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協力高飛,這隊“雁群”跨越了什麼

作者:中國軍号

來源:學習軍團·中國軍号 作者: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趙 超 沈業宏

協力高飛,這隊“雁群”跨越了什麼

——南部戰區陸軍某旅深入推進合成營體系練兵新聞觀察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趙 超 沈業宏

協力高飛,這隊“雁群”跨越了什麼

開欄的話

作為基本作戰單元,營級機關既有指揮功能,又有執行功能。新的體制編制下,營這一級的建裝置受關注。

随着戰争形态不斷演變,作戰模式也正在末端發生着重大變化。越來越多的指令從“營”這個最小“中軍帳”發出,攥指成拳的營級作戰單元越來越受到矚目。

眺望沙場,“營”的浴火重生,改變着傳統的自上而下、依次展開的打仗樣式,描繪出資訊主導、體系支撐、整體關聯的戰場新景。

這些新變化,牽一發而動全身,是系統性的、整體性的,甚至帶有全局性,面臨的沖突和問題亦如是,需要從思維觀念、作戰理念、建設模式、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綜合發力。

近段時間,我們組織記者奔赴諸軍兵種多個類型的營級機關,就訓練轉型進行了深入調研。本報從今天起開設“練兵備戰新看點·記者探‘營’”專欄,敬請關注。

春日乍暖,雁聲陣陣。

南國腹地,快速飛行的雁群,猶如一個橫貫長空的箭頭。山野之間,南部戰區陸軍某旅一場合成營戰術攻防演練進入激戰。

穿插分隊進至目标地域,突然發現“敵”兵力部署有變。和以往不同的是,合成二營營長李榮莊并未着急和敵人比速度,而是指令電子對抗分隊率先出擊,幹擾“敵”指揮鍊路。

幾乎在同一時刻,穿插分隊根據“敵”情巧妙調整進攻方式,火力分隊左右協同展開集火射擊,合成“鐵拳”直搗“敵”營。

多方位立體攻防、多專業混編作戰、多火力協同出擊,射擊精确到點、行動精确到秒……演練現場,記者為該合成營對各分隊調遣運用的精确把握喝彩。

“雁群要比單飛的鳥兒增加至少71%的飛行能力,合成營好比雁群,要在齊心協力中推動部隊戰鬥力呈幾何級增長。”仰望天空,李榮莊告訴記者,合成營包含幾十個專業、數十種武器裝備,要想讓合成營這個“雁群”協力高飛,就必須将戰鬥力鍊條上的每個環節都咬合緊密、精準配合。

這一番透徹的感悟,也是二營每一名官兵的切身感受。5年跋涉,他們就是那一隊協力高飛的“雁群”。

5年之“快”,讓他們分秒必争,厲兵秣馬。對于這支部隊的官兵來說,“備戰的每一秒都不能是虛度的”。

5年之“重”,讓他們不斷挑戰自我,負重前行,在一次次陣痛中把體系練兵的步伐踩得實而又實。

關鍵詞:全時

思維之變催生體系融合

時間回溯到2017年春日,合成營編制正式落地。期待、興奮、挑戰……作為南部戰區陸軍某旅合成二營的首任營長,一股可以大施拳腳的興奮感,充盈在文帥的心頭。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接連幾場戰鬥,讓文帥對合成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第一場戰鬥,面對目标點堅固的防禦工事,主攻分隊仍以步兵傳統戰法猛打猛沖,把加強配屬的炮兵、電磁等力量“晾”在一旁。山頭拿下了,但缺少有效協同,作戰時限大大超出。這使文帥第一次對“時間差”有了切膚之痛。

第二場戰鬥,指揮員呼叫火力支援,企圖截斷“敵人”退路,形成合圍之勢,卻因不熟悉遠端火力裝備,用兵不當,打擊時間延誤,“敵人”揚長而去……

“這個‘時間差’,反映的其實是我們的‘觀念差’。體系對抗,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要素合不上,往往會導緻全局功虧一篑。”屢敗屢戰,文帥心裡卻愈發亮堂,“轉型,不是簡單的排列組合,而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編制體制重塑更新,思維必須同步‘疊代’。”

