每天對着它們瞎搗鼓,如同一條小蟲,啃着朽木,是吃飽飯的滿足感。”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8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著名雕塑家孫家缽在工作室創作。除了承擔部分教學工作,他大部分時間都“宅”在工作室内畫畫和做雕塑。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8日,孫家缽工作室擺放的作品。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8日,孫家缽在自家的院子裡。孫家缽所住的院子裡草長莺群飛、野渡舟自橫。

70後油畫家韓勇的工作室因為從未裝修,儲存了20年前北方民居的質樸風貌,牆、門、窗,凡是能畫的地方,皆被他信手拈來畫滿了各種生機盎然的小畫,簡直就是藝術雜貨鋪。

2019年開始,韓勇進山,在樹節上畫,在石頭上畫,“一天就畫幾個,我會在那兒玩,看會兒書”。他畫過自己進山的畫,天上有太陽也有月亮,自己騎着自行車,後座背簍裡有個人,兩隻漂亮的大野雞在頭頂盤旋,後面大狗跟着,背上站着幾隻撿回來的流浪貓。

韓勇認為,藝術是社會的鏡子,社會什麼模樣,藝術就該有所反映,讓人産生共情,是以每個人都可以是藝術家。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14日,油畫家韓勇在工作室創作。他認為,藝術是社會的鏡子,社會什麼模樣,藝術就該有所反映,讓人産生共情,每個人都可以是藝術家。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7日,韓勇與他的貓互動。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7日,韓勇門框上的畫。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3月27日,韓勇在戶外牆上作畫。

下苑的“侃譜小食堂”,潔淨小院的影壁後是三棵漂亮的果樹,牆上是本村青年藝術家黑子(申建軍)的一組大畫“下苑村夜宴圖”。畫中每個形象幾乎都能找到對應的下苑藝術家。

中國當代藝術存在着這樣一種重要的藝術方式,就是介入社會。藝術介入鄉村,重要的是實踐意義上的公共美學行為。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14日,藝術家果滋滋将景觀雕塑作品《春風的形狀》安裝在村裡的小樹林裡。她說,這個作品表現的是生活的活潑爛漫。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3月27日,駐村藝術家鄭志岩在戶外創作牆繪間隙休息。因為喜歡他的作品,一些村民會請他在家裡的外牆上創作。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14日,藝術家郭東來在工作室進行雕塑創作。他說,藝術家們有回歸田園的心,村民開始追求一些精神的提高,其實兩者是個互相的存在。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3月22日,藝術家楊鑫珂在村裡的圍牆上創作牆繪。吸引他的是村裡純粹的藝術氛圍和淳樸的鄉土。

鄉村與藝術互融

與下苑相鄰的西新城村,一棟紫色房子的排練廳裡,中國舞蹈家蔣可钰和丈夫西蒙·阿蓓正在為6位素人舞者排練舞蹈。西蒙·阿蓓是來自喀麥隆的非洲舞蹈藝術家,也是歌手與音樂創作人。夫婦倆每年都會帶着自己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巡演。因為疫情,留在了下苑。

西新城村村民潘光銀跟着蔣可钰學舞一年多,“舞蹈對可钰是藝術的了解,對我就是生活,跟她跳舞打開了身心,能讓自己開闊一點。這也是藝術家與鄉村之間建立的一種積極的’互惠’關系”。潘光銀說,村民見着蔣可钰打招呼的方式也變了,不說“吃了嗎”,而是“今兒跳了嗎”。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3月29日,蔣可钰紫房子舞蹈室,村民正在學習舞蹈。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在蔣可钰舞蹈工作室學習舞蹈的學員。

“咚恰,咚恰,咚咚咚恰,千萬别太快了,大家……”4月16日開幕的下苑藝術生活季,李鴻創辦的斑馬非洲鼓俱樂部與蔣可钰的工作室有非洲鼓與非洲舞的即興互動。為此,李鴻夫婦一直帶領素人鼓手排練。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3月27日,下苑村,音樂人李鴻夫妻帶領村民進行非洲鼓排練。

