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知死焉知生之:張愛玲之死

1995年9月,中國人都還在中秋節的歡樂氣氛中,美國洛杉矶的一所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警察接到房東報案,正在檢查一具早已死去多日的瘦小的老年華裔女屍。最終确認她是病死的。這個無兒無女,孤獨終老的女屍正是所謂的才女張愛玲。與她的死黙黙無聞無人關心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張愛玲的小說正在華人圈爆紅,時尚的年輕人以讀張愛玲的書談張愛玲的書為時髦逼格。但他們隻關心雞蛋的吃法卻并不關心下蛋的母雞。

未知死焉知生之:張愛玲之死

張愛玲出身名門,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祖父是清末重臣清流黨的張佩綸。君子之澤,三世而斬。張愛玲出生時家族早已衰敗。一直貧窮的家庭往往和睦,由富至貧,由貴到賤的家庭戾氣更重。張愛玲的童年被父親打,被繼母罵,被親生母親嫌棄。嚴重缺愛的童年造成了張愛玲一生畸形孤僻的人格。

未知死焉知生之:張愛玲之死

張愛玲的眼神正如天主教堂的尖塔

被上天眷顧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張愛玲童年形成的自卑自私冷漠枯寂的性格直接導緻了她愛情的不幸和文筆的冷僻。

未知死焉知生之:張愛玲之死

她先是愛上了美男子胡蘭成,為他張愛玲低到了塵埃裡。可胡蘭成除了去當漢奸還是個大渣男,隻要還在喘氣豔遇就沒停過。現世安穩,歲月靜好隻是張愛玲的幻覺。“漢奸的老婆”這個惡名壓了張愛玲一生。

未知死焉知生之:張愛玲之死

無奈的張愛玲遠赴美國,極度缺愛的她又愛上了大她三十歲的三流作家賴雅,這段婚姻更為不堪,賴雅不久中風癱瘓,賴雅的前妻和女兒無止盡的騷擾,清高的張愛玲又低到了塵埃裡。賴雅去世後,離群索居的張愛玲又一個人孤獨的活了23年後,悄無聲息的離開了人世。

未知死焉知生之:張愛玲之死

她死的寂寞,正如她活的寂寞。“欲潔何曾潔”,清高的張愛玲所愛非人,高齡堕胎,死前疾病纏身,死後房間裡堆滿了用過的衛生紙。她的生活确實是一襲華袍裡的虱子。

張愛玲的小說名氣很大,但是楠書房認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張愛玲的文筆尖酸刻薄,描述的都是些冰冷潮濕的人物。沒有正常的人情味和人間煙火的溫情。她的小說顯然被高估了。

嗜痂成癖,無病呻吟的小文青卻視為珍寶。還傲嬌地宣稱:人隻分為讀張愛玲和不讀張愛玲的兩種,繼而推論:讀和不讀張愛玲的女人,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于是不看思想的厚度,不看知識的廣度,隻以喝咖啡,夾英語單詞,吃西餐的動作來差別教養。正常的愛情無法滿足被張愛玲勾起的愛欲胃口,真愛險中求便極受追捧。熟不知張愛玲一生小資,一生悽涼。

張愛玲的愛情悲劇源于她長相醜陋卻幻想着自己的美麗能承擔飽受重視的愛情。她的臉沉郁頓挫,幾無舒展。一臉的青春痘宣示着無處排解的旺盛情欲。醜女多作怪,另一個醜女作家三毛也是個癔想症患者,到撒哈拉沙漠尋找愛情,并把荷西一分的愛情描述成十二分的鐘情,八九十年代多少女孩中毒甚深,婚後十餘年後才幡然悔悟。

未知死焉知生之:張愛玲之死

這麼醜的臉卻描述着最美的愛情

楊绛先生說張愛玲的小說意境卑下。這很中肯。郁達夫的小說裡的主人公都是些性壓抑患者,張愛玲的小說裡的女性全是些性饑渴患者。貪得無厭的索取愛欲是她們畢生的全部追求,這太荒謬了。生活中有意義的事很多,人差別于動物的是有道德律令,局限于下三路太低級了。

未知死焉知生之:張愛玲之死

張愛玲說通往女人的心靈深處的通道是她的YD,這種荒誕無稽之語還有很多人奉為圭臬。有人生經驗嗎?責任擔當的位置在哪?還有些蠢人動不動就說:抓住男人的心先抓住他的胃,你做菜比得過大廚?

未知死焉知生之:張愛玲之死

張愛玲毒害小文青的另一句話是:成名要趁早。一句沒有邏輯隻有結論的廢話竟然有無數沒有腦子的年輕人傳誦。沒有積累沒有儲備沒有知識,成名早不是害他嗎?如何成名早?走捷徑嗎?

張愛玲的很多文字含義模糊,似是而非,不明是以。偏偏被很多小文青吹捧到“一語天然萬古新”。例如吧,“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這到底是個什麼比喻,不懂但必須跟着說好,否則就成了皇帝的新裝裡那個情商最低的男孩。

許多的小文青熬成了老剩女,枕頭下仍然放本張愛玲,每天必看半小時。她們都是不叫張愛玲的張愛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