平時協同訓練少,重心落在單兵專業訓練上;考核強調劃分專業界線,把任務分工當成責任分工……順藤摸瓜,一系列問題浮出水面。

一場關于體系練兵的變革由此展開:他們将體系思維貫穿訓練全程,一改傳統分兵種組訓方式,按照“按兵種強化、按編組合成”思路,分階段組織合練;把體系能戰度作為新的“度量衡”,讓協同課目走向比武考核前台,以“子產品組合”為考評重心……

考驗再次來臨。一年後,二營以藍方角色參加對抗演練,指揮員借助多種偵察力量洞悉戰場态勢,不斷調整作戰部署。電抗分隊、火力分隊、保障分隊等各兵種分隊高效協同,作戰行動總是快了紅方一步。結果,兵力占優的紅方,左沖右突,始終未能突破藍方防禦。

翻看二營的一份份總結,記者發現,陳述的幾乎全是協同方面的問題。文帥快人快語:“體系思維,實際上蘊含着一種憂患意識。我們不僅要預見戰場下一秒,更要回顧戰鬥上一秒。不僅要了解自己這一秒,還要洞察隊友那一秒。作戰理念升華一次,下次戰鬥可能就會快上一秒。”

春雷滾滾,撥動着官兵的思維之弦:正如閃電走在雷鳴前,備戰也必須在下一場戰鬥之前。隻有以變化的眼光看待體系融合,才能合出新質戰鬥力。

随着資訊化裝備越來越多,他們開始思考如何運用資訊化平台,讓協同作戰行動實作全時互嵌互融——成立合成營戰法研究小組,探索基于資訊系統的兵力編組和指揮協同“最優組合”;引進模拟對抗系統,填補訓練“空窗期”,試驗檢驗新的合成戰法。

“得益于秋天準備的食物,松鼠得以度過寒冬。”文帥說,如果不更新思維理念,争分奪秒地儲備能力,那麼寒冬過後,迎來的可能不是春天,而是死亡。

穿行于二營火熱的演兵場,記者有一種強烈的感觸:在這場“頭腦風暴”中,所有人都懷着一種時不我待、隻争朝夕的緊迫感,将視線瞄準了更遠的“冬天”。

關鍵詞:全域

視野之變推動戰力更新

零點時分,銀色的月光下,戰車組成“鋼鐵長龍”,穿山越嶺,直奔高原。

車隊一路向西,鴻雁北去成行。觸景生情,文帥感歎:每年春暖花開之時,鴻雁不遠千裡,飛回家鄉繁衍生息;而他們越陌度阡,前往高原淬火。

海拔升高,寒氣逼人。但在文帥的記憶中,那年的春天才是真正的“寒冷刺骨”。

那是他們第一次上高原,各種情況讓人猝不及防:雪線之上,穿插分隊滲透速度明顯下降,炮兵分隊射擊精度大不如前,兵種間協同障礙重重,人、裝、戰術都出現了“水土不服”……

站在山頂,遠方地形盡收眼底,文帥卻有種“頭暈目眩”的感覺:他們經過不懈努力才攥緊的“拳頭”,似乎在一夜之間“松開”了。

“不同的氣候、地形有不同的作戰方式,實作‘機動作戰,立體攻防’,需要将體系作戰能力放在陌生環境這個标尺下衡量。”文帥告訴記者,随着合成營作戰空間向多元拓展,他們開始在多樣化地形上遂行多樣化任務。

多域練兵,讓原有作戰體系瓶頸逐漸凸顯。

向北,大漠戈壁風沙肆虐、一望無垠,可供僞裝隐蔽的掩體寥寥無幾。戰車、指揮所無處藏身,過去屢試不爽的突襲戰法“失靈”了。

往南,山嶽叢林坡陡路險、荊棘叢生。山脊、谷地等複雜地形分割了戰鬥隊形,指揮通信保障難度劇增,以往“耳聰目明”的偵察分隊一時間“不識廬山真面目”。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本領恐慌”倒逼能力更新。

