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謝謝《文學的日常》把我困在疫情中的身心帶往遠方”

4月21日,《文學的日常》第二季如約而至。

節目剛一上線,便連續三天斬獲全網紀錄片融合傳播指數第一(來源:美蘭德藍鷹指數日榜),登上微網誌紀錄片熱播榜、優酷文化熱播榜、優酷文化上新榜三個榜首,微網誌話題閱讀量超8000萬,獲李誕、黃渤、朱亞文、張譯、張藝興、海青、史航、徐峥等一衆“文學親友團”推薦。

“謝謝《文學的日常》把我困在疫情中的身心帶往遠方”
“謝謝《文學的日常》把我困在疫情中的身心帶往遠方”

當然,激動的網友也不少,他們紛紛在各大平台分享觀後感。“這才是向往的生活吧”“從中體會到了文學的力量”“紀錄片真實又接地氣”“節奏舒服,像體驗生活一樣”……看《文學的日常》不僅讓他們發現了文學家的另一面,還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謝謝《文學的日常》把我困在疫情中的身心帶往遠方”

在文學中,發現生活

文學離日常生活很遠嗎?并不。

文學感人至深的力量向來植根于生活的厚土,我們談文學時,便是在找尋、凝練、了解生活。看完《文學的日常》,有人從另一種視角重新看待生活中被我們日常忽略之處,發現文學、生活之美:

@晃悠在地鐵:很久沒有靜下來看一個片子,感受日常,打開一本書。在艱難當下,在資訊滾滾中,留給自己一個角落,看到小花在開,小蟲在走。

@南方有顆豆:看這個節目,仿佛自己的靈魂都跟着作家們得到了洗滌,也夠感受到他們那份對生活最真摯的熱愛。

@古城:不管是讀書還是看綜藝節目,我們都是為了證明已知的東西和自己的觀點,看這部片子也找到了閱讀作品的意義。

“謝謝《文學的日常》把我困在疫情中的身心帶往遠方”

在日常中,發現作家另一面

《文學的日常》第二季第一期的嘉賓是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的劉亮程。片中,劉亮程堪稱“行走的金句輸出機”,看見院中結果少的杏樹,他感慨“樹跟人一樣,也會累的”;撫摸胡楊時,他說“胡楊已經活得很累了,不要把再多的精神附加到胡楊身上。”句句經典,句句戳心。

“謝謝《文學的日常》把我困在疫情中的身心帶往遠方”

毫無意外,無論是不是沖着劉亮程來看節目的,最後都會被他所圈粉,再附帶迫不及待地下單一本《一個人的村莊》或《虛土》回家認真品讀。

@秋Fa:通過這個片子又重新認識了這一位作家劉亮程,閱讀一部好的作品,就像是讀懂一個人一樣,聽他的見解就能夠有如沐春風般到感覺。

@sese:人沿着路可以找到的地方,好久沒有看過這位老師寫的作品了,看着他在節目中朗讀《虛土》,被裡面的内容深深打動,已經火速下單了哈哈哈。

@李先生再見:看到作家在新疆的生活方式還是蠻震驚的,這麼有名的作家竟然會親自下地,也許隻有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才能夠寫出直擊人心的文字吧。

“謝謝《文學的日常》把我困在疫情中的身心帶往遠方”

在思考中,找回本真

《文學的日常》每一處,都在不經意間勾勒出思想者們的精神世界輪廓。

跟着他們的腳步,我們仿佛能感受到作家們的神秘精神世界,并學着深入思考和自省,領悟人生。

@我很講道理:一個人、一個作家最終活成了自己的家鄉~好像真的是這樣,悟到了。

@編輯者:自然界沒有垃圾,這句話說的好對,垃圾是我們人類主觀的定義,可能對于自然來說我們才是那個打擾者吧。

@逐水山春睿:被第二季第一期感動,喜歡劉亮程的平靜和哲學思考,每一句日常的話語都令人重新思考我們與生活,如何感恩、回報、享受自己如虛土一樣漂浮起來,又落歸原地的一生,即使我們都像書裡說的蒲公英一樣,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播撒出去的種子落在哪裡。

“謝謝《文學的日常》把我困在疫情中的身心帶往遠方”

他們的推薦,你一定要看

《文藝報》在世界讀書日,邀你一起走進《文學的日常》,觸摸人心柔軟的角落,推動大衆文化的發展,探索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樁樁件件,言有盡,意無窮……

“謝謝《文學的日常》把我困在疫情中的身心帶往遠方”

《綜藝報》是這麼評價《文學的日常》的:行至第二季,《文學的日常》作為一檔原創節目的氣質和特征愈加鮮明。它小衆但不高冷,抽象卻又具體。它深深紮根于泥土,為觀衆揭開了文學和作家背後的故事,于日常和細節中閃耀着思想的光芒和生活的哲學。

“謝謝《文學的日常》把我困在疫情中的身心帶往遠方”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用戶端專訪《文學的日常》導演王聖志,給你一個看《文學的日常》的理由。

“謝謝《文學的日常》把我困在疫情中的身心帶往遠方”

《文學的日常》第二季,打開了層次更豐富的生活樣貌,呈現了廣袤豐美的風土民情,直面現代生活的困境,重新發現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每周四,東南衛視、海峽衛視、優酷視訊同步更新《文學的日常》。這個春天,再來共赴一場與文學的約會吧~

“謝謝《文學的日常》把我困在疫情中的身心帶往遠方”

編輯 | 翁翔

主編 | 張素桂

監制 | 王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