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798作者畫廊将于2022年4月29日舉辦藝術家王煥青和王家增的2022新作展“煥青和家增”,展覽持續到2022年6月9日。“王家增和王煥青二人的近作存有着諸多相近之處。他們都在對物質材料的使用上頗具心得,進而這些獨具啟示性的材料在二人的經驗和意識中結出了更富有智性的領會,并且讓這一領會通過更為純化的視覺話語直接表現了出來;同時,這種純化的視覺話語相應地指向一種極緻化的色彩譜系,他們都從對黑白兩色的使用,以及兩色之間關系為主的變體中推演出某種獨有的脈絡性風格,而這種色域風格上的取向也反過來作用于他們對物以及物的資訊所采用的實踐政策。 ”引自作者畫廊創始人丁浠文老師。

物中風景
“精确、透明的形式從塵土冒現,成形之後又再度回歸塵土。”-------伊塔洛·卡爾維諾
王家增和王煥青二人的近作存有着諸多相近之處。他們都在對物質材料的使用上頗具心得,進而這些獨具啟示性的材料在二人的經驗和意識中結出了更富有智性的領會,并且讓這一領會通過更為純化的視覺話語直接表現了出來;同時,這種純化的視覺話語相應的指向一種極緻化的色彩譜系,他們都從對黑白兩色的使用,以及兩色之間關系為主的變體中推演出某種獨有的脈絡性風格,而這種色域風格上的取向也反過來作用于他們對物以及物的資訊所采用的實踐政策。
首先,這些關于物的作品通過物質消損與重構的視覺性達成,進而來驗證時間等非物質要素在一定條件下所具有的潛在的物質性特征,以及時間與特定物質組合起來所表現出的具體的啟示過程,進而将以時間/曆史/記憶為代表的非物質經驗實體化。對于王家增來說,時間是模拟與培植金屬範式的生産感,而對于王煥青來說,時間則是建構寓言性裝置所具有的象征意味。同時,這些關于物的作品的特征必然決定了其絕緣于泛知識論與泛技術論的理性預設,換句話說,正是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物質線索在其言說可能上的複雜程度,促使我們不得不跳過知識話語的幹擾與判定,進而直接傾聽于生命質地内部的強度要求。在物為我們所敞開了的沉默的風景中,物既指向于世界的真實、重量、慣性和暧昧性,也指向于個人内在的自尊和心靈的完整。
王家增 物的褶皺 87 120x200cm 手工紙 、木闆丙烯 2022
從材料角度來看,王家增繼續在對物的追問路徑上進一步推進,他對有關金屬物的再生産實踐超越了原始物自身所預設的概念化範疇。在王家增的手裡,鋼鐵在兩個層面上被創造了出來。一種是作為絕對存在物而直面着世界的鋼鐵。它在工廠和城市裡作為運轉系統的要素發揮着直接而實用的價值,在物質生産環節的秩序演繹中,它以無法回避的在場視角注視着一個時代的興起與落幕。“世界是包含無情力量的機制”。因而對于王家增來說,無論作為世界中的鋼鐵呈現出什麼樣的形态,它都要比其他任何物質更具堅實的存在意味。另一種則是理念意義上的鋼鐵。這一再生産的物不僅包含着固有的堅硬與蒼朽,褶痕下無盡阗靜的承受也是其造型完成的底色。它既有向外畢露鋒芒的擁擠與張力,與周圍空氣進行充分搏擊的野心,也有靜觀如止水的内聚機制,以及蒙蒙如煙然的空與無用。在最近的架上作品中,布面、紙張與顔料的綜合運作為繪畫注入了某種煉金術般的行為影迹,王家增同時作為模仿者和創造者來規劃金屬物的誕生,并讓這雙重經驗與某種繪畫曆史相對應。他不僅把鋼鐵從舊有世界中拯救了出來,對其進行解域化地識别,而且讓鋼鐵概念本身成為了一個無法達成的結果,一種鋼鐵無法成為鋼鐵,金屬無法成為金屬,物無法成為物的困惑。這一重新進入識别過程的金屬物類似于本雅明所說的真切之物,它“以獨有的方式與重新識别相連”。
王家增 物的褶皺 23 80x120cm 鐵、鋁 2019
是以,鋼鐵不僅以實體的形式離開了慣常意義上的時間和空間系統,進而更确切地實作了自身,同時也作為一種抽象目的,将以不同的謀略來測量實作“鋼鐵”這一全新視角的可能性機關。當我們以不同角度和距離去打量、了解面前的“堅硬”物時,我們已然進入到了有關這一物的生産謎語之中,靠近着關于這雙重人造物的哀與思。
王煥青 無名 120×151×3cm 布面複合 2019~2022
