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黛玉的情商和智商

林黛玉進賈府,賈府即是她日後長期生活之所。曾聽母親說過外婆家與别家大有不同。至于如何不同,她當然不明就裡。如今來到外婆家自當細心觀察,好生判斷。通過林黛玉之眼,讀者看到了賈府那宏偉的外觀、考究的布局、華貴的陳設,兼以皇帝禦賜的金匾,烏木錾銀的對聯,更有等級分明的禮儀,豪門貴族的氣派,果然與别家殊有不同。正所謂人在橋上看風景,自己也便成了别人眼中的風景。那麼,林黛玉是怎樣一個人呢?在衆人眼裡,她“年貌雖小,其舉止言淡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态度”。在王熙風眼裡,“天下竟有這樣标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在賈寶玉眼裡,她美麗多情、弱不禁風、姿容俊逸、聰慧過人。

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大家都知道賈母非常疼愛林黛玉,是以都盡最大的熱情贊賞她,真實的、虛假的,看得真切的、雙眼模糊的,多情畢現,借以讨好老祖宗。不過,大家更想靜中窺動,細看端詳,看她到底有何樣修為,能不能與衆為伍,融入金玉錦繡之中。試想,一個年僅十幾歲的女孩,又來自偏遠的地方,未曾見過大世面,突進王侯朱門,需有多少情商與心智,方才進退自如?我們不禁為她捏一把汗,憂愁剪懷。但林黛玉就是林黛玉,雖非大家閨秀,亦非豪門千金,她就要施展本事,讓人們知曉,與别家不同的賈府還有一個寄人籬下而有不同殊俗的小女孩。她備足功課,不許自己有絲毫閃失,無端的或有來由的讓人低看小視,那不是她要的結果。在她内心深處,氣高使然。且看林黛玉是如何将演技發揮到極緻。一言以蔽之:抛出“情”與“智”利器,且運用之妙,令人歎為觀止。

一是情智顯于語言。例如,邢夫人苦留吃過晚飯去,黛玉笑回道:“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隻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望舅母容諒。”此番說話,林黛玉語言之得體,聲聲入耳,字字入心。既表示對邢夫人的尊敬,感激之情,又明示自己顧全大局之禮,極富教養,端的是“步步留心”的具體表現。又如,賈母因問黛玉念何書,黛玉道:“剛念了《四書》。”黛玉又問姊妹們讀的何書。賈母道:“讀的是什麼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及至後來寶玉走近黛玉身邊坐下,又細細打量一番,因問:“妹妹可曾讀書?”黛玉道:“不曾讀,隻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林黛玉的情商和智商

一個問題兩種回答,判若雲泥,怪異得很。之是以改口是因為她從賈母的片言隻語中,迅速領悟到賈母是在遵從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觀念,賈母壓根兒不喜歡女孩讀書,林黛玉就立刻改了口,接了答語,頃刻間,各種思緒湧上心頭。賈母問話,她當然要如實應答,不該也不能扯白撒謊,誠實品節斷不可污。而她又不是輕浮之流,像王熙風在賈母面前不惜阿谀恭維之能事,絕不可行。但賈母究竟是賈府的太上皇,她說不喜歡,就沒有人敢說喜歡,林黛玉當然心知肚明;她不願忤逆賈母,惹人惱怒不是明智之舉,隻會吃不了兜着走。一旦如此,恐怕就要自冷于賈府,自絕于賈府,遑淪什麼被人憐愛,哪怕是虛假的憐愛。緊張思考,反複權衡,她不動一絲衣袖,不露聲色,解除尴尬,足見她聰穎機敏,年少持重。

林黛玉的情商和智商

二是情智現于舉止。例如,賈母正面榻上獨坐,西邊四張空椅,熙風忙拉了黛玉在右邊第一張椅子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稍事分析,不難看出,賈母正面獨坐,“正面”且是“獨”坐,大有來頭,顯示了賈母特殊的身份和至高無上的特殊地位。四張空椅中左邊第一張依序為上座。黛玉雖是外姓,是客人,但有舅母、嫂子在旁,輩分之别,焉肯就坐,因而“十分推讓”。經賈母解釋,才落了座。這裡一方面寫出了林黛玉的謹慎态度,另一方面表現了她彬彬有禮、聰明懂事的鮮明性格。堪稱細微處,演繹舉止得體大手筆。又如,當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養身,雲飯後務待飯粒咽盡,過一時再吃茶,方不傷脾胃。今黛玉見了這裡許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因而接了茶。

林黛玉的情商和智商

此舉更是難能可貴,超拔俗常。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是長期曆練形成的,不是說改就能改的,要改變難度非常之大。為了識時務,不做另類,她心一橫,咬碎玉牙下咽。她讀過《論語》,文中有“不知禮,無以立也”。說的是人不懂得禮儀,就不能立足社會。而對林黛玉來講,等同于她難以在賈府存身。她也深知,高牆重院規矩繁多,而且要求極嚴。在這個去處,大家閨秀也好,小家碧玉也好,丫鬟下人也好,都必須恪守禮規,舉手投足絕不可造次。于是,林黛玉瞬間轉身,将本有定規卻變數極大的禮儀揮灑得淋漓盡緻,情智融于禮儀,水乳交融。她以一己獨力,捍衛自己的尊嚴,更捍衛林家榮譽。其超強的應變能力、适應能力遠在許多閱曆豐富的成人之上,顯得那樣的華麗而凄美。

在此,曹雪芹“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态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羅曼·羅蘭語)。”小小林黛玉,她的身體單薄但不嬴弱,她的品性孤高但不猥瑣,她的靈魂驕傲但不枯萎,情智生輝,風範十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