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機械飛升或AI成神?自動駕駛路在何方

機械飛升或AI成神?自動駕駛路在何方

2021年可謂是雷射雷達量産元年,在這一年中蔚來、小鵬、埃安、長城等多家品牌都公布或上市了配備有雷射雷達的産品。

而在2022年,雷射雷達在新能源領域中更是成為了一個讨論度極高的話題。

種種迹象表明:如今在自動駕駛的江湖中,似乎有一支雷射派正在異軍突起。

機械飛升或AI成神?自動駕駛路在何方

但關于自動駕駛的未來,有人存在其他的想法。2019年4月,特斯拉的掌門人馬斯克曾說:

“雷射雷達像人身上長了一堆闌尾,而闌尾本身的存在就是毫無意義的。”

而在2022年4月,豐田汽車旗下的子公司Woven Planet(編織星球)對外表示:

“在未來的輔助駕駛以及更高階的自動駕駛項目中,我們将采用單一視覺方案進行開發。”

在自動駕駛的技術路徑上,代表未來的特斯拉與象征保守的豐田卻意外地走到了一起,在視覺派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機械飛升或AI成神?自動駕駛路在何方

雷射派和視覺派有何本質的差別?自動駕駛的未來又将去向何方?諸君且聽我慢慢道來。

基本邏輯的本質差別

想要搞清楚雷射派與視覺派的本質差別,我們還是要先回到自動駕駛的基本邏輯上來。

作為一個駕駛員,我們的駕駛行為通常可以被拆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眼睛觀察、大腦反應、最後落實到四肢行動上。

機械飛升或AI成神?自動駕駛路在何方

自動駕駛的流程和我們人類開車類似,也可以被分為三大子產品:

感覺、決策、執行。

而雷射派與視覺派的争論焦點——就是在自動駕駛的系統建構中,感覺與決策誰才是真正的核心?

雷射派認為自動駕駛的核心子產品應該是感覺,他們的邏輯是:

依靠以雷射雷達為核心的傳感器矩陣收集三維實體資料,在實體資料的基礎上建構場景模型及進行AI演算,現實的實體資料才是系統的核心,這是一套自下而上的邏輯。

機械飛升或AI成神?自動駕駛路在何方

與雷射派不同,視覺派認為自動駕駛系統的核心子產品應該是決策。他們的邏輯是:

和人類開車相似,依靠攝像頭為主的傳感器組收集資訊,再由AI将二維圖像轉化為虛拟的三維模型,AI決策與演算是系統的核心,是一套自上而下邏輯。

機械飛升或AI成神?自動駕駛路在何方

搞清楚雷射派與視覺派的本質差別後,二者在實際應用場景下的優劣勢也就十厘清晰了。

視覺派與雷射派的技術優劣

視覺路徑在自動駕駛領域中運用得較早,相關的技術特征目前在行業中也已經形成了共識。

由于視覺路徑的核心是AI建構,不論是将二維圖像轉換為三維模型,還是依據虛拟的三維模型産生行為決策,都要有一個足夠聰明的AI。

以目前的技術手段,隻有進行大量的場景訓練才能提高AI的智能化程度,但這也是視覺路徑的死穴:

AI畢竟不是人類,隻能依據已有的道路經驗進行決策,一旦出現未曾學習的場景,很有可能無法判斷現場情況并導緻出現安全隐患。

機械飛升或AI成神?自動駕駛路在何方

特斯拉名場面

視覺路徑相比起雷射路徑最大的優勢,無疑就是成本了。

首先在傳感器層面,以攝像頭為主的傳感器組成本會更低。而在AI的訓練問題上,依靠大量使用者的後期訓練,也可以實作成本的有效轉移,例如特斯拉車型上運用的 “影子”模式,可以自主學習車主駕駛習慣。

機械飛升或AI成神?自動駕駛路在何方

而雷射路徑作為較晚出現的産物,與視覺路徑相比具備更強的安全性。

我們可以将雷射雷達視為自動駕駛系統中的虛拟保險杠,基于現實實體資料建構的三維模型可靠性更強;如果遇見了AI未曾學習過的非正常情況,系統的安全标定也可以偏向實體資料,是以雷射路徑在理論上能提供更好的安全性能。

機械飛升或AI成神?自動駕駛路在何方

但雷射路徑目前最大問題,則就是昂貴的價格了。

早期的雷射雷達産品,例如Velodyne公司在2017年釋出的相關産品,單價高達7.5萬美元;2008年至2020年,相關産品的售價也還停留在1000美元左右;2021年,雖然華為已官宣将相關産品的售價控制在500-200美元,但目前尚未實作大批量産。

自動駕駛路在何方

關于自動駕駛的路徑選擇,其實本就不是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命題。

基于華為等供應商目前關于産品價格的下降趨勢,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雷射雷達的成本在未來将逐漸被主機廠所接受,小鵬P5等産品的上市也從側面驗證了這一點。

機械飛升或AI成神?自動駕駛路在何方

而特斯拉等視覺派本就在AI算法方面就具備優勢,如果成本足夠合理,為加強系統安全性而出現“臨陣倒戈”的情況也不是不可能。

除了主機廠的主觀意願外,宏觀環境也在發生着變化:基于高精地圖、智能道路、V2X萬物互聯系統等子系統建構的大交通體系是未來基建的必經之路,這一趨勢下對于底層道路資料的需求量将會激增。

機械飛升或AI成神?自動駕駛路在何方

對于主機廠而言,雷射雷達等傳感器所擷取的道路資訊,不僅僅能在未來産生更大的商業價值,更有可能在國家相關部門的管理中被整合進大資料體系中來。

所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未來的自動駕駛江湖中可能再無雷射派與視覺派的紛争了。

結語:在當下的中國,我們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市場,而且還擁有諸多技術最領先、成本效益最高的零部件供應商。

而我們的自主品牌,近年來他們所堅持的AI全棧自研與産品智能化提升,使得當下的市場中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在市場中與技術的雙重催化下,自動駕駛技術在中國可能将擁有一個更廣闊的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