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作者:别叫我老K

在瑞士蘇黎世以東13公裡的地方,有一個叫烏斯特(Uster)的小城。這個人口不到4萬的小城,估計很多人都沒聽過。但如果你來自紡織行業,又或者曾關注過新疆棉事件,也許會知道,這個小城裡,有家公司的名字就叫Uster。

這究竟是什麼企業,敢用城市的名字命名?

在此小編引用微網誌一位名為geo-textile的網友的話:“全世界的棉花檢測及棉紗檢測都是被瑞士USTER公司控制,你不用它的标準就要被退貨,中國在80年代很窮的時候為了出口棉紗和棉布,被逼着購買瑞士昂貴的棉紗條幹儀,這些公司就是坐在金字塔尖攫取超額利潤的巨頭。新疆有很多Uster的棉花檢測儀,600萬一台。”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不過今天小編不是要介紹來紡織廢水處理,也不是要吹噓瑞士的機加工水準,而是想分享這座小城的污水廠的發展史。因為我在網上偶遇了他們水廠的介紹冊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一個日處理量不到2萬的污水廠,居然愣是給自己整理出90年的發展史。更有趣的是,它的曆史也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西方污水處理技術發展的驅動力,是以我想在本期的專欄做此搬磚分享。

大蕭條下的改變

1929-1933年,史書稱地球發生了一場全球經濟危機,也就是著名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但這場經濟危機并沒有緩和環境的污染問題,相反,歐洲很多水環境都在不斷惡化。瑞士也不例外:瑞士日内瓦大學的學者曾統計過瑞士的兩個湖泊的重金屬含量變遷史,如下圖所示,在20世紀中葉前後,這些深山湖的重金屬污染到達頂峰。這也不難了解為何瑞士第一部《水保護法案》也在那個時期應運而生(1955年)。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日内瓦湖中心(水深 304 米)和盧塞恩湖港附近(水深 110 米)的沉積微量元素記錄(以微克/克計) | 圖源:Springer

但俗話有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1933年,瑞士烏斯特市西邊的格裡芬湖(Greifensee)出現了魚類死亡的現象,烏斯特市自此意識到污水處理的重要性,同年開始起草市政污水的處理計劃。不過因為大蕭條和不久之後的二戰,烏斯特市的污水廠計劃被擱置。這一等,就等到1956年後,才迎來自己的第一座污水處理廠。這也已經是瑞士聯邦水保護法案一年後的事情了。不論怎樣,Uster總算有了自己的污水廠,而在随後的60多年裡,這個污水廠不斷地經曆着改變。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在他們2021釋出的官方污水廠介紹資料裡,他們整理了Uster市污水處理的時間軸,我們一起看看:

1931

Uster起草第一份污水處理計劃

1932-1933

格裡芬湖(Greifensee)出現魚被污染水體毒死現象

1933

該市建築部提出通用污水項目(GKP)需求,并在Uster建造集中式污水廠。

1938

政府委員會通過這個污水廠項目,但二戰後的經濟困難使此計劃擱置。

1955

随着經濟向前發展,Uster的污水管網不斷擴建。

同年,瑞士聯邦對水保護法案進行修訂。

1956

Jungholz污水廠開始投産運作,包含機械處理和生物處理工藝。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1958

Jungholz污水廠加入化學除磷(80%的除磷率)

1968

本年12月,Uster就在Nänikon建造第二個污水廠舉行全民投票。

1971

Nänikon污水廠投入營運。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瑞士出台新一版的水保護法案。

1973 – 1977

Jungholz污水廠進行擴建,增加了兩條平行處理線。

1981

Jungholz污水廠增設混凝過濾工藝。

1985

Jungholz污水廠增設熱電聯産裝置。

1987

Jungholz污水廠開始有污泥無害化處置系統。

污水管網長80公裡,大部分為雨污混合制管網。

1991

Jungholz污水廠增設第一台PC計算機

1993

本年11月,Uster市就廢除Nänikon污水廠進行公投,該廠于1994年停運。

1999

本年9月,市議會通過了Jungholz污水廠的污水餘熱利用提案,并與EKZ蘇黎世電力工程公司簽訂相關合同。

2000

本年1月,污水廠獲得瑞士品質和管理體系協會(SQS)的ISO14001證書,污水廠的餘熱将用于57套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供暖。

2001

本年5月,污水廠的辦公樓獲批擴建。

同年11月,廠區加熱來源轉為沼氣燃燒。同年12月,污水廠更換新的熱電聯産燃機。

2003

5月1日,瑞士宣布污水廠污泥禁止用作農業肥料。同年,污水廠為新增的72套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供暖。

同年11月,Jungholz污水廠獲得Médaille d'eau和瑞士能源創新獎兩個獎項。

2004

新辦公樓落成。

2007

安裝新格栅裝置

2008

3月,舉行生物清潔生産奠基儀式:拆除舊瓦斯表;

4-6月,安裝新的污泥回流泵;