王煥青則力圖在一個更為虛無的平台上來建構自己的廢墟美學,來建構一個非平滑的遺迹般的象征性空間。在這樣的一個空間裡,替代具體叙事對象而成為主角的,是實體物遺留下來的情緒、思想和記憶。這些近作表面帶有一些由各種随機實體材料所鋪設的凹陷和突起,然而王煥青并沒有濫用這些因素,他将對這些材料恰到好處地安放視為廢墟裝置最終得以實作的關鍵結構。于是,這些作品借此描述了一個在實體意義上并不存在,卻影響着真實體驗的記憶地形,一處具有現實強度的精神性場所。當然,我們也可以假設,這些空間既是他對過去生活過的莫力達瓦旗、大興安嶺、衡水、石家莊和當下北京的重新建構,也是對曾在想象裡留存過的精神飛地的某種抓取,甚至可能是身體器官裡某個敏感部位的莫名起伏所引發的對未來的猜忌,在此,它以這些空間的風格為原型,來呼喚這一系列相似者的永恒回歸。如果我們把眼睛再次湊近看去,畫布表面上的顆粒感會讓我們忘記畫布領地的邊界,進而讓我們注視于這塊地形僅僅是他對一塊極度有限的虛無場所的盡情搭建。
王煥青 一爿山河/之二 200×400×35cm 金屬焊接着色 2018-2022
與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的是,王煥青在這些黑白近作裡有意抹去了人物的中心化存在,或者從另一個視角來看,他将人物置入另一類話語體系之中,讓其化作視覺話語中的一個隐秘的結構性因素,人與這些建築/裝置元素融為一體,而畫面仿佛時刻處于作為人的對象亟待顯現的可能程序之中。王煥青在黑的純然世界中反觀白的輕透,而又在白的無盡話語中暗囑黑的蟄伏。在去人化的抽象視野裡,在黑與白的整體周旋、對照中,我們感受到了卡爾維諾所形容的“人幾乎錯過成為人”這一具體物象亟待形成的不确定的命運瞬間,以及這“幾乎錯過”注定得到損耗式想象的話語布局。最終,有關于人的資訊的镂空在“幾乎錯過”的領略下得到了力盡般地彌補。
然而,我們也無法忽視這些視覺成果中有多少激動人心的部分,是由純粹的繪畫邏輯所主導的。它提醒着我們,這些作為物的作品借此才有迹可循地與豐盈的過去和應許的未來緊密連接配接。
而對兩者作品的并置與反觀,又再次讓我們感覺到他們所做的不過是同一件事,他們所共處的不過是同一種命運,他們所留下的也不過是同一類風景:他們都以負重的形式前行,卻嘗有着不群的輕。
2022/04/17
錢文達
王家增
出生于遼甯省沈陽市 ,
曾任教于魯迅美術學院,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展覽
2022 "煥青和家增“,作者畫廊,北京
2021 “暗火”,熏依社畫廊,上海
2020 “鐵的事件”,今日美術館,北京
2018 “物的褶皺”,白盒子藝術館,北京
2018 “無名之地”,築中美術館,北京
2017 “無名之地”,上海半島美術館,上海
2016 “城迹”,中國産業金融博物館,沈陽
2015 “王家增作品展”,悅美術館,北京
2015 “城迹——王家增作品展”,中國金融博物館,北京
2014 “工業印痕”,高士畫廊,台北
2014 “工業日記——王家增油畫展”,濟南美術館,濟南
2012 “王家增作品展”,愛慕美術館,北京
2012 “喧嚣中的靜默——王家增作品展”,悅美術館,北京
2011 “王家增紙本作品展”,韻畫廊,北京
2011 “原色——王家增油畫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2010 “王家增版畫作品展”,上海敦煌藝術中心,上海
2009 “存在——王家增油畫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2009 “王家增紙上作品展” ,XYZ畫廊,北京
2008 “向生活緻敬——王家增油畫展”,800号美術館,上海
2008 “王家增版畫展”,XYZ畫廊,北京
2008 “難以釋懷的空間——王家增油畫展”,威諾裡薩畫廊,北京
2008 “盒子中的人——王家增油畫作品展”,高地畫廊,北京
2002 “王家增作品展”,海上山藝展中心,上海
獲獎:
中國魯迅版畫獎
中國第十四屆版畫展銅獎
中國第十五屆版畫展銅獎
中國第七屆三版展銀獎
中國第八屆三版展銀獎
中國第十七屆版畫展銀獎
中國第十六屆版畫展優秀獎
中國高等院校版畫年會展學院獎
中國第十九屆版畫展優秀獎
公共收藏:
