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可波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現代科技點亮文化建陶

馬可波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現代科技點亮文化建陶

馬可波羅自主研發的曲面岩闆,最大彎曲弧度達120度。 經濟日報記者 鄭 楊攝

東莞迎飯店國際會議中心展示的陶瓷壁畫《紅荔飄香》。 本報記者 鄭 楊攝

今天,我們常在城市建築上與陶瓷藝術壁畫不期而遇:從北京地鐵前門站古樸的《青山綠水》,到廣州白雲機場内雅緻的《富春山居圖》,再到酒店大堂裡展現城市煙火氣的圖卷……出自馬可波羅文化陶瓷工藝師團隊之手的壁畫,帶給人獨特的藝術享受。

多年前,在建築陶瓷上邂逅藝術是不可想象的。馬可波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建平還記得,在“南國陶都”佛山,自己畢業後所在的工業陶瓷廠門庭冷落,而隔壁美術陶瓷廠參觀者卻絡繹不絕,熱鬧得羨煞旁人。建築陶瓷與藝術陶瓷,一牆之隔,不相往來。

一顆種子自黃建平心中萌芽:能否打破這堵牆,讓陽春白雪的藝術陶瓷借由建築陶瓷走進千家萬戶?他懷揣這顆種子來到東莞,開啟了“建築陶瓷藝術化,藝術陶瓷大衆化”的探索。

從千年建陶文化找到競争優勢

“為實為适,唯新唯美。”走進位于東莞高埗鎮的馬可波羅總部,8個遒勁的大字映入眼簾,訴說着企業的理念。

馬可波羅不是含着銀勺子出生的。當黃建平接手這家從集體企業轉為民營、資不抵債的公司時,一度連工資都發不出。懷着做“文化瓷磚”的信念,創業初期,公司在仿古瓷磚上精耕細作,并在1996年開始踐行品牌化營運,“馬可波羅瓷磚”誕生。

如何才能擁有獨一無二的文化基因?2002年,被譽為“刀筆書法第一人”的藝術家陳複澄受邀前往東莞進行創作,當黃建平親眼見到一塊瓷磚經大師之手轉化為藝術品時,靈光一動,找到了契機。他斥資3000萬元興建了中國建築陶瓷博物館,并引入陳複澄、楊曉光等大師的刀筆書畫藝術,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文化陶瓷系列産品。

10多年前,3000萬元對馬可波羅可謂巨資,一家民營企業花這麼多錢去收集文物、建博物館,外人看不懂,在公司高層中也不乏争議聲。

“中國品牌不缺技術,缺的是文化力量。”多年間,黃建平不厭其煩地解釋執意建館的初衷,“博物館讓我們有了自己的平台,讓藝術陶瓷和建築陶瓷在這裡融合、碰撞,在學科的交叉點尋找創新靈感,而刀筆雕刻便是一個巧妙的實作手段”。

中國建築陶瓷博物館館長、唯美文化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紅宇介紹,依托博物館形成的一支涵蓋大師、設計師、工匠的刀筆雕刻團隊,不斷将文化創新成果推向市場,大大提升了産品附加值,“比如,故宮金磚原來的制作工藝非常昂貴,有‘一兩黃金一塊磚’之說,我們用現代工藝還原古法金磚技藝,已開發了一系列産品。再比如,城牆磚上印着年代等銘文,我們受啟發為每一片瓷磚打造了隐形溯源碼,一掃碼就能追溯到生産時的班長,保障了品質”。

從千年建陶文化中汲取的創新靈感,讓馬可波羅瓷磚擁有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們的産品應用于北京大興機場、上海世博園、敦煌絲綢之路文博會展中心等工程。”朱紅宇說。

工業科技支撐藝術陶瓷大衆化

年輕工藝師展示行雲流水般的刀筆書法,刀下柔軟而緻密的磚坯顯示出文化創新背後的科技力量。

馬可波羅一直堅持文化創新、科技創新兩條腿走路。黃建平清楚,要将藝術陶瓷“嫁接”于建築陶瓷,“大衆化”才是真正的門檻,而背後離不開現代工業技術的支撐。

他告訴記者,用傳統工藝做陶瓷壁畫成本極高,先是手工拍泥闆,經十幾天陰幹,再把成型的瓷闆擡到龍窯去燒,一套工序下來,人的因素隻占30%,良品率很低。馬可波羅将傳統藝術與現代建陶工業的先進工藝、材料巧妙結合,良品率超過90%,造就了能走進千家萬戶的産品。

為了攻克核心技術、占領産業科技制高點,馬可波羅成立陶瓷産業研究院、打造國家級實驗室、建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和技師工作站;鼓勵各産區、各部門“揭榜挂帥”,成立專項小組開展創新攻關,激發員工創新活力;與多家高校建立了深度産學研合作關系,并攜手16家企業結成陶瓷産業技術創新聯盟。

發揮自主研發優勢,使馬可波羅一頭連接配接文化,一頭引領風潮。岩闆竟然能彎曲?記者看到,其新研發的曲面岩闆最大彎曲弧度達120度,将岩闆的應用領域從牆面、地面拓展到圓柱、穹頂乃至台面、櫥櫃、冰箱等幾乎所有家居空間,成為一款“萬能材料”;同時研發的AI随機無限連紋技術,采用AI地圖指引,使任意彎曲造型均可實作連紋效果,滿足美學設計需求。

在馬可波羅展廳,記者目睹了高科技帶來的各種可能:大自然的岩石紋理再現于陶瓷岩闆上,價格從每平方米萬元級變為千元級;陶瓷抗折實驗儀上,厚度為普通花崗岩一半的馬可波羅崗岩,抗壓能力卻強大一倍;能代替地暖的發熱陶瓷、自帶“夜燈”效果的發光陶瓷令人大開眼界……馬可波羅控股營銷中心市場部總監許小勇介紹,公司每年推出上百款新品,目前已申請國家專利1000多件,數十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去年,原料漲價等因素讓建陶行業面臨許多困難,馬可波羅以新技術賦能新産品,拓展新管道。目前,馬可波羅全球五大生産基地的數字化、智能化名額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以品牌自信重走絲綢之路

2021年,世界品牌實驗室評定“馬可波羅”品牌價值達637.58億元。“實踐證明,文化強才有話語權,才能提升品牌價值。”黃建平說。

馬可波羅很早就有“以文化鑄品牌”的意識。1996年注冊“馬可波羅”商标,成為建陶行業最早進行品牌化的代表;1998年,馬可波羅瓷磚建起了建陶行業第一家品牌專賣店;2007年,冠名CBA深圳馬可波羅籃球隊,開創家居行業體育營銷先河;近年來,馬可波羅除了悉心打造博物館,還幾度重走絲綢之路,啟動馬可波羅文化遺産保護公益行動,為品牌注入深厚文化内涵。

2017年4月,馬可波羅在美國田納西州的生産基地正式投産,成為第一家把工廠開到美國的中國建陶企業,品牌國際化邁出堅實的一步。

“外國人說我們的絲綢之路很牛,用泥巴換回了黃金白銀。現在中國陶瓷在國際市場上沒有世界名牌,馬可波羅‘走出去’就是想創造一個世界品牌,重塑中國陶瓷的輝煌。”黃建平說。今天,馬可波羅瓷磚已在全球擁有數千家專賣店,産品暢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在美國也遇到了招工難的困擾,但從來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現在許多國家對中國文化越來越向往,中國品牌要相信文化的力量。堅守下去,我們有信心讓中國陶瓷重新站上世界舞台。”黃建平說。 (經濟日報記者 鄭 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