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湖湘奇女子 铿锵紅玫瑰一一曾志印象

作者:智慧國學與紅色文化

湖湘奇女子 铿锵紅玫瑰——曾志印象

湘南紅色與傳統文化發展中心2022-04-241 2

【人物春秋】湖湘奇女子 铿锵紅玫瑰——曾志印象

來源:吳淑娜 人文湘南 2020-04-10 1

湖湘奇女子 铿锵紅玫瑰一一曾志印象

在湘南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裡,有一張老照片。透過這張照片,我們看到了一位清秀美麗、衣着時髦而講究的女子,她身上散發着由内而外的優雅氣質。然而,在她的美貌背後,卻有着鋼鐵般的意志。她——就是老一輩無産階級老革命家曾志。曾志,原名曾昭學,1911年出生于宜章縣城, 1926年考入衡陽農民運動講習所,報到時改名為“曾志”。有人問她為什麼要改名,她說:“我就是要為我們女性争志氣!”不久,15歲的曾志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參加了黨上司的衡陽暴動,接着上井岡山,從此走上了血雨腥風、曲折坎坷的革命道路。

一、“隻要為了黨的利益和需要,我可以舍棄一切,包括生命。”

1928年4月,曾志跟随朱德的部隊到達井岡山。當時,她已有身孕,仍拖着沉重的身體,戰友們一起幹着重活。建設“紅軍醫院”時,她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起上山砍木頭、背木頭到村裡。就連黃洋界保衛戰的時候,懷孕六個月的她依然參與送信、送飯、救治傷員。

這一年的11月,曾志經曆三天三夜的難産痛苦之後,産下一名男嬰,但産後大出血伴随高燒不退,她大病了20天,終于死裡逃生。闖過鬼門關後,曾志又面臨更加殘酷的選擇。當時,井岡山鬥争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敵人不斷增兵,大有不把紅軍徹底消滅決不罷休之勢,部隊決定撤離井岡山。這時,曾志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将孩子送人!就在大部隊撤離之前,曾志将生下剛26天的孩子送給了一個叫石禮保的紅軍做兒子,石家将孩子取名為石來發。

1931年11月,曾志生下了第二個兒子,取名“小鐵牛”,意思是像鐵牛一樣堅強。曾志帶着兒子和丈夫一起前往廈門。此時廈門中心市委急需活動經費,曾志将剛出生60多天的小鐵牛,“賣”了100塊大洋。在送出孩子之前,曾志和丈夫帶着孩子一起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全家福,順便也拍了一張單人照,現在紀念館挂着的這張照片就是當時拍下的。

1933年5月,曾志奉命到閩東開展遊擊鬥争,為此,她再次忍痛将出生才13天的第三個兒子送給一個同志的寡婦嬸嬸後,義無反顧地踏上前往閩東的艱難曆程。

在很多人看來,她是一個多麼冷血的母親。可是在1952年,當曾志重新看到自己兒子的那一刻,她的眼淚一下子就湧了出來,一句話也說不出,24年的牽挂和思念,都在刹那間迸發了。那一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冷血”的母親隐忍在心底多年的撕心裂肺的痛,并不是真正的冷酷無情,隻是在黨和國家的利益面前,個人利益在她眼裡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正如曾志所說的:“隻要為了黨的利益和需要,我可以舍棄一切,包括生命。”“我不僅是一個女人,更是一名戰士”。

二、“我對我選擇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對我走過的道路無怨無悔。”

曾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經曆了中國共産黨上司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曆史時期,期間也經受了種種誤解和磨難。但是,她沒有被誤解和磨難打倒,依然牢牢堅守着對共産主義的信念。

1935年間,閩東蘇區失陷,身患重病的曾志與上級組織完全失去聯系。曾志嘗盡了失群孤雁的辛酸苦辣、彷徨煩惱,但始終不曾氣餒,曆經20個月的千裡跋涉,終于在上海重新回到組織懷抱。然而,正是這“離開閩東”之事,曾志被長期指責為“政治動搖”。由于這一所謂嚴重的政治曆史問題,她在黨内蒙受了長達40年的反複審查。

