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I平台第一股”光環背後

作者:城市金融報

  本報綜合報道 人工智能硬科技IPO來了。

“AI平台第一股”光環背後

  正值人工智能企業沖刺IPO的關鍵之際,備受矚目的雲從科技近日正式獲得證監會注冊申請,成為科創闆“AI平台第一股”。這一消息為AI賽道IPO帶來了莫大信心,繼2021年7月成功通過上市委員會審議後,AI獨角獸雲從科技再次站在了聚光燈下。

  那麼,雲從科技成為“AI平台第一股”,憑借什麼優勢?上市背後有哪些發展困境?AI行業大環境如何?

雲從科技憑什麼?

  雲從科技,誕生于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隊”,是首個同時承建三大國家平台,并參與國家及行業标準制定的人工智能企業。作為大陸人工智能産業鍊頭部企業,雲從科技被市場譽為“AI四小龍之一”。資料顯示,雲從科技2015年3月成立,至目前已經進行了7輪融資,其中最近一輪融資規模達18億元。公司自成立以來專注于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并逐漸拓展至數字新基建和泛AI行業,助推人工智能産業化程序和各行業智慧化轉型更新。

“AI平台第一股”光環背後

  在人工智能企業競争愈演愈烈的情況下,雲從科技同時在軟硬體産品研發、核心算法領域不斷深耕,不僅擁有自主可控并不斷創新的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技術方向上還覆寫了圖像識别、語音識别、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全領域,已建構了從感覺到認知到決策的技術閉環。

  招股說明書顯示,雲從科技擁有316項專利(其中133項為發明專利)、354項軟體著作權等人工智能領域知識産權。公司自主研發的跨境追蹤、3D結構光人臉識别、雙層異構深度神經網絡和對抗性神經網絡等技術均處于業界領先水準。公司還受邀參與了人工智能國家标準、公安部行業标準等30項國家和行業标準制定工作。

  在行業落地方面,雲從科技在金融、交通、商業、城市管理等多個領域逐漸落地應用并日趨成熟。其中,智慧金融領域覆寫了包括六大國有銀行在内的100家金融機構,智慧治理領域服務于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政法、學校、景區等多類型應用場景,智慧出行領域已在包括中國十座大型機場在内的上百座民用樞紐機場部署上線,智慧城市則在廣州、四川、湖南等多地建設“數字底座”标杆項目。

  作為雲從科技上市獨家保薦機構中信建投表示,雲從科技本次IPO獲批,也得益于科創闆注冊制的制度創新。科創闆的稽核理念和硬科技定位,鞏固了企業對資本市場的認識,提振了企業赴科創闆上市的決心和信心。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雲從科技與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和商湯科技并稱為AI“四小龍”,盡管AI“四小龍”的名号足夠響亮,但上市之路卻是一波三折:在通過上市委員會審議之前,雲從科技經曆了兩輪問詢,審議一度被中止。

  AI“四小龍”上市之路并不順遂的另一面是,AI企業普遍存在着“高估值、高研發、高虧損”的情況,同時還面臨着技術、産品商業化不及預期的困局。營收規模與企業估值無法比對,成為AI企業上市困難的主要原因。

  AI企業為什麼執着于上市?業内從業者表示,AI企業研發投入很高,如果一直無法上市,加上持續虧損帶來的資金壓力,一旦投資方喪失信心,那麼AI企業将直面全局崩塌的風險,滿盤皆輸,沒有赢家。

  事實上,緩解資金壓力也是雲從科技謀求上市的目的之一。在雲從科技送出給上交所的招股書中,其闡述了所籌集資金的主要用途:拟融資37.5億元,計劃向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更新項目投資8.1億元、向輕舟系統生态建設項目投資8.3億元、向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态項目投資14.1億元、補充流動資金6.9億元。

AI賽道IPO群雄逐鹿

  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并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

  在國内,AI産業也在迅速崛起。據賽迪顧問資料,預計2022年人工智能帶動行業應用綜合解決方案服務的市場規模将達到1.7萬億。而全球範圍内,也有超過30個國家皆在政策層面出台了支援AI産業發展的戰略。

  然而,資本早已經嗅到這個産業未來的前景。AI産業在過去數年裡蓬勃發展,迎來了各路資本的瘋狂湧入。然而,任何産業都是這樣,經曆了野蠻生長之後便是優勝劣汰。

  事實上,各國對AI産業的發展前景基本達成共識,那就是誰能掌握這個産業就會在接下來的國際角逐中更勝一籌。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報告,截至2020年12月,全球已有39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人工智能戰略政策、産業規劃檔案。

  AI産業與其他産業有所不同,這個産業從誕生那天起就具備國際競争的性質。中國信通院的研究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11月,全球人工智能企業共計5896家,其中美國2257,中國1454,英國430,加拿大307分列前四。從企業結構看,全球專注于人工智能産品的企業中,智能機器人企業占比最高,達到39%。

  幾年前AI賽道興起時,由于技術存在較高的門檻,其高科技屬性也背靠國家政策的支援,投資機構蜂擁而至。然而,随着市場對于技術理論的熟悉與多年來變現的困難,“無VC不投AI”的盛況正悄然過去,投資人對AI賽道的投資熱情已由狂熱趨于理智。

  縱觀業界,内憂外患中,四小龍們都在以虧損為技術買單,目前也隻有雲從科技一家給出了2025年會實作盈利的預測。專家分析表示,AI行業的曙光并不遙遠,但是資本市場大浪淘沙,隻有形成自身競争優勢,具備持續造血能力,才能扛得過這一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