高原鏖戰,對多類主戰裝備展開全速開進、極限射擊等性能測試;戈壁砺劍,因地制宜進行快速機動展開、快速火力打擊、快速轉移陣地等課目訓練;叢林淬刃,多方式轉信、多手段接入,由人員、傳感器和武器平台等組網,加強戰場态勢感覺……

近幾年,從旅作訓科科長轉崗二營營長,接替文帥的李榮莊,跟随部隊從平原轉戰高原,從坦途走向險川。他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他們跨越的不僅僅是海拔的高度、地域的界限,更是能力素養的“山巒”。

“想要獲得更廣闊的視野,目光要超越地平線。”走進合成營“中軍帳”,一張作戰地圖映入眼簾,五彩缤紛的隊标符号讓人眼前一亮。

更廣闊的視野,來自“左鄰右舍”之變——

戰機往返不停,動向捉摸不定,與空軍某部展開實兵演練、聯合出擊,他們的打擊方式越來越高效靈活,火力銜接更加緊密。

資訊真假難辨,幹擾如影随形,與某部開展電磁幹擾反幹擾訓練,他們的資訊感覺、處理能力穩步提升。

這些年,體系、聯合不再是靜躺在方案、教案裡的名詞。跨域聯訓,正給這支部隊帶來思想觀念的嬗變、作戰理念的更新以及實戰能力的躍升。

更廣闊的視野,也來自戰場之變——

他們将理論研究與訓練演習相結合,開展外軍戰術專項課題研究;學習借鑒國際比賽中的練兵和考評方式,将戰場環境平移濃縮到訓練場,在近似實戰的環境條件下開展連貫作業。

緊盯體系研、聚焦體系練、圍繞體系建,他們不斷健全協調機制、理順協同關系、通暢指揮鍊路,打破系統壁壘,彌合兵種“縫隙”。

寒來暑往,官兵們如同南北奔波的大雁,翩跹不歇地探尋着練兵秘訣,把求索勝途當作永恒的使命。

關鍵詞:全員

結構之變加速成長成才

時至正午,二營“中軍帳”,營連兩級指揮員圍坐一起。帳篷不大,延伸出的思維空間卻很廣。

這是一場“圓桌會議”,參與感很強:營連指揮員依次分析指揮通聯的薄弱點、行動協同的關鍵點、兵種力量的結合點。每一個人的語速很快,時間十分緊張。

這是一次“多級關聯”,火藥味十足:各層級複盤依次進行,一連串難點經過抽絲剝繭,變成了下一階段訓練的突破點。

“複盤會上,不給思維設禁區,每一個人都可暢所欲言。”教導員付曉偉告訴記者,一場場頭腦“風暴”,打開的是一扇扇轉型、升維的大門。

過去,複盤主次分明,營主官坐在長桌前,大家目光聚焦在2人身上;現在,複盤沒有“C位”,所有人都是主角。

過去,他們擔心戰士聽不懂,營級複盤主要面向指揮員;現在,他們不怕戰士聽不懂,官兵全員參與,聽衆很多。

2017年,二營迎來了自己的參謀。兩年後,士官參謀進入二營“中軍帳”。這些,似乎還遠遠不夠。

一場演練,營指揮所遭到“敵”火炮突襲,各連隊“群龍無首”,後續作戰計劃被打亂。

一次對抗,班長帶領班組執行作戰任務,因“減員”無法及時補充,行動陷入僵局。

無論體系作戰的圖景有多宏大,都必将由一場場“營長式”“連長式”“班長式”戰争構成,任何一個元素缺位或者不強都會産生“短闆效應”,導緻戰力失衡、戰場失利。

指着前方一片翠綠的樹林,付曉偉對官兵說:“體系練兵,隻有每一名官兵全力以赴,才能在未來體系作戰中占據優勢地位。”

