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随着《山河明月》的熱播,讨論朱元璋該不該殺功臣的讨論也越來越多。無論是電視劇還是真實曆史,都繞不開一個關鍵詞“功臣鐵券”。其實,關于鐵券的用法,朱元璋還專門頒布過使用說明書《鐵榜文》。功臣集團就是沒有看過使用說明書,把免死金牌變成了奪命索。究竟怎麼回事,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鐵券的作用
鐵券這個東西,最早是劉邦發明的。但是,漢朝之後對于功臣頒布的鐵券少之又少,對于封建王朝的統治來說并不是“剛需”。
然而,欲望催生需求,需求催生出新産品。
明朝初建,國家急需人才,為了籠絡功臣集團,鞏固皇權。朱元璋特意從吳越王錢镠家中找翻出一件唐朝的古董“鐵券”,特意仿制了一批頒給諸功臣。
《明通鑒》記載“洪武三年,大告武成,論功行賞,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鐵券丹書,誓諸白水,河帶山砺。
朱元璋頒布給功臣的鐵券,形狀像瓦片,正面刻着老朱親筆的“制詞”,背面刻着免死次數。唐代的功臣免死一般都在8-10次,子孫可以免死1-3次。
一向摳門的老朱怎麼可能給你這麼多機會?勞苦功高,忠厚老實的徐達也才三次而已。
如果自己用不完,還可以傳給子孫,是以又被稱之為“世券”。在當時的普遍認知中,一旦獲得這道護身符,即可“法不臨頭,吏不進門,享有生者号而殁襲封”。
持有鐵券的公侯世家還同時享有各種特權,經濟上食祿千石至五千石不等。
皇帝也是希望通過頒賜鐵券,封官賞爵,傳祚無窮,用以換取公侯之家對于皇室的忠心,奉公守法,達到“家天下”的目的。事實證明,除了錢家“正版鐵券”起到過一次救命作用,其他的仿制版都沒有發揮作用。
保護正版一小步,文明誠信一大步。
二、鐵榜文的頒布
事實證明,鐵券的需求是動态的,欲望是随時變化的。
在理想狀态下,你是皇帝,我是功臣。皇帝不要坑功臣,功臣不要坑皇帝,大家一起開開心心地把這個王朝建設好,勤勤懇懇地為人民服務,這應該是最好的模式。
但是,當年為什麼一幫窮哥們要揭竿而起,還不是因為被壓迫得太久了。如果當了官,發了财,不回到老家炫耀一番,豈不如“錦衣夜行”般憋屈?
事實證明,當年那幫窮哥們,一旦享受到權利的滋味之後,比之前欺壓自己的地主老财更狠。
尤其是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因為體量過大,往往一個公爵背後就站着一個利益集團。
每個集團的想法,都不一樣。有的功臣則“私役官軍”,有的功臣“影敞差謠”“伐木修建城樓,私營房間”。
穎國公傅友德家有良田數千頃,仍不滿足,猶“請懷遠田千畝,帝不說曰,祿賜不薄矣,複侵民利何居。”
元勳宿将一旦掌權,成為新朝顯貴之後,便依仗其政治權勢,運用各種非法手段,以擴大自己的既得利益。
鐵券這東西,就算老朱事先用尿滋過,用醋泡過,用堿洗過(質如綠玉,不類凡鐵)生鏽了也還具有強悍的法律效力和時效性。
鐵券具有“法不臨頭,吏不進門”的特殊權利,即使知道了也拿他們沒轍。于是,功臣們下面的家人們便放肆作惡,他們欺淩平民,武斷鄉曲,殺戳無辜。
任何一個既得利益者,都在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王朝的利益。
任何一個人的決策,也一定是優先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整個國家的利益。
至于坑了明朝,那又如何?
又不是我的王朝,你問朱老闆去。
既然,挖牆角的人多了,鏟子也變多了。
是以,朱元璋為了防範功臣侍勢害民,又制定了特殊的法律——鐵榜。
頒發鐵券的目的,繼續發光發熱百年長青,現在頒發《鐵榜》,就是讓這幫功臣們還要替自己管理好下屬。
《鐵榜》一共九條,大部分内容都直指公侯的家人以及仆人。充分證明了那句話的準确性,買的沒有賣的精。
三、鐵榜的作用
既然鐵券可以賜你很多條命,你可以讓手下無數小弟去橫行不法。
那麼反過來,讓你的小弟幫你消耗一下鐵券上的“生命值”,好像也說得通。
《鐵榜文》一經公布,保命符立馬變成索命簿。公侯家養着幾百号家人,每一個家人犯法都要減免鐵券上的次數。
當初你拿我的鐵券當羊毛黨,現在我成了白嫖黨,白嫖你侵吞的國有資産,還讓你免費限制那些官府都頭疼的地痞流氓,看誰嫖的過誰。
在這場治理與智力的對抗中,功勞越大功勳越高越是吃虧。
鐵榜九條,一條比一條騷。
往深了說:新貴族依靠政治經濟力量,采用非法侵占土地,蔭庇戶口等手段直接影響封建政權财政收入,其實已經在動搖和侵蝕統治根基。
既然老朱玩橫的,總有不要命的。淮右集團的大佬們,其實也是這麼想的。大将軍藍玉得到鐵券之後,“專恣橫暴,有恃無恐”,就連馬廄都用到“九五之數”。
郭英“擅殺男女五人”,周德興違規營造宅邸,胡惟庸“專恣不法”,毒殺劉基。
其他的淮右功臣們,也是摩拳擦掌,在政治上、軍事上的勢力迅速膨脹,跟皇權發生了根本性沖突。
鐵券在朱元璋心裡的熱度還能維持多久,完全取決于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程度。明初國家缺乏人才的時代早已過去,科舉制度已經選拔出新的人才梯隊。
既然《鐵榜文》的限制力沒有起到任何效果,那就得動真格的。
水火不能相容,冰炭不能同器,史上著名的“胡藍之獄”正式拉開大幕。
在經過一番大清洗之後,朱元璋又頒布了《稽古定制》。這一次相比《鐵榜文》,對于功臣的“禁例”又作出了進一步規定。
至此,劫後餘生的功臣們已經成了驚弓之鳥,紛紛退出多占的土地和人戶。崇山候李新第一個表态發言,交還儀和從戶,朱元璋立馬欽準其奏。
其他勳貴趕緊有樣學樣,武英候郭英交還佃戶;
曹國公李景隆交還田莊六所,田地二百餘頃;
信國公湯和交還儀和從戶,滕妾百人遣散,最重要的是交出了兵權,“願得歸故鄉,以待骸骨”。帝大悅,立賜鈔治第中都。
白羽點評:賜鐵券,其實是對“貴族政治”的複原,其主要特點就是依靠特權和世官世祿來維持。明初勳貴們的諸多不法行為,其本質就是謀取特權。這一行為必将最終破壞已經形成的君主專制的官僚政治形态。《鐵榜》其實就是對貴族們的一輪官方警告,既然貴族的特權政治和皇權之間的沖突就不可避免,這就成了明太祖最後采取酷政清洗勳貴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