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孟晚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任正非的女兒,是華為公司的CFO,以及她在加拿大的遭遇。
在一些公衆場合,人們更熟悉任正非、徐直軍、餘承東等華為高管。但對于孟晚舟這個人,外界的了解并不多。
實際上,孟晚舟作為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CFO,首先是頂尖的财務專家,她的專業能力是非常強的。
華為官方對孟晚舟的評價很精準:
“在她的帶領下,華為财經已成為世界領先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财經組織,為華為公司打造了堅實可靠的經營底座,助力公司在新時代下的戰略實作。”
目前華為公司約有19.5萬員工,業務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牽扯到衆多分公司、代表處、研究所等組織的财務管理,如工資、賬款、辦公費用、匯率等問題,賬目錯綜複雜,很容易出錯。孟晚舟帶領團隊用一二十年時間建構了華為的财經數字化體系,把“錢”真正管好了。
是以說孟晚舟專業能力極強,貢獻非常大。但除了專業素養之外,孟晚舟作為任正非的女兒,也有很高的人文素養,比如她的演講就頗有任正非的風采,很鼓舞人。
2018年,孟晚舟在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有個演講,水準極高,讓人受益匪淺。
“人生的起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終将駛向哪裡。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有一雙偉大的翅膀,隻是有時我們忘記了扇動。”
孟晚舟告訴年輕人,平凡的生命也可以綻放出非凡的光芒,隻要做對以下3個選擇。
1、選擇一個行業大趨勢。
智能社會正在到來,孟晚舟表示,“自工業革命以來,一個新的産業周期大約是50年到60年,前三十年是技術的縱向發展,後三十年是應用的橫向擴張。”
而人類正處在從資訊化到智能化産業周期交替的奇點上,作為智能社會基石的ICT産業将擁有23萬億美元的數字化轉型市場空間。
是以孟晚舟給年輕人的建議是增加自己的成功機率,“選擇與社會發展大趨勢同行的行業”,比如華為。
未來的社會是個智能社會,“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轉折時期,未來二、三十年内将變成智能社會,智能社會就是資訊大爆炸的社會。”任正非多次強調過這點,“未來20-30年内,傳統社會一定會演進為資訊社會,雖然實作形式我們并不明白,但趨勢已經明顯。這是人類社會千年來最重要的轉折,充滿了時代的期盼與使命,我們一定要在資訊的傳送、處理與儲存上做出貢獻。”
如孟晚舟所說,年輕人的努力要找準方向,順勢而為,才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2、選擇一個成長的平台。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成功、勝利的三要素。趨勢是天時,平台則是地利。一個人要想有好的成長,選擇一個适合自己成長的平台是很關鍵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孟晚舟引用了荀子的一句話,她說:平台是個人價值的放大器,也是個人價值的延長線。
定位決定地位,眼界決定思想。華為公司作為一家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是一個國際化大平台,站在這樣的平台上,對個人來說,無疑會起到很大的加持作用。
事實就是如此,環境對人有強大的影響力,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隻有讓自己處于一種良好的環境生态中,個人才能成長更快,變得更強。
打個比方,一個年輕人畢業後加入了華為這樣的公司,一個年輕人畢業後加入了一個創業公司,三五年後,差距可能會非常大(當然這其中也有機率的問題,而且跟對人又比選對公司重要)。
3、選擇一個聚焦(的)方向。
生命時間有限,如果三心二意,見異思遷,投機主義,那自然難有所成。
一輩子隻幹一件事,孟晚舟指出,把有限的生命聚焦在一個方向上持續投入,才有可能突破。
孟晚舟以極化碼(Polar碼,5G技術标準之一)為例,極化碼的發明者Erdal Arikan教授就研究了26年之久,而華為公司又用了差不多十年時間才完成了從學術研究到産業應用的蛻變。
任正非經常說一句話,闆凳甘坐十年冷,就是強調工作要出類拔萃,就必須耐得住寂寞。做事要有釘子精神,壓強原則。
“如果一艘船不知道駛向哪一個港口,任何方向吹來的風,都不是順風。”孟晚舟用這句話勉勵年輕人要勇于堅持正确的方向。
人生苦短,要想不辜負自己的青春和人生,就一定要做好選擇。
孟晚舟演講的主題是《來日并不方長,選擇決定未來》,她算了一筆賬,“假設一個人可以工作35年,一天工作8小時,一年250個工作日,我們真正用于工作上的時間也隻有7萬小時。”
而且還有個“一萬小時定律”,一個人要想從平凡走向非凡,其必要條件就是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煉。
最怕就是一曝十寒,用功沒有積累,“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隻有精神專一,心系一處,埋頭苦幹,才能一生無愧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