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澄海隆都這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僑宅,主人曾冒着生命危險開通僑眷“生命線”

澄海隆都鎮仙地頭村東南角處有一座大僑宅,名叫“明德家塾”,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許福成批局,文史研究認定是目前澄海儲存最為完整、建築規模最大、建築藝術最為精美的僑批局。近段時間,為了寫好《潮汕僑宅》專版,筆者不厭其煩數次走進仙地頭村,走近明德家塾業主,走訪當地的知情人,挖掘出明德家塾建設背後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再次感受了潮汕華僑在風雲變幻、時局更疊之下敢為人先、開拓進取、不忘根本的家國情懷。

僑宅探尋

中西結合大宅出自隆都兩幫灰工

明德家塾,是華僑許若明和許若德兄弟于上世紀30年代謀劃建設的。這座宅第占地6畝,建築面積2900多平方米,内外上下總共128間廳房。

從門樓門匾背後石刻碑記得知,當年許家兄弟是在泰國精心規劃、設計好圖紙後,由許若德回鄉監理築建的。工程由隆都高厝宅和鄧厝鄧大兩幫灰工承建的,鄧大也是當年承建陳慈黉故居之善房間的灰工頭。承建明德家塾期間,鄧大除了帶有本土的勞工外,還從澄海、潮陽請來了一大幫能工巧匠,為家塾制作楹梁枓栱、雕花刻鳥、丹垩彩繪。

澄海隆都這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僑宅,主人曾冒着生命危險開通僑眷“生命線”

▲屋頂的裝飾可見精工用心

如今從空中鳥瞰,大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四點金雙背劍帶後包大規模建築。大宅四個角落外面又建了4座小建築,分别是:東角四屐三間式的如意門,南角單間式庫房,西角砻碓間,北角竈房。宅主人運用五行相生相濟的思想,先賦予4座小房屋不同功能,再補濟主座方位,使大宅内外陰陽配合四平八穩。這是潮人建房置業十分講究的環節,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

澄海隆都這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僑宅,主人曾冒着生命危險開通僑眷“生命線”

▲俯瞰明德家塾

大宅主座是六屐五間式四點金四方洋樓結構,加八屐七間式雙背劍洋樓,後包是十二屐十一間式下山虎後包洋樓。這種“四點金”四方洋樓在民國時期的隆都還有好幾座,如宅頭村勵青家塾、龍美村四方樓、後溪村廣順内、後埔村“香港仔”等。四方洋樓中西合璧的建築格局較早出現在馬來西亞的華僑宅第,槟城藍屋主人張弼士可謂是首創者,他于1897年建的榮祿第即是代表作。四方洋樓以客家四方圍樓和潮派四點金合成主體結構,再加以西方羅馬柱各式風格糅合而成。此後,這種格局傳播到東南亞唐人街,再傳入潮汕華僑宅第,形成風行一時的建築風格。

澄海隆都這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僑宅,主人曾冒着生命危險開通僑眷“生命線”

▲内部結構顯得十分緊湊

家塾正面樓牆運用巴洛克拱門和愛奧尼克式羅馬柱為主題裝飾,顯示出高樓拱門的雄偉,又飽含愛奧尼克的柔美,繁複而不失精緻,非常引人入勝。大門樓石門匾榜書“明德家塾”四個大字,出自末代榜眼朱汝珍之手,落款是辛未年(1931)。兩翼子孫門原來各有榜書後來剝落模糊,東邊門榜寫的是“明道”,西面寫着“德門”。大小門樓的榜書都語含雙關,既蘊藏許家昆仲名号于其中,又訓示子孫要明白道理,恪守道德,走正道,立萬揚名。

澄海隆都這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僑宅,主人曾冒着生命危險開通僑眷“生命線”

▲末代榜眼朱汝珍遺墨“明德家塾”

從子孫門再回到大埕的中軸線上,往上望去,門樓的馬面牆和正面牆壁有多幅嵌瓷。東邊的鳳凰牡丹圖上面還鑲有紅梅報春、鵲報平安,這幅圖用鳳凰和牡丹象征萬物繁榮、夫妻和睦、美好未來、花開富貴;西邊的孔雀圖,以孔雀象征着吉祥如意,前程似錦,白頭偕老。由此足見許家兄弟營建大宅的初衷和對兒孫的寄望。

澄海隆都這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僑宅,主人曾冒着生命危險開通僑眷“生命線”

