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為何沒能統一三國?毛主席:他從隆中對開始就錯了

作者:讀書問答

導語:三國演義每個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沒有人不喜歡諸葛亮,也總有人為諸葛亮沒能完成大業而可惜。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對諸葛亮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讀蘇洵《權術·項籍》中有關評說諸葛亮“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一條時,寫下了精彩的批語:其始誤于《隆中對》。

諸葛亮為何沒能統一三國?毛主席:他從隆中對開始就錯了

一、隆中對

隆中對出自于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被劉備精誠所至而感動出山,并拿出了自己對天下局勢的思考,隆中對就是諸葛亮對劉備漢室崛起的一個具體方案。其中所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之交鋒,應避之。

而對孫權三代經營的穩固地位,應拉攏依靠。畢竟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可以一起抵禦曹操。對天下局勢分析後,又做出了戰略的規劃,就是占領荊州和益州。安穩自己的實力,發展堆積的軍力,才是正途。

諸葛亮為何沒能統一三國?毛主席:他從隆中對開始就錯了

二、分兵力的弊端

毛主席認為将兵力分化不利于自己,同時占領兩塊相隔千裡的地域,雖說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是對于剛崛起的劉備來說,實在是過猶不及,沒有優秀的将帥,将不能為自己提供左膀右臂,反而會深受來回守護根據地的疲累。

創業前期可以說,蜀中大将繁多,将領在外,不受軍令。對劉備的掌權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原本就是發育的階段,又把自己的良兵良将放在外面,主要兵力分為兩處,也會讓自己深受制約。但是到了後期,将帥易老,守住這兩個城池,就變得異常困難,也會慢慢消耗自己的實力,就好像放了兩個小金庫在外面,又得養着,又不能放棄。

諸葛亮為何沒能統一三國?毛主席:他從隆中對開始就錯了

三、荊州利弊

其實在東吳看來,荊州一地,雖暫時歸于蜀地,但是荊州其實也是東吳的屏障,有劉備老弟替自己看管曹操,何樂而不為呢?等到曹操在赤壁之戰實力大大受挫,東吳看到荊州之地沒有曹操的威脅,沒有了外患,荊州之地的尴尬地位就顯現出來了。

誰也不會讓别的國家的軍隊始終放在我的邊界上去吧。至此東吳必将攻打荊州,就有了後來的關羽戰死,東吳與蜀地結為死仇,劉備,張飛也因為此次大戰去世,蜀國自此實力大削。

諸葛亮為何沒能統一三國?毛主席:他從隆中對開始就錯了

四、用人失誤

亂世用重典,用才也是如此,諸葛亮用人,以七觀法為準則,考察人心,以忠誠為本,這樣也會喪失很多有用的人才。

而曹操卻是相反,唯才是用是唯一的原則。你沒有本事,隻對我忠心,難道要等我死後,需要你來守喪嗎?是以這一選人要求,讓曹操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善于用人這一點,曹操優于諸葛亮。

諸葛亮為何沒能統一三國?毛主席:他從隆中對開始就錯了

選擇關羽這個大将守住荊州,實在是一步錯步步錯,關羽為人高傲,不屑于孫權搞好關系,這一點就不适合坐鎮荊州。輕視東吳,不願交好,如果諸葛亮當時派一個圓滑處世的将才,也不會大意失荊州。

五、三分兵力

三分一個國家的兵力,去打兩個國家,雖然有天縱之才,但也擋不住失誤一次。荊州一失,劉備火速回援,救援不及時,荊州丢失,來回奔襲又讓戰士疲憊不堪。此時諸葛亮正帶兵打曹操,也不得不早日回朝。

諸葛亮為何沒能統一三國?毛主席:他從隆中對開始就錯了

劉備舉國之力為關羽報仇,東吳見狀,直接選擇歸順曹操,害怕受到兩面的夾擊。之後又發生了夷陵之戰,劉備戰敗,被趙雲救回,含恨死于白帝城,此戰過後,蜀國兵力又一次銳減。夷陵之戰中,張飛也在從四川趕來的途中,被部下殺害。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才罷手,開始選擇休養生息,以恢複兵力。

打過幾次敗仗的蜀國,兵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諸葛亮兩年後,又選擇北伐繼續攻打曹操。六出祁山,五次北伐,讓整個蜀國都深受其害,雖說是破釜沉舟之舉,也無疑加快了蜀國的滅亡。

諸葛亮為何沒能統一三國?毛主席:他從隆中對開始就錯了

結語:直至諸葛亮去世,後主劉禅被司馬家打敗,選擇投降曹家,蜀國也至此國破。毛主席的評論可謂是一針見血,熟讀曆史的毛主席總能從曆史中汲取力量,學習戰略思想,運用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去,在革命鬥争中,一次又一次的挽救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