村裡有個叫小象的孩子,鼓敲得很好,幾年了,每周都來玩,先是他媽媽想學,後來媽媽不練了,他就自己來。李鴻隻會問小象,會打這個嗎?會打那個嗎?哪個好玩?小象就各種敲擊,到飯點了也舍不得回去。李鴻就讓他享受這個過程,“當然父母最喜歡問結果,關心的是孩子能不能幹這行,我會建議别想太多”。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在李鴻非洲鼓工作室,一個村裡的男孩在練習。

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

王寶珠今年63歲,劉秀芬62歲,他們是夫妻,也是下苑村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3月27日,下苑村,王寶珠夫婦在畫室合作創作《交公糧》油畫。畫室内放置的都是他們的作品。

王寶珠說,2003年,家裡住了一個教育訓練藝考學生的老師,家裡又開小賣部,經常就有畫家們來買東西,接觸多了,他也經常開着小面包車幫畫家拉東西、帶他們進市區看展覽,798、中國美術館經常去。

2004年,他們在畫家們影響下嘗試畫油畫。王寶珠對動物特有感情,尤其是小毛驢,十幾年裡從寫意到寫實他畫了很多小毛驢。

毛驢沒有固定的樣子,王寶珠也不想畫重樣的,“我老想着創新,改變自己”,王寶珠說,最開始畫的毛驢腿還是一順邊的,後來畫着畫着,一德國人看上買走了,那是我的畫去過最遠的地方”。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下苑村,王寶珠的作品。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下苑村,王寶珠村子裡的公共空間畫的作品。

王寶珠還是興壽鎮興林綠源集體林場的護林員,他所在的護林隊裡有20多個護林員,主要負責數千畝生态林的養護工作,包括護林防火、種樹、修剪樹枝等。林場距離下苑村一公裡遠,早上7點半上班,晚上6點下班,一天工作8小時,中午休息兩個半小時,可以往傳回家吃飯和休息。

夥伴們說,你畫畫都夠生活了,還來上班,多辛苦。王寶珠說,畫畫的靈感就是來自生活和工作的體驗,過去他工作,就是按要求做好就行,現在,他在工作中體驗到了更多的樂趣。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春天到了,王寶珠每天工作8個小時。

從2004年到現在,從30厘米×30厘米的小畫到展覽用的大畫,夫妻倆總共畫了200多張畫,被買走收藏的有幾十張。798的美術館、炎黃藝術館都收藏有王寶珠的畫作。

在劉秀芬心裡,下苑村是美麗鄉村,在北京市都有名,垃圾分類弄得特别好,還有那麼好的藝術家資源,有房租村民收入也不錯,村子在各方面都領先。

“俺自己都覺得成功了。老師能畫畫能賣錢,咱們也畫也能賣錢。我要說,農民要像俺倆,村裡有十個八個的,下苑村就更不一樣了”。

藝術賦能鄉村

下苑村有村民150多戶,不到500人,年輕人、中年人多數都進城了,剩下的多是老年人,最年輕的也得50多歲。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下苑村街道上,村裡在屋外曬太陽的老人。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帶着小狗下地回來的村民。

但是今天的下苑村已經打下了“藝術家村”的強烈烙印,長住在這裡的藝術家已有八十多戶。而以下苑村為中心輻射周邊,總共有兩百多位藝術家生活在這片區域。

在解雨凝看來,“下苑不是藝術家社交村,而是藝術家生活的地方,不管是老一代,還是中青年,大家都是很安靜地在工作室裡做東西,不是做買賣”。

藝術家和村民能在一起生活,大家各守一片天地。畢竟這裡的城鄉生活已經很接近,村民們開始追求一些精神的提高,藝術家們有回歸田園的心,其實兩者是個互相的存在。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著名雕塑家王少東将自己的作品《跨越昆侖》雕塑永久放置在村裡的公共空間。王少東和參觀的村民講述雕塑動作的含義。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14日,下苑村,一個駐村的法國藝術家開着房東的三輪車,帶着夥伴們去附近的集市趕集。

藝術家們的到來為村莊帶來了明顯的改變。二十多年來,杏花、樹林少了,民居、小院、公共空間多了,甚至停車都成了問題。在村裡轉轉,能看到一些村民正在政策規定的範圍内翻新房屋,用來出租給藝術家們。

在下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馮志廣看來,藝術家的到來讓村裡得到了實惠,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房租、就業,都在穩步往上提,80%以上的村民都有租房收入。