▲門樓馬面牆嵌瓷《孔雀圖》

灰泥“塑說”潮人獨特文化情懷

踏進大宅,你會看到所有門窗上都雕塑着不同款的燈櫥和門楣、窗楣。在二樓兩間抱廳房的門楣上,可見兩幅更有趣的“錦灰堆”:東邊門楣塑的是書卷,上面夾着一塊插立着的玉子岡牌,又有兩隻蝙蝠飛來朝向一枝怒開的牡丹花,牡丹象征着榮華,蝙蝠代表着福貴,從這幅畫上看,其寓意為榮華富貴,亭亭玉立;西邊門上塑的是一幅書卷上面插着一對紅燭、一枝紅花和一隻小白鼠,下面還有一些葡萄,紅花代表着紅火,鼠在生肖中就是子,葡萄為酸,諧音孫,蠟燭為火能旺,是以該幅畫寓意為子孫興旺,紅紅火火。

大天井飛檐的四個漏水口處(俗稱漏母),塑造有兩隻大石榴、一個大佛手瓜和一朵牡丹花。這些又有什麼寓意呢?原來,石榴有着很多的籽,象征着子孫多多,兩個石榴相朝着同時也寓意着雙世流(榴)芳,牡丹象征着榮華富貴,佛手代表着福壽延綿。這些灰塑,每一幅都是故事,意韻悠久,讓人流連忘返。從署名可知,這些灰塑都是當時澄海的壁畫大師王韫泉和朱雲臣的傑作。

細細數來,全宅共有140幅灰塑,每幅内容各不相同,有中式的“戲出”燈櫥,有西洋的動物寫生,也有書卷風景。盡管不少灰塑、彩繪在曆史的風沙淘洗之中,失了顔色黯了風光,但仍然彰顯着主人不拘于中國古代建築的形制、大膽融入了西方文化元素的胸襟。值得一提的是,在後包一樓的灰塑中,還有兩幅正對着兩條子孫巷門,分别塑造孫中山和蔣介石的肖像,暗含入門思敬之意。整座大宅的壁畫,就像一座世界文化的大觀園,它用灰泥“塑說”着潮人海納百川又堅守自我的文化情懷。

澄海隆都這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僑宅,主人曾冒着生命危險開通僑眷“生命線”

▲窗楣“戲出”燈櫥

“大厝亘書齋”的建築典例

“起大厝,亘書齋”,這是流傳廣泛的潮汕俗話。這裡的“亘”有連接配接的義項,更有通往之意。舊時代有錢的大戶人家,祖上或子孫未有功名,就沒有名份可以“起厝頭疊門樓”。是以建造大宅第時,必須圍上外牆,然後再建一個帶花園的書齋,由書齋門出入。這樣才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又襯托出庭院高深,華麗而不失悠雅,當然也有防盜防汛的實用功能。明德家塾就是“大厝亘書齋”的建築典例,也是筆者多年走訪老宅第首次看到的“完整版本”。

據介紹,以前明德家塾門前的圍牆沒有開大門,隻留一個小門給閑雜人員出入,大人物來往、婚喪喜慶路線,都走前埕如意門,經過書齋花園通往外界。

明德家塾的書齋叫“亮廬”,以許若明的大名“福亮”命名的,供許家子孫讀書,許福成批局員工子弟也可以在此讀書。舊時,書齋前面的花園種植着各種花草樹木,書齋與花園互相點綴,确有一派書香人家的氣象。其中有兩株蓮霧和“紅毛梨”,大家稱為“番仔樹”,都是當年老家主從泰國帶來的果樹,用意是讓子孫後代吃上甜美的水果,不忘遠在番畔艱苦創業的親人。果樹種下後,泰國的華僑每次回家,都會帶來彩色的綢帶,虔誠地圍在蓮霧樹幹上,稱作“加冠”。時至今日,蓮霧樹仍然枝葉茂盛密集,第三四代宅主人每年清明都會按泰國禮俗,給果樹圍上彩綢,緬懷“筚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先僑。

澄海隆都這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僑宅,主人曾冒着生命危險開通僑眷“生命線”

▲許若德孫媳婦講述“番仔樹”加冠的故事

華僑故事

大宅坐西北朝東南事出有因

在明德家塾走訪,遇見宅主許旭玲和許皓嬸侄。許旭玲是萬興昌批局許理有的孫女,是許若德的孫媳婦,許皓是許若德的曾孫。他們是第三四代宅主,對家族史知道不少,陪同采訪時也聊起一些老家主的故事。