第一次審查,是在1938年。那時,曾志曆盡千辛萬苦剛回到黨的懷抱,就受組織派遣,與剛獲釋不久的陶鑄到湖北應城湯池創辦訓練班。曾志任支部書記,訓練班名為教育訓練農村貸款指導員,實際上成了我黨的“紅軍大學”。正當他們工作如火如荼時,曾志被莫名其妙地撤職,無端受到黨内處分。

第二次審查,是延安整風後期的所謂“搶救運動”。在持續1年4個月的監禁審查中,曾志成了“審查重點”,蒙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巨大屈辱,但她沒說過一句違心話,沒流過一滴淚。整風結束後,曾志向毛主席打了報告,要求到敵後工作,用行動甚至鮮血、生命來證明對黨的忠誠。她把年僅4歲的女兒陶斯亮托付給一位長征老紅軍撫養,抱着赴死的決心,毅然決然地奔赴敵後戰場……在幾乎整個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盡管曾志依然背負着這個沉重的政治包袱,但絲毫不影響她對革命信念的執着。

1954年,曾志被任命為中共廣州市委工委書記,她積極向廣州市委、廣東省委遞交審查資料,要求接受審查。1956年,省委組織部在經過嚴密謹慎的審查之後,廣東省委做出結論“曾志同志1935年春離開閩東與黨失去聯系,主要是因病到白區治療,同時又正值敵人大舉向閩東蘇區進攻,交通斷絕的戰争環境所緻,并非動搖逃跑。曾志同志離開閩東後并未消極,病好後仍繼續尋找黨組織,進行革命工作……曾志同志曆史清楚,政治上無問題”。1957年1月21日,中央組織部對此結論批複:“同意。”

第三次審查,是在“十年運動”時期。曾志離開閩東的這段曆史,又使她成為陶鑄專案的“有關案犯”,認為曾志離開閩東的經曆與陶鑄有關,受到了中央專案組長時間的所謂“審查”。身處逆境的曾志與陶鑄,身心遭到嚴酷的沖擊和折磨,但他們仍堅持自己的信仰。經過長時間的審查,至1979年10月,曾志的冤屈終于得到澄清,調查意見認為:“曾志的政治曆史不存在疑點,其對黨組織的忠誠毋庸置疑,黨組織原有結論依然成立。”曾志得知組織的評價以後,百感交織,潸然淚下。

曾志在她漫漫的革命生涯中飽受了誤解,卻從來沒有對黨發洩過不滿和悔恨,依然信仰笃定、不忘初心。正如她所言:“我對我選擇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對我走過的道路無怨無悔。”

三、“毛澤東的兒子能去北韓打仗,我的兒子為什麼不能當農民?”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裡,有一尊曾志的銅像,上面寫了這樣一句話:“毛澤東的兒子能去北韓打仗,我的兒子為什麼不能當農民?”

1987年,曾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的曾志再次踏上井岡山的土地,而她的兒子石來發仍然是一個農民,并且當了一輩子的護林員,不辭辛苦地巡邏在崇山峻嶺之中,為管理和保護好井岡山的綠色森林而兢兢業業地工作。1987年底,她的孫子石金龍來到北京,希望奶奶能為他和父親及家人解決“農轉非”問題。面對孫子的要求,曾志沉默了很久,才對孫子說:“金龍啊,我們現在桌子上吃的飯菜不都是農民種的嗎?農民不能少啊!”從此,石金龍再也沒有向奶奶提過任何要求,安心當了一名墾殖場的農民工。

在拒絕孫子的請求時,曾志的内心也一定是沖突的、煎熬的,面對兒子,她何嘗不想給予更多的照顧來彌補曾經缺失的母愛?解決一個商品糧戶口對于身居高位的她來說又是多麼輕而易舉的一件事。可是,她是一名共産黨員,她要堅守共産黨人大公無私的原則,她要以身作則踐行公平法則。她不能用自己的職位為親屬徇私情,隻能用一份無言的大愛去感化孫子安心紮根在井岡山。

