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愛麗絲又要轉學了,她和媽媽帶着弟弟妹妹來到一個小鎮上,隻因躲避有家暴傾向的繼父羅斯。愛麗絲從小未見過爸爸,媽媽帶着她住在滿是黴味的房子,饑一頓飽一頓。還不停地搬家。為了生存,媽媽選擇跟繼父羅斯在一起,可是羅斯卻是個家暴男,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毒打愛麗絲和她的媽媽,媽媽隻好帶着他們又一次出逃。
其實愛麗絲不想轉學,因為她害怕接受陌生的環境,果不其然,當愛麗絲穿着那件亮紅色超大号外套,過時的厚底校鞋,走進校門的時候,立刻感到了不适。本以為要開始新生活了,可以擺脫繼父的糾纏,可接下來的事情讓愛麗絲再次陷入不安,有一個神秘人影總是在她家附近出現,是繼父還是繼父派來的人?愛麗絲無法安心。她是不幸的,卻又是幸運的,故事最後解開了真相,那個神秘的人影是個男孩,想跟愛麗絲做朋友,又怕拒絕,愛麗絲在新朋友阿爾菲和本的幫助以及美術老師的關愛下,慢慢走出陰影,勇敢的去面對新的生活。

這是《轉校生愛麗絲》裡講述的故事,她的不幸是源于原生家庭,源于繼父的家暴,那面對家庭暴力應該如何自救?這本書給出了很好的答案。作者伊芙·安斯沃思,英國屢獲殊榮的青少年題材作家,一直緻力于青少年管理情感和行為問題的研究,寫了很多探索與青少年有關的小說,這本《轉校生愛麗絲》以故事的形式告訴了我們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很多人的成長經曆都與原生家庭密不可分,一個人的性格、處事方式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它以能量的方式存在與我們的身體,原生家庭遭受家暴或者父母關系不好的孩子,成長道路上會發現烙印着父母的“陰影”,就像書中的愛麗絲,即使轉學,心裡的陰影也時刻存在。
先來看個例子,前不久網絡上報道了一位女大學生在宿舍裡自殺的消息,引起了人們對原生家庭問題的熱議,女孩的父親對她經常有暴虐行為,還經常毆打她的母親和弟弟,高三那年,因為喜歡一個男生被父親知道後,用剪刀剪了她的頭發,還跑到女孩校門口暴打她,一次又一次,女孩漸漸失去了生的希望,最終留下了遺書,選擇了死亡。
那原生家庭中缺少愛的孩子該如何自救?
擁抱痛苦,與原生家庭和解
原生家庭這個詞最近比較火,指的是自己出生和一生成長的家庭,如果一個人的童年在原生家庭中,缺乏愛,缺少父母的陪伴,家中硝煙不斷,家暴等等,這樣的孩子性格很容易出現問題,自卑、多疑,缺乏足夠的安全感,他的潛意識裡就會有一種補償機制,而且成人後就會去彌補這種缺憾,最好的辦法就是擁抱痛苦,直面過去,學會放下,與原生家庭和解。
有句話說得好:你對事情的看法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無法選擇出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為自己負責。電視劇《都挺好》裡,姚晨飾演的蘇明玉是蘇家的小女兒,但這個原生家庭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母親對女兒十分苛刻,聯考時原本能考上清華大學,但因為母親不願掏學費最後選擇上免費的師範學校。十八歲那年明玉和家裡斷絕了經濟往來。經過在外多年的打拼,最終成為了一個女強人,因為童年的陰影讓明玉有了叛逆的思想,幾次想與這個家庭劃清界限,但最終卻始終割舍不斷血濃于水的親情紛争,選擇了與這個家庭和解。
就像書中的愛麗絲一樣,要鼓起勇氣大膽地走出來,試着去改變,放下過去,才會收獲朋友,一切向好的方向發展。
突破自我,擺脫原生家庭的糾纏
社會學認為:在每個人成長過程影響最大的就是家庭,沒有人的成長環境是一帆風順的,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失。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給予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感和負罪感,如果不幸在缺乏愛的的原生家庭,就要努力去抗争,擺脫這種糾纏。
很早之前看過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影片中的女主角麗思就出生于一個很糟糕的家庭之中,媽媽是一個瘾君子,一個酒鬼,還患有精神分裂症,爸爸患有艾滋病,還吸毒,他們從未在意麗思的需求,也不會去關心她。她常常在地鐵上睡覺,在垃圾桶旁吃飯,這樣的環境下和惡劣的家庭氛圍中培養了麗思堅毅的性格,她勵志要改變現狀,考上大學。隻用了兩年的時間,成功進入到哈佛學校,開始了她勵志人生的新的節點。
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隻要我們有行動地、樂觀地面對現實,突破自我,既然我們無法選擇出生家庭,當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