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作者:玄鳥商

山海經大荒南經圖文版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讀山海經解上古之謎九百四十九: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作者:大禹昆侖

日期:2022年4月20日

《大荒南經》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又有成山,甘水窮焉。有季禺之國,颛顼之子,食黍。有羽民之國,其民皆生毛羽。有卵之國,其民皆生卵。

其中的“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都是怎麼回事?

《大荒南經》的地理範圍我已破解定位在非洲大陸南部,見我的《破解定位山海經之五》一文。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1.成山、甘水

根據我破解的《山海經》“以形命名”的原則,“成山”是以“成”字金文象形圖形為外形而命名的。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這個“成山”除了外形似“成”字金文,另外還是“甘水”的源頭。

“甘”字金文如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根據“成”字金文圖形 ,結合《大荒南經》所處的非洲南部地理範圍,以及“甘水”源頭的地理位置,最終在非洲南部博茲瓦納找到了這個“成山”及“甘水”。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原來“成山”就是一片外形如同“成”字金文圖形的山地,它位于博茲瓦納境内。而“甘水”則是指一片地形如“甘”字形狀的水系。“甘水窮焉”指這裡位于博茲瓦納南部沙漠,氣候非常幹燥,水流到這裡皆幹枯了。

波紮那位于非洲南部内陸。該國地處南非高原中部的卡拉哈迪盆地,平均海拔約1000米左右。東接辛巴維(威),西連那密比亞,北鄰尚比亞,南接南非。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幹旱草原氣候,西部為沙漠,屬熱帶沙漠氣候。年均氣溫21℃。年均降水量400毫米,是世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

地形地貌波紮那地勢大緻平坦,擁有起伏高原,一般海拔800-1100米。國土中部和西南部屬卡拉哈裡沙漠,覆寫了波紮那接近七成土地。位于西北方的奧卡萬戈沼澤是世上最大的内陸三角洲。多草原和鹽沼,馬卡迪卡迪鹽沼(Makgadikgadi Pan)面積廣大,盤據波紮那北方。東南部為丘陵。

2.季禺之國

“有季禺之國,颛顼之子,食黍。”

之前我已破解《山海經》中記載的人物全部都是上古華夏曆史上赫赫有名之人。這個“季禺”也如是。

曆史上“颛顼”有三個著名的兒子“窮蟬、老童(戲器)、鯀(白馬之子)。”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作者注:“白馬為鯀父”見我的《山海經之洛明、白馬》一文。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季禺”二字金文象形圖形如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由于《山海經》中已記述颛顼的兩個兒子分封于“淑士”、“叔歜”。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我已破解封于“淑士”的是颛顼的兒子窮蟬,窮蟬即荷魯斯。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淑士”即“瑞士”。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荷魯斯王名圖案中就有“瑞士”地形圖符。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封于“叔歜”的是颛顼與妹妹節并的私生兒子老童(戲器),老童(戲器)即阿努比斯。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叔歜”即土耳其地區。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那麼封于“成山”周邊“季禺之國”的到底是不是“鯀”呢?

“鯀”,我已破解為古埃及第三王朝法老胡尼。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鯀的古埃及王名: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将“鯀”的王名與“季禺”對比後得到如下圖示: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可以看出“季禺”二字金文與“鯀”古埃及王名存在明确的一一對應關系。結合窮蟬被封在“淑士”、老童被封在“叔歜”的記述,這個“季禺”可以确定就是指“鯀”。

此外,《山海經》中還記載有“三面一臂人亦為颛顼之子”。

《大荒西經》:

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謂大荒之野。

這個“三面一臂人”我已破解就是非洲博茲瓦納黑人部落“布希族”。令人震驚的是,這個民族雖在非洲,但其長相與中國人别無二緻,最令人吃驚的是其外貌與颛顼、鯀、禹竟然及其相似。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禹像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布希族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最後,對比“季禺”二字金文圖形,可以看出“成山”所在的波紮那地區就是“季禺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布希族

布希族(Bushmen) 又稱桑人(San)或巴薩爾瓦人(Basarwa),即布須曼人 ,是生活于南非、波劄納、那密比亞與安哥拉的一個原住民族,其語言是科伊桑語系的一支,是科伊科伊人的相近種族。

中文名

布希族

外文名

Bushmen

又稱

桑人或巴薩爾瓦人

分布地

南非、波劄納、那密比亞與安哥拉

人數

5.5萬—11萬人

原始生産

恐怖宴席

成年儀式

語言與文

族群簡介

布希族(Bushmen)

