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24日消息(總台央廣記者任夢岩 江蘇台記者丁鳳雲)奧特曼作為日本動漫人物形象被引進中國後,受到一些青少年喜愛,它的周邊産業也在中國落地生根,奧特曼卡牌如今已經成了不少國小生“必備”玩具,卡牌按照稀有程度分為不同級别,想要得到最稀有的SSR級卡牌,就要不停購買“盲盒”式的卡牌包,越貴的卡牌包抽出稀有卡的機率就越高。此前更有媒體報道,有國小生花了幾千元就是為了抽卡。

奧特曼卡牌(網絡截圖)
一些家長對此很不了解,專家解釋,無論是現在的奧特曼卡牌還是之前的水浒卡、三國卡、球星卡,乃至收集火柴盒、糖畫,都是孩子們社交、遊樂的一種形式,隻不過如今卡牌加上了“盲盒”的設計,刺激更大,對未成年人的誘惑也更大,亟待完善相關法規進行規範。
相較于動漫,作為周邊産品的奧特曼卡牌似乎更加“火爆”,此前有不少媒體都報道過國小生花費上千元購買奧特曼卡牌,要求店家退款被拒,家長怒而報警的新聞。記者采訪多地家長發現,國小生對奧特曼卡牌的沉迷并非個例,而國小旁邊,大小商業機構售賣奧特曼卡牌的也不在少數。
有商家表示:“有些稍微大一點六七歲、七八歲的小孩自己手上有幾十元零花錢,人家随時就來買,不需要大人。”
也有商家說:“這幾款都很好賣,愛好不一樣。小孩懂得很,知道哪個裡面有。”
還有商家表示:“都是同一個版,隻是有些卡牌稀有程度不一樣。像這種,特殊機率比較小,因為它便宜。這款會送你一張稀有牌,等于你會有一張保底的稀有牌。”
奧特曼卡牌究竟有什麼魔力?赢得這麼多國小生的追捧?秦女士的兒子今年六年級,前不久迷上了奧特曼卡,因為身邊的小朋友都在收集,秦女士覺得這樣有助于孩子和其他同學交往,便從網上買了一些。
秦女士告訴記者:“它本身做工挺精美,但是不至于那麼多錢。小孩喜歡不在于卡的本身,而是在于去玩的時候,這些卡已經成為了一種社交工具,彼此之間會交換,比如我有稀有卡就特别讓人羨慕。”
如今,秦女士的孩子對“奧特曼卡”退燒了,又在同學們的帶領下開始收集動畫主題的“盲盒筆”,讓秦女士感覺商家“騙小孩”的手段,層出不窮。
秦女士說:“盲盒筆有各種系列,海賊王系列、柯南系列,都是卡通片裡的。一個單獨包裝特别漂亮的小紙盒,裡面有一款跟動漫人物相關的筆。比如柯南有6個系列,但是有一款叫隐藏款,那個款的機率很低,得買好多筆,就跟奧特曼的牌性質一樣,特别不好。”
馬女士的兒子也是一樣,從看奧特曼動畫到迷上奧特曼卡牌,幾乎是“一瞬間”,馬女士嘗試将“買奧特曼卡牌”作為獎勵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但架不住孩子需求太大。
馬女士告訴記者:“最初的時候并不反對,他爸給他買一盒100多元,結果拆完以後就留了十幾張,其他的直接就給扔了。他說‘這些沒用,都是差卡’。從那以後我覺得不對勁,我就拒絕再給他買貴的了,偶爾獎勵就給他買5元、10元一包的。這種出來的好卡少,他不停要買,但未必能買到他想要的。我感覺孩子特别容易上瘾。”
對此,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兒童教育專家宗春山認為,青少年以遊戲為目的,希望購買奧特曼卡牌的本質是娛樂和社交。“愛玩是兒童的天性,重要的是家長在這一過程中,是否有參與?如果家長在孩子的娛樂、成長過程中都沒有參與,學習下降後怪罪孩子’愛玩’,是靠不住的。”
宗春山指出,任何一個時代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隻不過玩具不同,但是遊戲力和需求是一樣的,是以不能把它簡單歸結成沉迷。它有社交屬性,孩子們需要歸屬感,如果這個東西他不玩、不懂,他融不進這個集體。宗春山認為:“沉迷的孩子是少數,(沉迷)背後其實是家庭環境跟教育關系出問題了。第一,父母陪伴的品質很低,他用這些玩具來消磨自己的時光,避免孤獨。第二,如果我們讓他少玩,不沉迷,家長要動腦筋下功夫,有一種愛叫時間,你陪他嘛。”
宗春山告訴記者,雖然兒童需要娛樂,但這種盲盒式卡牌、盲盒式鉛筆帶來的刺激感,遠強于此前傳統遊戲。與成年人購買盲盒不同,未成年人對這樣的刺激抵禦能力更低。而面對“盲盒”這種新鮮事物,大陸尚沒有對盲盒類産品銷售制定全國性法規,讓未成年人過早接觸此類商品是否合适?此前上海制定的《盲盒經營活動合規指南》要求不能向8周歲以下兒童出售盲盒,為行業劃了“紅線”,未來這樣的規則能否推廣實行?如何制定全國性法規?亟待讨論。
宗春山認為,最大的成瘾性就是不确定性。“比如買彩票,如果知道我中獎可能誘惑力很低,恰恰我不知道什麼時候中,中多大我也不知道,這是盲盒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學意義,這本身就有極大的刺激,因為人類的大腦時時刻刻需要刺激。是以這些遊戲的設計,包括電子遊戲設計的背後,都有一個心理學的意義,上瘾也談不上,就容易讓你一層一層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