曾志的女兒陶斯亮在《寫在母親曾志百年誕辰日》中這樣寫下對母親的認識:“她很單純地認為入黨不是為當官而是幹革命,當官不是謀私利而是為人民服務。她一生唯一看重的就是‘共産黨員’這四個字。對她而言,這不僅僅是個稱呼、是塊招牌,她是以此四字立身、立德、立言、立行的。‘我是共産黨員’,是她一生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正因為她把自己隻當作一名共産黨員,是以當她退下後,就很自覺很自然地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百姓而不謀取任何特權。”

四、“始終把人民群衆的這種恩情放在心上,把為人民服務的誓言刻在心裡,并用實際行動為人民群衆謀利益。”

曾志在閩東山區工作時多次身患重病,幸虧在當地群衆的保護下才活下來。她曾感歎,如果沒有人民群衆的無私救助和保護,自己恐怕一百次也死過了!曾志始終把人民群衆的這種恩情放在心上,把為人民服務的誓言刻在心裡,并用實際行動為人民群衆謀利益。

參加土地革命時,她帶領農民保衛隊打地主為貧苦人民分土地。在閩東地區工作時,她主張土地革命,因地制宜,從大衆利益出發,提出少數民族與漢族同等對待,按人口平分土地,極大地激發了少數民族人民參加革命、支援革命的熱情。解放後,在武漢、廣州工作期間,她深入礦井、深入工廠中的房間了解情況,甚至鑽進70多度高溫的爐膛與勞工一道檢修。在下放粵北農村勞動期間,她還把每月定量供應的米和油全部交給房東,自己經常餓肚子,讓房東一家多吃點。兩年後她離開時,全村群衆依依不舍,淚流滿面為她送行。1983年,曾志離開工作崗位後,仍然把黨和國家的大事牽挂在心頭。她積極參與慈善事業和義務教育普及工作,尤其關心條件艱苦的革命老區發展,把革命老區的社群服務設施建設和人們生活水準改善當作自己的事業,做出了許多實質性貢獻。對于家鄉的發展情況,曾志也一直牽挂着,在年事已高時還積極到家鄉郴州的宜章調研,幫助解決宜章發展的難題。

五、“死後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别儀式;不在家裡設靈堂;京外家裡人不要來奔喪;遺體送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井岡山一棵樹下當肥料……”

1998年,曾志在重病中寫下遺囑《生命熄滅的交代》,安排自己的後事:“死後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别儀式;不在家裡設靈堂;京外家裡人不要來奔喪;遺體送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井岡山一棵樹下當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雲山有平印的那塊大石頭下。三個月後再發訃告,隻登消息,不要寫履歷生平。”當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溘然長逝。原本可以在北京八寶山安息的她,卻選擇了安靜地回歸井岡山。7月1日,陶斯亮和家人遵照母親的囑托,将曾志的部分骨灰送回井岡山,撒在小井紅軍醫院左側的小井紅軍烈士墓旁過一處僻靜的山坡上,小小的墓碑旁種上了一棵柏樹,墓碑上分三排镌刻着“魂歸井崗紅軍老戰士 曾志”這幾個字。

女兒陶斯亮處理母親後事後,整理曾志的遺物時,發現了疊得整整齊齊的87個信封,上面放着一張字條:這些錢是組織發給我的工資,除去我生活上的花費,其餘的全部在這裡。請轉交給老幹局,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告訴組織,這些錢都是幹幹淨淨的。她還告誡女兒陶斯亮,共産黨員不應該有遺産,她的子女們不得分她的這些錢。

都說:“雁過留聲,人死留名。”曾志卻摒棄舊的思想觀念,以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生死觀來對待自己的後事,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曾志對自己的後事定下了那麼多“不”,展現出她崇高的國家觀念和人民觀念,展現了她是一個徹底的無産階級革命家。

“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着而為信念。”曾志為黨為人民付出了70餘年的心血,無論多麼艱辛都從未放棄過理想,特别是在黨組織對她有過誤解、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她仍對理想不失信心,為了共産主義理想奮鬥終生的信念支撐着她走過無數坎坷,最後成為了久經考驗的忠誠的無産階級革命戰士。

湖湘奇女子 铿锵紅玫瑰一一曾志印象
湖湘奇女子 铿锵紅玫瑰一一曾志印象
湖湘奇女子 铿锵紅玫瑰一一曾志印象
湖湘奇女子 铿锵紅玫瑰一一曾志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