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均一周搬一次家的孤寡老太太,我能體會張愛玲的痛苦與無助

張愛玲的晚年,特别是生命最後的十年,是無比孤獨、痛苦、無助的歲月,最讓她焦頭爛額的事情,不是寫作事業和生存法則,而是搬家,不停地搬家,跟上了瘾一樣。

别人搬家是為了實作更好的居住環境,她搬家是為了逃避現實,晚年時明确了逃避的東西是讓她發癢的虱子和跳蚤。普通人搬家一生也不會超過十次,而她在最嚴重時三年竟然搬了180次,平均一周就要搬家一次。

再有虱子,再有跳蚤,也不至于搬了100多次還有吧?是以後來很多人分析她得了什麼病,比如潔癖,比如皮膚病,甚至有很多研究者更是揣測,她是否患了精神病。

平均一周搬一次家的孤寡老太太,我能體會張愛玲的痛苦與無助

年輕時的張愛玲是人們紅顔知己的标準

學過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應該能夠了解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我們從張愛玲一生的遭遇也能夠了解,她為什麼晚年搬家會特别明顯,她一生都在不停的逃離,隻是往年更嚴重罷了。

我們看她的一生,雖然作品無數,雖然粉絲無數,即使死後幾十年她的作品仍然讓人追崇和迷戀,但她内心是無比悲苦的,她内心比誰都清楚。

首先是童年的不幸,讓她不僅絲毫沒有體會到普通人本應感受的母愛和家庭的幸福,反而童年的不幸在她心裡留下深深的傷害和心理陰影。

其次,成長路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沒有對生活教育的補充,讓她心理世界是病态的,這也就能了解為什麼她根本不會人間煙火,她晚年的居家生活根本不開火不做飯,後來連米飯吃了都會不停嘔吐。

再次,愛情路上被真愛胡蘭成傷害,讓她後來的感情人生無限悲苦。我們無法想象,一個在文學作品中對追求完美愛情的理想主義者,在現實裡卻被真愛所欺騙和抛棄,按照常理,她沒選擇自殺就已經無比堅強和勇敢了。

平均一周搬一次家的孤寡老太太,我能體會張愛玲的痛苦與無助

遇到真愛胡蘭成,讓她義無反顧

最後,中年再婚讓她徹底陷入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無比艱苦,讓她怎麼能想得通命運為何如此殘忍地折磨她,到底什麼時候是個頭?現在看來,終點當然就是她人生最後的所有依戀之人——賴雅在1967年的病逝。這是對晚年張愛玲在感情上最沉痛最徹底的打擊。當賴雅這位她餘生中最後也是唯一的依戀終于解脫而去,她徹底成為這個世界上最悲苦和孤獨的老太太了。

平均一周搬一次家的孤寡老太太,我能體會張愛玲的痛苦與無助

生活最後的依靠賴雅

年輕時她逃避苦難的方法就是搬家,一有傷害就逃離,深谙“惹不起還躲不起?”的道理,是以就有了第一次從家暴中逃離魔窟,有了即使上海解放後還要去香港上學,有了即使在香港上學了還逃離去日本呆了三個月,有了後來去陌生和艱苦的美國直至生命老矣。

搬家成了她逃離和改變現狀的唯一途徑,就像一些人遇到了挫折,呆在逆境中,原有的環境讓他“夠夠的”,立刻就想換一個新的環境,想新的開始一樣。而晚年的張愛玲這種情形越發的嚴重,讓她的“病”暴露得無比嚴重。

此時的我能體會到她的痛苦與無助,因為我曾一度想逃離,也争取着搬家。一段時間的折騰後,讓我明白,搬家隻是改變客觀的現實世界,而最終需要改變的,應該是自己的内心,是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同,越是挫折和逆境,越需要敞開心扉找高人和貴人指點迷津,相反,此時的封閉隻會讓自己的“病”雪上加霜,就成了張愛玲晚年那樣愈發的嚴重。

平均一周搬一次家的孤寡老太太,我能體會張愛玲的痛苦與無助

誰不想天天開心和快樂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