非洲南部的民族集團。又稱桑人。主要分布在那密比亞、波紮那、安哥拉、辛巴維(威)、南非和坦尚尼亞。一般認為屬尼格羅人種科伊桑類型,但布須曼人在各方面與蒙古人種更為接近。為南部非洲和東非最古老的土著居民 。操布須曼語諸語言 ,屬科伊桑語系中部語族布須曼語支,無文字。社會發展大大受阻,一直過着狩獵和采集生活,大多仍處在原始社會的不同階段。多信仰萬物有靈,有部落圖騰。按血緣群居,按雙系續譜。

親屬稱謂多為夏威夷型(見毛利人)。以鴕鳥蛋殼存貯飲水。擅長岩壁畫,用各種礦物顔料、石灰、油煙加水和動物油調合塗色,千年不褪。以現實主義手法描繪狩獵和戰争場面 ,栩栩如生 。最古為單色(紅或褐),近代為多色 。各支布須曼人由于所處條件不同,狀況也不盡相同 。東南非兩支正被吸引而逐漸跻入現代生活。西南非一些群體仍處在狩獵階段:一部分在白人殖民者農場做工;一部分人在為班圖各族(主要是茨瓦納人)充當牧奴。

曆史

布須曼人是生活在非洲南部地區的一個原始狩獵——采集民族。在西方殖民主義者到達非洲南部之前,布須曼人至少有20萬,而今隻剩下5.5萬人了。現在,他們之中的一半以上生活在波紮那,其餘則生活在南非、那密比亞和安哥拉。

直到20多年前,布須曼人依然處在史前時期,幾乎無人知曉。他們生活在最貧瘠和荒蕪的沙漠地區,像舊石器時代那樣,以狩獵和采集植物的根、莖及野果為生。為了獲得生存所需要的水源和食物,布須曼人在夏季常常聚族而居,而到冬季,當水和食物不能滿足需要的時候,便開始以家庭為機關向不同方向遷移,四處尋覓食物和水源。但也有些布須曼人在冬季最幹旱的季節裡被迫集中在唯一的水源周圍。

在布須曼人部落中,男人負責外出狩獵,他們常常兩人一組,每星期外出二至三次,所捕獲的動物在親戚和朋友之間分享。女人們則負責采集,她們通常以四至五家位一組外出采集一切可食用的植物的根、莖和果實。布須曼婦女在集體和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受到重視,同時也享有決定權。這也許是因為她們的采集常常提供了布須曼人每年60%——80%的食物,而男人們在狩獵季節裡隻能提供全年食物20%——40%。

20世紀70年代以後,文明之風吹到了布須曼人部落中,幾千年來的傳統迅速遭到破壞。今天,布須曼人的傳統絕大部分已屬于回憶中的往事,也許在某些早已被遺忘、處于沙漠中心地帶的小部落中還存在,但他們還能堅持到什麼時候呢?

然而,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布須曼人屬于什麼人種類型,直到今天仍是一個沒有解開的迷。布須曼人身材矮小,最高的女人隻有1.38米左右,而男人最高也不超過1.60米。布須曼人有着黃裡透紅的皮膚,蒙古人的眼睛,高高的顴骨,濃密而卷曲呈顆粒狀的頭發。“布須曼人”這一稱呼,實際上源自于當年的荷蘭殖民者,意為灌木叢中的人。至于他們的祖先,誰也不知道。

近年,一些民族學家根據考古發現認為,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生活在南非的制造石器的原始人有可能就是布須曼人的祖先。他們繼續做出推論說,布須曼人的祖先曾經占據過卡拉哈裡的絕大部分地區,後來由于文化比較發達并已使用鐵器的班圖人祖先入侵,才被驅趕到貧瘠和荒蕪的沙漠地區。當然,這在目前還僅是一種假設,還有待于得到各方面研究的進一步證明。

風俗習慣

在漫長的世紀中,他們生活在南部非洲,幾乎是裸體,每個群落20—60人。他們隻靠打獵和采集就能在沙漠裡生活。

清晨或黃昏,男人們出去用毒箭獵取大羚羊和小獵物。女人們挖可以食用的植物根,采集含水豐富的野西瓜,用樹枝蓋房子,用鴕鳥蛋殼做項鍊。

現在,隻剩下6萬布須曼人,分布在波紮那和那密比亞之間。許多人都放棄了原始的生活方式,成了農場的勞工。

由于現代文明的沖擊,布須曼人的文化正在消失,特别是他們用舌頭彈出的噼啦聲表達的語言。

分支

南部非洲的種族集團。霍屯督人把他們叫做桑人。“布須曼人”這一名稱始用于17世紀中期,意為“叢林人”,系荷蘭移民建立開普殖民地以後所取。

布須曼人

按照語言上的親緣關系,布須曼人分為3支:南支原住南非開普地區的南部和西部海岸,現已滅絕;中支現住波紮那奧卡萬戈河三角洲一帶的沙漠沼澤地區;北支現住那密比亞北部和安哥拉南部。據1978年估計,布須曼人共有11萬多人,其中那密比亞3萬,波紮那3萬,安哥拉8千,辛巴維(威)1千,南非1千;另有4萬多人分布在坦尚尼亞,系布須曼人留居東非的後裔。