春風過境百花盛開,練兵場也經曆着“景緻之變”——

兵種訓練實作橫向融合。他們推開“崗位互訓、一專多能”訓練模式,朝着精通本職、掌握相關、探索前沿的目标,組織官兵多崗曆練、交叉任職,區分組訓層級、參訓人員、訓練課目,開展實地、實距、實裝全要素檢驗,確定專業崗位人人過硬,練出一批“多面手”。

人才建設實作梯次配備。他們推行“引進來、走出去”辦法,緊盯電子對抗、修理、無人機等關鍵崗位,常态化安排骨幹代培代訓和比武交流,邀請專家教授上門輔導幫訓,組織官兵前往院校和軍工企業教育訓練,超前儲備各級各類人才。

“中軍帳”一人“挑大梁”不複存在,訓練場“一招鮮”淡出視野:營級“中軍帳”增設偵察、防空、衛勤等席位,甚至容納了空軍等友鄰軍種人員;主戰兵種和後勤保障人員齊聚一堂,共同研究作戰難題……

“未來戰場靠的是體系制勝,主角與配角的界限不再那麼明顯。”體系練兵的濃厚氛圍,使官兵在思想上達成共識,體系效能開始加速釋放。

多席位查漏補缺,讓作戰計劃錦上添花;師徒齊心,火炮在高原打出極限參數;戰保連線,催生出一個個實用小發明……靜水流深,二營官兵的成長讓體系練兵的土壤更加肥沃。

合成,改變了作戰樣式,也在重塑新一代官兵。透過二營,記者分明聽到一支支部隊破土拔節的聲音,官兵用堅韌不拔的意志與毅力做支撐,向廣袤無垠的新境界“遷徙”,破除寒冰,迎接春天。

不斷求索體系練兵之道

■李青林

現代戰争,參戰力量更加多元,戰場空間更加廣闊,作戰行動更加多樣,單一軍兵種難以主宰戰場的作戰行動,作戰行動離不開作戰體系的支撐。

今天,合成營已成為我陸軍機動作戰的基本單元,陸軍轉型邁出關鍵一步。合成營幾乎囊括陸軍所有基礎專業兵種,與傳統步兵營有着天壤之别。在聯合作戰大體系中,合成營已成為十分重要的作戰力量子產品。

合成營重在合成,也難在合成。搞好體系訓練,是生成體系作戰能力的源頭活水,更是提高勝戰能力的必經之路。

體系作戰呼喚體系練兵。隻有牢固樹立體系作戰思維,聚焦實戰、對接實戰,練強作戰體系,練精制勝招法,把諸多專業力量有機融合起來,精準使用編配,在力量上“合”、行動上“聯”、效能上“優”、指揮上“統”,使各兵種分隊形聯神聚、融為一體,才能完成戰鬥力生成由“加法”到“乘法”的更新轉換,使合成營在未來戰場發揮出真正威力。

體系練兵,蘊藏着無窮力量,演繹出無限可能。經過幾年探索研練,合成營從“被合成”到“主動融”,形神不斷耦合融聚,逐漸合成一體,戰術戰法更加多樣、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演訓場上,一個合成營營長需要指揮多個兵種協同作戰,體系練兵的“親密夥伴”“模拟對手”越來越多。體系練兵理念正從形式到内容滲透到每個作戰單元,合成作戰體系正成為未來戰場制勝的關鍵。

“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途不可以應無方,刻船不可以索遺劍。”運動事物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體系練兵也不可能一成不變。軍事領域是競争和對抗最為激烈的領域,也是最具創新活力、最需創新精神的領域。面對科技之變、戰争之變、對手之變,隻有把理論創新的引擎全速發動起來,不斷求索體系練兵之招,才能勇立潮頭、搶占未來“制高點”。

今天,将合成營的編制和結構優勢轉化為制勝優勢,必須隻争朝夕,還有更遠的路要走。這就要求加強體系練兵中的短闆弱項攻堅,加快體系練兵思維向多元化轉變,努力拓寬知識次元,增加訓練難度,實作思想上的“換羽”、觀念上的“化蝶”,進一步加強體系練兵,提升戰鬥力。

(學習軍團·中國軍号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