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庭溝通中,讓愛與情感流動起來的方程式

家庭溝通中,讓愛與情感流動起來的方程式

01

在家庭或親密關系中常見家庭發生沖突與積累情緒的一類情景:

一方默默地為家庭或者關系付出或者努力着,希望對方可以不用提醒就可以體察和尊重自己用心與投入;

另一方卻往往因為不知情,并不會去恰當地回應到,甚至會理所當然看待對方所作所為。

在這種情境下兩方都會有委屈。

前者會覺得對方一點都不關注在意自己,付出那麼多卻沒得到對方了解與尊重,反而會被對方無知的言語和行為傷到。

後者則是會覺得我什麼都不知道,當然隻會正常的回應,什麼都沒做錯,卻被指責都不關心不愛,對方簡直就是在耍流氓。

好多時候,要知曉雙方的這些自我的部分貌似都需要争吵沖突才行,在情緒之下表達出來。

這是算比較好的,有些人就不會說出來,憋着情緒,用心中小本本記着,等着找機會找回來,關系變成彼此修羅場。

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日常妻子上了一天班回家做家務做飯。但今天工作量多,蠻累的不是很想做飯,但希望孩子與先生吃的健康,還是決定休息了一會兒做飯。

丈夫回家看到往常這個點飯都做好,今天還沒做好,而且孩子餓了,在那兒吵吵。這時候丈夫可能就會發出【疑問/質問?】:今天怎麼還沒弄好飯啊,你看孩子都餓得不行了。

這時候妻子聽到這樣話會很生氣發火内心感到委屈,丈夫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我不就是說了一個事實麼,這麼大的反應,覺得對方蠻不講理。

兩人因為這件事情吵起來,表達出各自内心的部分。

雖然八爺一直都主張說吵架是交流溝通的一種方式,是很有必要接納和學習的技能.

但吵架方式還是有風險的,最大危險在于雙方情緒上的不可控,極度容易導緻吵着吵着就過界(諷刺、挖苦、鄙視、貶低之類,一旦吵架吵過界了),對人與關系都帶來傷害。

一旦有了傷害,對于改變更不容易發生,結果就是關系變得越來越難。是以如果非必要,不要選擇吵架的方式。

上面提到種種都是正常的,這是人作為個體對外界本能的反應呈現,是以并不需要去指責誰對誰錯。

但是我們的關系僅僅靠本能反應,那是完全不夠,本能反應是以自己為中心,而關系好壞是兩個人的協作的結果。

如果事事以自己為中心,就不可能發展出健康的關系。當然也不是完全忽略自己長久地犧牲的自己,是與本能對抗,那是絕對會敗下來的。

02

是以到底該怎麼辦呢?

有沒有既能不過度違反本能,又能照顧到關系的方式麼?

也不兜彎子了,直接說答案:

在關系互動情境中,外界刺激與反應之間加入關系視角,讓原本隻有【本能反應】唯一選項變為【本能反應+關系反應】兩個選項,去權衡兩者最後做出選擇。

如果對方欺人太甚嚴重傷害到自己,那本能啟動保護自己絕對沒問題。

如果對方有可能誤會或者資訊不充分或者事情本來不那麼重要,那可以先試試關系反應選項。

簡單說關系反應包括換位思考,用善意揣測對方行為意圖,以及我這麼反應對關系是促進還是傷害等等審視下的回應。

用關系反應去回看上面情景(例子),對于雙方來說都是有關系反應選項的。

對于這位妻子,當丈夫“指責”自己的時候,可以本能的反應生氣,但是也可以加入關系視角:就可能就會想到對方可能誤會自己,那麼會在生氣之前,表達自己的情況。

比如說:今天上班事情太多,我很累,回來都不想做飯了。本來想讓你和孩子在外面吃點對付一下,但是想想外面太不衛生了,還是自己做。但是今天确實有點累,先歇息了一會兒才做的,飯點就遲了。

對于丈夫也是一樣,當看到飯點遲了和孩子餓了時候,也可以本能生氣,但是也可以加入關系視角:想想她平時不這樣,今天不一樣是否有啥事情發生,在【指責】之前,可以先确認一下。

比如說:老婆,平時回家你都做好飯菜孩子也乖乖的,今天回來看你還在做飯孩子也在那兒吵,是不是有什麼事情還是你不舒服?(厲害人,是邊說邊就去上前幫忙,言行一緻表達)。

假如兩位當事人是在這件事情上,願意以上述關系視角回應,會不會結果不一樣呢?

寫到這兒,肯定有人說,那情緒起來了,誰會這麼講話。本能反應本來特征就是快速力量大,是以做不到是常态。

可是重要的不是一直做到,而是開始為更好的關系去嘗試和努力,去完善收獲更好的關系。

在我了解愛的哲學觀裡就是如此愛是發乎自然,更是一種主動選擇。

家庭溝通中,讓愛與情感流動起來的方程式

改變心理,改變生活!

八爺

家庭治療師,叙事治療師

擅長領域:親密關系、家庭婚姻、以及親子問題。

我願意與你分享人生故事、生活感悟和咨詢經驗,

也願意傾聽你的故事,探讨你的人生困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