藝術家來了,也讓老人小孩見了世面,像畫畫、做雕塑,看着都不再新鮮。雕塑家鄭玉奎定期教村裡的老年大學學員捏陶藝;村民王寶珠夫婦早早就拿起了畫筆,堅持畫畫十幾年,被人買走收藏的有幾十張;村裡的黨支部副書記陳永忠喜歡上了畫畫,村裡的孩子考藝術院校的也大有人在。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在蔣可钰舞蹈工作室學習舞蹈的孩子。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16日,下苑藝術生活季開幕現場,駐村藝術家在公共空間展示自己的作品。

在下苑居住的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家缽覺得,藝術家需要村莊,但相當長一段時間,藝術家對村子貢獻不夠,藝術生活與社會的交流管道還是單一、淺層。

藝術與鄉村的共同振興,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馮志廣想到了村裡的藝術家,坦白地說,就是怎麼讓藝術家帶領村民掙錢。

老臘與馮志廣的想法不謀而合。老臘原名趙峰,藝術活動策展人,在下苑住了15年。老臘說,他從藝術的社會屬性這個角度思考同樣的問題,“最早是藝術家需要村莊,現在是藝術家和村莊互相需要”。

2020年,由北京下苑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駐村藝術家個人、村民個體共同出資組建的北京下苑侃譜文化旅遊項目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稱侃譜公司)成立,負責挖掘優質藝術家資源,給鄉村賦能。

按照規劃,侃譜公司要發展民宿,馮志廣号召村民把自家閑置的房間拿出來,和侃譜公司合作,不會讓村民失家,同時閑置房間還可以掙錢,而且一個房間一年的收入可能就是一個院落一年的租金,這是盤活老百姓閑置宅基地資産的一種新的方式。村裡有閑房的老年人也可以不用再伸手問子女要錢,真正實作老有所養。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16日,下苑藝術生活季開幕,由藝術家和村民組成的樂隊一起進行演奏。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16日,下苑藝術生活季開幕,由藝術家和村民組成的樂隊一起進行演奏。

4月16日“下苑藝術生活季”開幕式上,下苑村人頭攢動,村裡的孩子踩着輪滑順着新鋪絲滑的柏油路面滑行,村民則推着嬰兒車或是騎着單車圍觀節目,還有的在草地上伴着鼓點聲躺下曬太陽。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16日,下苑藝術生活季開幕,村裡的老人觀賞着藝術家和村民舞蹈隊的演出。

新鋪了草坪的下苑文化廣場上,伫立了一個巨大的鏡面球體雕塑。不遠處的樹林裡,擺上了孫家缽的《老子》、王少軍的《跨越昆侖》雕塑作品。

20多名藝術家和村民則共同創作了反映下苑生活的200多平方米的牆繪。而上苑村藝術家鄭志岩的草莓、蘋果、兔子、貓、狗還畫上了村民家的牆面。

一場藝術走進鄉村的實驗

4月14日,下苑村,村裡這面200米圍牆上的牆繪,是由藝術家和農民畫家共同完成的,其中包含了數十個不同的故事内容。

下苑村藝術生活季開幕後,馮志廣感覺,這讓一些村民受到了刺激。一個例子是,第二天就有一些村民找到他,問能不能由村委會組織村民去藝術生活季的現場做買賣,賣包子、煎餅、野菜。“村民們自己拉不下臉來做買賣,需要村委會帶頭”。還有就是村民們覺得,“(藝術生活季)一個星期一次或者一個月一次,咱們就能把買賣長期做起來”。

馮志廣打算過段時間做個嘗試,“以侃譜公司名義投資1萬元就蒸包子,如果在藝術季上掙着了,掙到的全都分給大家,哪怕每人分到一二百,讓老百姓看到做包子都賺錢,這樣做起來村民就能看到現實的發展方向”。

“接下來,下苑是有這個條件做博物館群或藝術館群的,隻要條件允許就有奔頭,我就可以解決有影響力的藝術家留在我這兒。”

昌平區文化旅遊局副局長胡南告訴記者,區文旅局鼓勵農民和藝術家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實作村域規範特色發展,以文旅産業賦能鄉村振興将成為下苑村發展的必由之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