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啥一撒手,寶寶就哭鬧?

作者:唐人有話說

#育兒事務所#

我家寶寶四個月了,最近夫妻總是抱怨。

說小寶總是要抱着才肯睡覺,一撒手放到床上就會立刻醒來,醒來後就開始哭鬧。

有的時候她抱着哄睡,以為小寶睡着了,可是他會突然睜開眼睛看看媽媽,發現媽媽還在,這時他才能安心地入睡。

為此,夫妻經常累得精疲力盡。

為啥一撒手,寶寶就哭鬧?

為啥嬰兒會有這樣的行為呢?

這一切都要從“關系”說起。

在這裡,我想引用一位著名的兒科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的一句話來闡述“人的一切始于關系。”這個觀點。

當我們被問到我們是生來就能成為人格健全的人嗎?

唐納德•溫尼科特給出了這樣的回答:“除非我們每個人在生命一開始就有一個媽媽能夠向我們一點一滴地介紹這個世界。”

當我們剛出生的時候,關系就已經建立了。

這個時候的我們比其他物種的幼崽更加的弱小和無助,這就需要一位穩定的、溫柔的、充滿愛意的養育者來照料我們,通常都是我們的媽媽。

當我們饑餓的時候,她可以及時地為我們裹上被子;

當我們拉了尿了的時候,她可以及時地幫我們清理;

當我們夜裡從睡眠中驚醒的時候,她可以輕輕的抱着我們,拍拍我們,然後溫柔的安慰我們。

這所有的一切,讓我們作為一個脆弱的小嬰兒,感受到了我們是安全的,我們是真真實實地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這就是人類最原始的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會内化到我們每個人的人格結構中,當我們再長大一些,再遇到了一些挫折的時候,我們内心的安全感就會被激活,我們知道我們是可以戰勝這些困難的,這一切也是來源于我們最早建立的安全型的關系。

關系是我們每個人人格的基礎,沒有最初的關系,我們就很難成長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為啥一撒手,寶寶就哭鬧?

那麼,這種關系是如何發展的呢?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

首先,當一個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是非常自戀的,他是活在自己的幻想當中的。

他覺得,我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都必須圍着我轉,必須及時地滿足我的需求。

這種原始的自戀和幻想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因為這個時候的生命是很脆弱的,作為一個無助的嬰兒來說,他要靠着這種幻想和自戀來感覺自己是安全的,并且是可以活下去的。

這個時候,他和重要養育人——媽媽,是處于一種融合的狀态的。

他是無法區分自己和媽媽是兩個人的。

我有需求了,媽媽就會及時地來滿足我,就像我身體裡的一部分。

是以,當我們的孩子躺在媽媽溫暖的懷抱裡,感受着媽媽的溫度和心跳的時候,他以為自己和媽媽就是一個整體。

如果被分隔開,那麼嬰兒就會失去這種安全的感受,進而陷入無助和困惑,這不利于嬰兒健康人格的建立。

當安全感建立了很長時間的時候,随着嬰兒繼續慢慢地成長發育,進而就會發展出來一些基礎的心理活動。

這個時候,當嬰兒需要媽媽及時地來幫助我的時候,媽媽不是每次都能按時趕到。

嬰兒漸漸地意識到,雖然媽媽來晚了,好像我也沒什麼事,媽媽總會來的。

慢慢地,嬰兒就學會了等待和自我安慰。

于是乎,嬰兒就會從原始的融合階段發展為客體關系階段。這個時候,嬰兒逐漸意識到我和媽媽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我是我,媽媽是媽媽,我們是兩個人,不再是融合的狀态。

但是即便這樣,也不影響我可以安全的活下來,也不影響我可以舒适的與周圍互動。

為啥一撒手,寶寶就哭鬧?

這種客體關系階段也叫二進制關系階段,即嬰兒和母親的關系。

是以我們會說,0-3歲的孩子是屬于母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