60餘件作品被英國大英博物館、劍橋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杜塞爾多夫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版畫博物館、今日美術館、浙江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及安徽、四川、貴州、青島、遼甯、黑龍江等美術館、虛苑美術館收藏。
出版:
《物的褶皺-王家增作品》《今日中國藝術家——王家增》《王家增作品集》《王家增銅版畫集》《空間的重構》等
王煥青
1958年生于内蒙古莫力達瓦旗
1982年畢業于河北師範學院美術系
1982年至1986年在河北衡水地區群藝館工作
1987年至2003年任教于河北師範學院/河北師範大學
1991年曾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梅爾尼科夫油畫研修班及第六屆油畫進修班學習
2004年至今任教于北京服裝學院新媒體與動畫專業
展覽
2022 "煥青和家增“,作者畫廊,北京
2019 “王煥青:85新潮以來的藝術創作”,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2018 “既視感:作為符指藝術的繪畫”,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2017 “潛存的歡愉”,柯木朗藝術園,廣州
2017 “藝從心聚”,無憂藝術,北京
2016 “登山者”,藝術糧倉,北京
2016 “在意”,第三屆中國油畫雙年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2014 “新世紀的探索”,大都美術館,北京
2014 “再現代”,第三屆美術文獻展,湖北美術館,武漢
2014 “1964-2014:法中相知相交五十載——中國當代”,中國藝術家作品巴黎邀請展,巴黎17區市政府,巴黎,法國
2011 “一合”,蹬明萬荷美術館,北京
2006 “唇亡齒寒:一個過時的隐喻”,今日美術館,北京
2006 “今日美術館館藏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2006 “當代名家作品展”,聖菱畫廊,上海
2005“三種目光”,聖菱畫廊,上海
2001 “人民大街與革命路”,20世紀中國油畫展
2001 “我老婆”,中國小型油畫展
1997 “費正先生”,20世紀中國油畫肖像百年展
1995 “人民大街與革命路”,中國油畫展
1995 “西部十九點鐘”,第三屆中國體育美展(三等獎)
1994 “眩暈體驗”,新鑄聯杯中國油畫展(優秀獎)
1993 “對音樂的谄媚”,第二屆中國油畫展
1990 “太極之境”,第二屆中國體育美展
1988 “日全蝕”,第一屆中國油畫展
1987 “1935·翻身大演操”,建軍六十周年全國美展(佳作獎)
1986 “米羊畫室鄉村實驗展”,石家莊
1985 “五月紅杏”,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
作者畫廊 AuthorGallery
作者畫廊AuthorGallery成立于2014年,現畫廊面積420平米,并擁有100+米展線。至今舉辦展覽80餘起,參與6起藝博會。擁有簽約藝術家七位,合作藝術家三十多位。
堅持“高标準,新理念”與亞洲許多重要藝術機構長期保有良好的互動關系,堅信走一條高品質的當代藝術經營理念路線。認真嚴謹的堅持藝術品的理念和品質,冷靜的收藏和促進當代藝術的發展。
作者畫廊通過展覽、展示,連接配接中國當代傑出的藝術家及喜愛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海内外藏家及愛好者,緻力于系統的收藏、整理、規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發掘和推廣優秀的中青年藝術家。
“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既有理智又有激情,完美主義的部分诠釋。藝術源于情懷,作品歸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