8月,污水廠第一條處理線停運并清空。

2009

6月,第一個SBR反應器完工。

7月,安裝新的濾池進料泵

11月,新風機系統完成安裝。

12月,東區的SBR系統開始進行調試運作。

2010

6月,西區的SBR子產品投産運作。

2016

11月,SBR的循環系統從靜态調整為動态。

2017

9月,更換電話通訊裝置,并安裝個人報警系統

2019

5月市議會準許了污水廠的新擴建計劃。

2020

安裝新的沉砂池收集砂石和油脂。

污水廠現況

看完烏斯特市的污水發展史,我們再來看看該市目前唯一的污水廠——Jungholz污水廠的現況。

約十年前,Jungholz污水廠經過了一次擴建(2008-2011),如今的處理能力為48000人口當量(PE),主要處理烏斯特市約35000名居民和旁邊的格裡芬市的約5500名居民産生的生活污水。在雨天,污水廠的處理能力可達到800升/秒。預計在2030年,污水廠的處理能力将提升到60000人口當量。

目前污水廠采用的是SBR工藝,一共有6個SBR反應器,HRT約8小時,出水排入格裡芬湖。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Jungholz污水廠雖小,但五髒俱全,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在往碳中和污水廠邁進,例如:

1 辦公樓屋頂裝設光伏系統

2 SBR反應器采用微孔曝氣系統

3 線上控制系統 :溶解氧傳感器,按需曝氣,減少不必要的能耗;

4 中溫厭氧消化系統(35–38°C,總體積1500m³,SRT 20天),通過熱電聯産裝置回收電力和熱能。

資料顯示,污水廠的電力自給率為40%,熱能自給率為100%。此外,他們還應用了水源熱泵技術,回收污水中的餘熱。目前這些熱能能為400戶約900人提供熱能。是以他們把Jungholz污水廠稱作生态發電站。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此外,廠區有一個中水回用系統,對無需使用飲用水級别的用水,中控系統會将清潔出水配置設定到專用管道實作水回用。

下一個十年

話說瑞士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新興污染物點源控制的國家。早在2014年,瑞士國會就準許對新的水保護法案進行修訂(Swiss Water Protection Act),對污水廠出水含有的微污染物設定限值,并要求部分污水廠進行改造,增加深度處理工藝,以12種訓示污染物的去除率作為評判标準,且去除率不低于80%。目标是在2040年前,對全瑞士約650座污水廠中的100座進行更新改造,Jungholz污水廠就位列其中。

其實早在2016年,污水廠就已向市議會送出一個新的15年長期計劃,主要分成了三個階段:

階段1 (2017 – 2020):機械處理部分的改造,主要是更換沉砂池和辦公樓改造,

階段2 (2019 – 2025):對污泥處理線進行整修,建設兩個新的厭氧消化器;

階段3 (2024 – 2030):生物處理工藝和深度處理的更新,加入去除微污染物的工藝技術。

第一階段的工作已經完成。如下圖所示,一個小小的污水廠已經擁有非常現代風格的辦公大樓。在小編看來,這也是全球的污水廠對建築設計愈加重視的展現。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第二階段的工作,受疫情影響,已經從2019年推遲到2022年2月才開始正式實施。之是以要修建新的厭氧消化器,主要是兩個老的消化器已經運作多年,需要逐漸退役了。是以污水廠在不影響日常運作的前提下,将建立兩個新的厭氧消化器,并在建築設計方面也花了心思(見下圖)。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第三階段的工作預計在2年後開始。瑞士貌似相當重視微污染物問題,著名的瑞士聯邦水科學和技術研究所(EAWAG)也在快馬加鞭測試不同去除技術的效果。估計Jungholz污水廠也在等待科研機構的測試結果,以便選取合适的處理方法。

有趣的是,盡管污水廠的工藝在不斷更新,市議會表示烏斯特市民的水費不會是以大幅上漲,将維持在每年150法郎的水準。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除了日常的運作,污水廠也參與一些科研項目。例如他們和Eawag合作研究SBR工藝的N2O排放和”硝化不良”的問題,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2021年的國際水協會的期刊Water Research上,在作者名單裡大家甚至可以看到著名的Eberhard Morgenroth教授的名字。

小結

從 1956 年一路走來,我們可以看到Jungholz污水廠的變遷和人們生活的變化息息相關。小編覺得他們的官方總結也挺不錯的,他們認為,污水廠的變化主要有三大驅動因素:人口發展、不斷提升的處理标準和創新處理技術。小編甚至認為,既然他們有着SBR工藝,這意味着污水廠有條件引入好氧顆粒污泥工藝和藻酸鹽的回收技術,實作污水廠向資源回收工廠的轉化。如果真有這一天,烏斯特市又可以把這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案例好好吹噓一下了。

最後附上一批Jungholz污水廠的廠區照片: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瑞士 | 90年不斷更新的污水廠,領略小廠的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