布須曼人屬尼格羅人種科伊桑類型,是非洲東部和南部地區的古老居民。其體質特征是:身材矮小,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52米;皮膚自幼出現皺紋;膚色褐黃,面龐扁平,眼睑長有内眦褶;嘴唇較厚,鼻子寬扁;頭發黑而稀疏,常卷成胡椒粒狀。使用布須曼語,屬科伊桑語系布須曼語族。分多種方言,語音有由啧舌形成的吸氣音。有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拼寫文字,并用特殊符号标明吸氣音。

原始生産

布須曼人的領地是一片有着8萬多平方公裡的草地和稀疏的草原森林,周圍是荒漠。除種植少量農作物外,

布須曼人

他們主要以采集果實和狩獵為生。因為許多野生動物受到保護,他們能獵取的動物多是野兔、羚羊、野牛等等。有時,他們還把落入陷阱的羚羊和野牛養起來。

布須曼人身材矮小,有的女人隻有1.38米左右,而男人最高不超過1.60米。但布須曼男人卻以擅長追蹤獵物而聞名,一旦發現動物足迹,他們就會锲而不舍地跟蹤下去,無論地形有多麼複雜,環境有多麼嚴酷,都不放棄。他們在長期的狩獵實踐中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甚至能分辨出受傷動物與健康動物的足迹。狩獵時,2至6人組成1個狩獵小組,追蹤獵物時常常要離開營地兩三天的時間[1] 。

獵捕大型動物時,他們用帶毒的弓箭,箭頭和箭杆可以靈活拆分。當弓箭射中獵物後,撞擊力會緻使箭杆從箭頭上脫落,但是箭頭仍牢牢地嵌在動物體内,這時箭頭上的毒藥就會慢慢滲入到動物的血液内。随着時間的流逝,毒藥就會在動物體内發揮作用。塗抹箭頭的毒藥是用劇毒植物、蛇毒和有毒甲蟲制成的。這種帶毒箭頭既可用來狩獵,也可用來抵禦入侵。除了獵捕哺乳動物外,他們還捕殺烏龜、蛇,撿拾鳥蛋、白蟻卵和螞蟻等動物充饑。

布須曼人沒有私有财産,所有勞動成果均屬部落成員共有。捕獲到獵物後,參與打獵的男人有權将烤肉分給部落中的其他成員和來訪的客人。當一個家庭打到獵物後,其他家庭的成員也會紛至沓來,也要求分一杯羹。布須曼人也樂意将自己的美味分給别人,因為别人在打到獵物後也同樣會分給自己。

當男人外出打獵時,婦女負責尋找各種可食用的食物,如蘑菇、植物的球莖、漿果以及各種瓜果作為家庭日常食物。在布須曼人的食物構成中80%是植物食物。與肉食相比,植物食物是一種更穩定的食物來源。負責采集植物食物的婦女擁有豐富的植物知識,知道什麼植物可食用,什麼植物有毒。布須曼人在采集食物時決不做那種竭澤而漁式的事情,她們常常在各個采集點之間輪換作業。

布須曼人的生活離不開灌木和茅草,他們的居所多為就地取材建成的草棚屋。至今,布須曼人仍保留着鑽木取火的習慣,他們會将一撮幹草放進木塊的圓洞裡,然後用雙手快速轉動一根豎插在圓洞裡的細木棍,不到5分鐘就能把草點燃。

布須曼人的皮膚并不像常見的非洲黑人那樣黝黑,而是呈黃色或黃褐色,面貌特征接近亞洲黃種人。導遊小姐幽默地介紹說,來自葡萄牙的早期探險者初次遇到布須曼人時,曾誤以為他們是中國人的後裔。英國殖民者給他們起名為bushman(漢語音譯:布須曼),意思是生活在灌木叢中的人,很形象地描述了他們的生活狀态。至于布須曼人的祖先誰,現在還說不清楚。

