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世界各地相繼進入到了大航海時代,又稱地理大發現。這一時期的主角就是歐洲人,歐洲人在這一時期對世界有了一個新的認知,對世界文明發展都起到了推動作用。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各個國家都認識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國家的發展不再僅限于陸地之上,一些國土面積小的國家,國家建設的重點都放在了海洋之上,例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等國家。這些國家建設的重點一直都放在海洋之上,想要在海上争霸,就必須有強大的艦隊。

這跟在陸地上是一個道理,想要争奪到更多的資源,就要比誰的艦隊跟厲害。是以想要發展海洋事業,就要有強大的海軍作為輔助。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等國家,都有非常強大的海軍,這使得這些國家的商船可以肆無忌憚地馳騁在大海之上。有國家強大的海軍作為有力後盾,讓那些來往在大海之上的歐洲商人可以進行繁榮的海上貿易。
大力發展海洋事業,給這些國家帶來的好處也是巨大的,這些歐洲小國依靠廣袤的海洋資源,一躍成為了世界強國。其中最厲害的要屬英國了,英國海軍在大海航海時代先後擊敗了葡萄牙、西班牙等國,一躍成為海洋霸主,建立了号稱日不落的帝國,日不落的意思就是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的地方都是英國的土地,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英國殖民地的廣袤。歐洲在大航海時代的時候,本土正在經曆文藝複興,資本主義萌芽已經誕生,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是血腥的。這就讓大航海時代變成了殖民時代,強大的歐洲各國紛紛在全世界建立大量的殖民地,來完成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
以歐洲各國為主的世界格局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這個時期的歐洲各國已經完成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各國國家已經建立了完善的海軍。各國擴張期間,由于利益發生沖突導緻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等歐洲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進入到虛弱期,戰争使歐洲各國失去了主導世界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美國。美國在歐洲各國大混戰的時候,大發歐洲國家的國難财,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也賺得盆滿缽滿。美國拿出大量的資金來發展本國的海軍,建立了強大的航海艦隊,這使得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話語權直線上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世界上話語權最重的國家從英國變成了美國。如此細看下來,從大航海時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時間段,想要成為強國就要有強大的海軍,想要成為世界上話語權最重的國家,海軍就一定得是最強的。這是海洋時代發展的必然規律,可是到了二戰的時候,有一個強國卻沒遵循這個規律。這個國家陸軍很強盛,海軍的存在感卻很弱,以至于有的人都懷疑這個國家到底有沒有海軍,這個國家就是蘇聯。
蘇聯這個國家建立與1922年,由蘇聯紅軍上司,推翻封建主義王朝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成立的時間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期間,相比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蘇聯成立的時間可以說是很晚。既沒有趕上大航海時代,也沒有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從建立到強大,隻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這是相當不可思議的事情。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蘇聯已經在國際上有了一定的話語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個國家沒有放棄制海權,反而對于制海權的争奪更激烈了。各個國家的海軍也在二戰中,逐漸強大起來,可是蘇聯的海軍在整個二戰乃至直到蘇聯解體都一直不溫不火的,蘇聯陸軍是很強大的,但是海軍卻弱的可以,甚至有人拿蒙古海軍跟蘇聯海軍做對比,表示蒙古海軍排在倒數第一,蘇聯海軍就排在倒數第二。作為軍事強國的蘇聯,這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分析分析原因。
首先要說的就是地理環境。大家都知道,蒙古的海軍之是以發展不起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理位置。蒙古這個國家是個典型的内陸國家,國家四周根本就沒有大海的影子,國家内想見點河都困難,根本就沒有出海口,如何能發展海軍?那麼就有人要問了,蘇聯的國土面積可是世界最大的,而且國家的整個北部都跟大海挨着,比起蒙古來不知道好了多少,為什麼也發展不起來呢?蘇聯的國土面積是大,也靠近大海。可是蘇聯北部挨着的常年冰封的北冰洋,東面就是日本海,西面就是歐洲各國的波羅的海,至于南面就更不用說了,緊挨着蒙古。是以說别看蘇聯的領土大,可是海洋環境并不好。龐大的領域内都找不到一個合适的出海口,比較好的一個港口在波羅的海,出海口的位置極其狹窄,就像一條狹窄的小路,隻要歐洲國家想,在這個出海口随便架上幾門重炮,可以完全封鎖這裡,再不濟扔上一堆水雷也足夠封鎖這裡了。如此沒有戰略縱深的一個出海口,都是蘇聯境内能拿得出手的最好出海口了。
早在蘇聯以前,俄羅斯就出過一位偉大的皇帝,彼得大帝。彼得大帝在位期間正好趕上大航海時代的尾巴,雄才大略地彼得大帝窮極一生都在大力發展俄羅斯的海軍,他在位期間大力模仿歐洲各國,聘請最優秀的造船家和航海家來建造海軍。彼得大帝想要為俄羅斯在大航海時代争奪一席之地,可是收效甚微。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俄羅斯遠東艦隊,還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争期間,被日本打得幾乎全軍覆滅。日俄戰鬥中,原來駐守在波羅的海的俄羅斯艦隊也趕來支援了,能拿得出手的兩支艦隊在日俄一戰中全軍覆滅。是以在二戰爆發以後,日本的海軍根本看都不看蘇聯海軍一眼,因為蘇聯海軍根本就沒有恢複元氣。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的東面是強大的日本艦隊,西面呢?上面說過,蘇聯西面的港口在波羅的海,而且是在波羅的海的最深處,一面是大海其它三面分别是波蘭、挪威、芬蘭、丹麥、瑞典和等國。這些國家将波羅的海圍的水洩不通,蘇聯海軍想要從波羅的海沖出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二戰爆發以前,蘇聯不是沒有努力過。蘇聯拼命地想要占領芬蘭,就是看重了芬蘭境内的出海口,想要能更靠近波羅的海大西洋的入海口。二戰時期,蘇聯的死對頭德國,它的出海口比蘇聯就好了不止一百倍。德國隻要占領了丹麥,基本就占據了最有利的出海口。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幾個小時就把丹麥給占領了,并且把丹麥視為自己的禁區。是以在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海軍雖然不如日本海軍,但是也壓根看不上蘇聯海軍。
蘇聯的海上環境是很惡劣的,在二戰最艱難的時期,美國想要為正在跟德國作戰的蘇聯從海上運送物資,可是根本就運不過去,基本都遭到了德國潛艇的攔截。
地理位置是蘇聯海軍發展不起來的最關鍵原因,其次就是,蘇聯成立的時間很短。國家底子薄弱,工業化程度根本就沒有辦法跟那些滿世界掠奪了幾百年的國家相提并論。國家剛成立,經濟還不穩定,就趕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的工業設施都要先保證陸軍和空軍的發展,是以根本就沒有多餘的資金和資源去建立形同虛設的海軍。
國際形勢對于當時的蘇聯也是很不利的,由于意識形态不同,雖然在二戰的時候,蘇聯跟歐洲國家是盟友,可是歐洲國家暗地裡面都在防備着蘇聯。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等國家,都在海上對蘇聯進行封鎖,想要抑制蘇聯的發展。
蘇聯的地理環境也不全是劣勢,畢竟國土廣袤,其它國家想要通過海軍來打擊蘇聯的重要城市,是不可能的。蘇聯深知自己海上力量處在極端劣勢的地位,是以就隻能盡可能地打造強大的飛彈部隊和陸軍來保證自己的軍事力量,同時建立完善的防禦縱深體系,有敵人進攻時,依靠強大的戰略縱深來拖住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