老家主許若明(又名福亮)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自幼家貧。光緒九年(1883),隆都石佛堤崩決,水高勢猛,隆都東南片衆多房屋因坐東北朝西南,大水先沖破大門後再沖倒房屋後牆,結果是人畜傷亡、家私沖走。若明之父許興晚就在這場水災中遇難,遺下妻子和若明兄弟姐妹,留下80大洋的生債。“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8歲的許若明被迫隻身下南洋謀生,從酒樓廚房小工做起,每月都把工資悉數寄給母親養家。稍微穩定後便把弟弟許若德(又名福盛)帶到泰國一起創業,先在三聘街經營許明盛紗布行,之後又創辦許明發銀信局、明裕興火砻、汕頭福成莊等商号。汕頭福成莊在明德家塾設立僑批投遞站,并與汕頭協成興、鐘榮順、義發、萬豐發批局聯号,投遞本号及聯号的批信。明德家塾也是以被叫做福成。

發迹後的許氏兄弟不忘回籍建宅,以養家人。他們兄弟更不忘石佛崩堤給家庭帶來的悲痛,于是把新樓房朝向設計成坐西北朝東南的格局,若遇崩堤水淹,堅固高大的後圍牆就可以“堵水”了。

大宅第避開水災時的正面沖擊,但大門卻正對潭墘村至王厝圍的兩片荒塚,從二樓視窗望去都是荒埔亂墳,不大雅觀。故此建設者用玻璃八卦鏡遮擋這一方向的視線,使門樓頂廳閑坐喝茶之人不失雅興。

許若明家族多方開辟僑眷“生命線”

據2013年出版的《隆都華僑志》記載,自1906年至1956年,隆都鎮先後擁有11家批館,均為投遞局,投遞範圍澄海、饒平、潮安。許若明開辦的許福成批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家。

許若明、許若德兄弟勇于開拓,誠信立足,創新緻遠,受到各界華人僑胞的信任和嘉贊。

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海上彙路中斷,曼谷、汕頭兩地銀信批局也相繼停業。國内長年靠着批銀維持生計的廣大僑眷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為此,曼谷的愛國僑胞紛紛尋找轉送僑批的道路,救百萬僑眷于水火。

據隆都籍泰國華僑許茂春編著的《東南亞華人與僑批》一書記載,許若明家族就在這特定的情況下開辟了一條秘密通道,從曼谷陸路将僑批帶回潮汕。書中這樣寫着:當年戰争爆發後,銀信不能正常彙寄,泰國許明發銀信局繼續收攬僑批,将批銀換成金條。若明之子許玉聲雇用得力助手和保镖隊伍,親自押着金條,從曼谷出發,渡過湄公河,翻越寮國山脈到達越南河内,将黃金兌換為國币。再乘車至海防,轉船芒街,進入中國廣西東興鎮,将批銀交給國内聯号,許玉聲原路折回曼谷。随後僑批再從東興經韶關—興甯—揭陽—汕頭,轉至隆都許福成批局投遞。這是許明發銀信局冒着生命危險開通的一條僑眷“生命線”!

澄海隆都這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僑宅,主人曾冒着生命危險開通僑眷“生命線”

▲抗戰時期僑批總包實物殘品

采訪當天,許皓從家裡翻出抗戰時期僑批總包實物殘品,同行的“僑批王”鄒金盛哲嗣、澄海區政協特約文史研究員鄒曉東如獲至寶,他告訴筆者,這是抗戰期間廣東郵區跟香港的國際秘密郵路之一“沙魚湧郵路”的實物佐證,甚為珍貴。從實物可以看出,許若明家族把代理的泰國暹京泰興裕信局僑批,從泰京把僑批總包經香港中轉沙魚湧,再由興甯運至汕頭投遞。這是一條比較特殊但又正兒八經的路線,這件實物是研究沙魚湧郵史的絕佳原始資料。可以看到,其時東南亞各國的僑批局,為了沖破日寇的封鎖,不單走東興郵路,也走沙魚湧郵路,曆盡艱辛打通僑彙之路,保障僑批業務,以實際行動支援祖國的抗日救亡運動。

另據泰國九旬僑胞吳仁平和泰國饒平同鄉會常務理事張漢池曾經口述,1942年至1943年,當海上運輸線中斷,潮汕又遇上大饑荒,很多年輕人都想下南洋求生,卻無法前往。當時許福成批局根據僑批路線和站點,組織批腳帶路,把隆都及其周邊一批青年送達泰國。前溝吳敬義、敬留兄弟當年就在許福成批局的幫助下,從隆都經潮安走揭陽上客區,轉韶關再下廣西,在東興集結,之後由聯号批腳或土著帶入越南,經過寮國從泰國東北入境,輾轉到曼谷。迢迢數千公裡路途,他們走了8個多月,曆盡艱辛到達目的地,開啟人生新的征程。

來源:汕頭日報

【編者聲明】

本公衆号部分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編者收集整理,旨在與大家分享學習。如您認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核實後将采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