恐怖宴席

在當地部落做客時,一種叫“維達”的餅子。形狀像中國的煎餅,但比煎餅厚實,口感很韌,更有點像意大利比薩。維達的味道比較酸,吃的時候佐以肉、菜和一種叫作“wot”調味汁,是用咖啡粉和辣椒調成的,又酸又辣,第一次吃還真不習慣。吃的餅子用一塊紅布蓋着,表示他們對客人的尊敬。

當地人家裡的飯桌也很有意思,好像是用草編的一個大筐子。吃飯的時候在筐子上面加一個蓋子,就成了桌子。

布須曼人還有一大嗜好,就是生食牛肉。這在當地算得上一道大菜,主要用于婚喪嫁娶或節假日的宴席。吃的時候是把健康壯碩的牛當場宰殺剝皮,趁牛肉還有溫度時就絞成肉末兒,拌上調料,就着餅子食用。生食的牛肉必須是絕對新鮮還帶着熱氣兒的,一旦冷卻就不能生吃了。用來生吃的牛肉,一般都是牛裡脊和牛身上最為鮮嫩的部分。能夠生吃的肉,也不過隻有一頭牛身上的五分之一。

還有一種吃法比較恐怖,被宰了的牛去皮挂在那裡,食客自己上去挑選,看到滿意的部位就拿刀割下來,切成小片兒蘸着調料直接大嚼,越是血腥的部位越受歡迎。據說,當地有人能一頓吃掉3斤多生牛肉,真是難以想象!

辣椒末是當地人生吃牛肉的調料。為了減輕血腥味的刺激,加了大量辣椒和鹽,舌頭被辣得發麻,在博得當地人一陣贊揚的同時,我一個勁地狂喝水。

成年儀式

善于捕獵的布須曼男子最受姑娘們青睐。他們幾乎不穿什麼衣服,唯一算得上衣服的就是系在腰間遮擋下身的一塊遮羞布,叫它褲頭也行。小孩則幹脆赤身裸體。就是女性,上身也幾乎全裸。至于穿鞋,他們認為純屬多餘[2] 。

布須曼人非常重視成年儀式。男子在成年儀式期間,要在灌木叢生的地方獨自生活一個月。沒有人給你提供食物和水,要想活下去,就得自己動手采摘野果或捕獵充饑。這種絲毫不亞于特種兵的野外生存訓練,對當地剛成年的男孩來說卻算不了什麼大難題,由于他們從小跟随父輩外出狩獵,平時就積累了豐富的野外生存經驗,許多人都在野外生活得快樂無比。

布須曼人少女的成年儀式要在部落首領的主持下進行一個多月。其間,她們不能吃某些食物,還得學會成年婦女應懂得和掌握的知識。儀式結束後,她們就可以考慮結婚問題了。

布須曼女子不僅個個長得小巧玲珑,而且跳起舞來腰肢擺動得很美。和她們一接觸,你就會發現,這些女孩子很可愛。

語言與文化

現代科學顯示,布須曼人擁有人類最早的基因圖譜,是人類早期的祖先之一。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文字。其語言非常獨特,許多發音靠舌尖與口腔唇齒摩擦而成。這種發聲方法産生于人類的發音器官還沒有完全形成之時,是以,也可以說,布須曼人的語言是世界上最早産生的語言之一。(網絡)

3.羽民之國

從行文順序看,“羽民之國”應與“季禺之國”相鄰。“羽民”顧名思義應是戴羽毛的民族。《海内經》記載“鹽長之國為鳥首,名鳥氏”。

《海内經》:

有鹽長之國。有人焉鳥首,名曰鳥氏。

這個“鹽長之國”就在博茲瓦納國北部鹽湖,而那裡的黑人少數民族就是頭戴羽毛,戴鳥首的。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這正是本文要破解的“羽民之國”。

最後,“羽民”二字金文圖形正對應鹽湖地形。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4.有卵之國

顧名思義,“有卵之國,其民皆生卵。”是說這裡的人身上有卵狀物。

“卵”,指圓形或橢圓形的東西。因為《山海經》記述的都是古時真實存在的事物,并不存在什麼妖魔鬼怪的東西,是以可以判斷“人”是不可能生出“卵”來的,這應該是非洲當地土著人的一種風俗習慣”,即紋身行為。

通過查詢非洲土著人的資料發現埃塞俄比亞奧莫河谷地區的土著daasanach族等有紋身的習俗,見下圖: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而埃塞俄比亞奧莫河谷地區地形正是“有卵”二字金文象形圖形。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大荒南經圖文分段(六)成山、甘水、季禺之國、羽民之國、有卵之國

作者:大禹昆侖

版權所有,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