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身體2個“祛濕口”,一個化濕、一個排濕!沒事多按按,濕氣嘩嘩排出

作者:星星飛翔

每逢春夏之際,各種祛濕産品的廣告鋪天蓋地,仿佛在告訴大家:濕氣即将來臨,大家各就位,祛濕大戰即将開始!俗話說,十人九濕。面對濕氣,許多人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但苦惱的是,這濕氣究是個什麼東西,怎麼老除不掉?黏糊糊的濕,為何纏綿不去?

《黃帝内經》曰:“燥以幹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

作為六氣之一,“濕”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潤養人體,一旦缺失,人就會變得幹巴巴。

身體2個“祛濕口”,一個化濕、一個排濕!沒事多按按,濕氣嘩嘩排出

圖源:壹圖網

可如果濕氣過重,則會成為緻病因素,表現在機體,則會遏制氣機,氣機上通下達不暢,使人渾身不對勁。

那濕氣究竟打哪來?為何總是纏綿不去?

其實,濕氣分2種——

1.外濕,即環境中的濕。如南方地區普遍全年潮濕,回南天、梅雨天時,更是濕上加濕,此時,濕邪易從外侵襲人體,稱之為外感濕邪。外濕難擋,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潮濕天,關好門窗,避免濕氣入室;衣服沒曬幹,切勿往身上套,以免濕邪侵身。

2.内濕,即人體自産的濕。當體内水液運化障礙時,會使得濕邪内生。這主要與脾胃功能有關。脾主運化,脾氣強時,水液就能正常運化轉輸;如果脾氣虛弱,則運化水液的“功力”大不如前,水就會在體内停滞、堆積,進而導緻水濕内停,濕邪内生。濕不濕,看舌頭

常說濕氣,那我怎麼知道體内有沒濕氣呢?

推薦大家一招:看舌頭。中醫認為,正常人的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即舌體靈活柔軟,顔色淡紅,大小适中;舌苔色白,薄薄一層,幹濕适中。

身體2個“祛濕口”,一個化濕、一個排濕!沒事多按按,濕氣嘩嘩排出

圖源:壹圖網

但如果體内有濕,就會出現2個特征:胖和膩。胖:舌體胖,兩側邊緣可見齒痕。這主要是脾虛,水濕得不到運化,導緻舌體龐大,邊緣受牙齒壓迫。主脾虛和濕盛。膩:舌苔顆粒細膩緻密,刮或揩都難以除去,而且舌苔表面有一層油膩狀的黏液,或感覺舌面濕漉漉、滑溜溜,口中有發甜的感覺。主濕濁内蘊。若有以上特征者,該好好祛濕了。

祛濕有什麼好法子?

推薦大家“2個穴位”和“1味藥”。

身體有2個“祛濕口”,

一個化濕,一個排濕

身體2個“祛濕口”,一個化濕、一個排濕!沒事多按按,濕氣嘩嘩排出

陰陵泉穴:健脾化濕取穴:在膝蓋下方,沿着小腿内側骨往上捋,向内轉彎時的凹陷處。

身體2個“祛濕口”,一個化濕、一個排濕!沒事多按按,濕氣嘩嘩排出

圖源:家庭醫生自制

陰,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陰陵泉為脾經之合穴,而脾有運化水濕之功,在臨床上,陰陵泉有“健脾利濕第一穴”之稱,可用于各種水腫、黃疸、心胸痞滿、小便不利之症。

日常可通過按揉、刮痧等操作,刺激陰陵泉穴,進而達到健脾祛濕的效果。

①按揉每天堅持按揉10分鐘左右。同時,可配伍按揉足三裡、承山、豐隆3穴。Tips:按揉以上穴位時,會有明顯的酸脹感,堅持按揉一段時間後酸脹感減輕,這是濕邪漸散的征兆。

②刮痧取刮痧闆(或光滑、鈍圓的物件如湯勺、牛角梳炳等),在陰陵泉穴上塗上刮痧油(甘油、潤膚油等黏稠潤滑的液體即可)。然後,使刮痧闆與皮膚成45度夾角,施行刮痧。注意,力度由輕到重,以耐受為宜,刮至皮膚發熱、發紅即可,建議隔天進行一次,刮2至3分鐘為宜。可配伍刮血海、豐隆、承山3個穴位。

身體2個“祛濕口”,一個化濕、一個排濕!沒事多按按,濕氣嘩嘩排出

委中穴:暢通水道取穴:膝後區,腘橫紋中點。

身體2個“祛濕口”,一個化濕、一個排濕!沒事多按按,濕氣嘩嘩排出

圖源:家庭醫生自制

委,堆積也。中,指穴内氣血所在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濕熱水汽在此聚集。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而膀胱經作為人體最大的祛濕排污通道,委中穴是這個通道的排污口,如果此處不通暢,濕氣便排不出去,就會導緻關節炎、腰痛等疾病的發生。

具體操作:每周或隔周腘窩處連續拍打5~10分鐘,會出現青、紅、紫、黑等類似刮痧時候的出痧反應。同時拍打腋窩的極泉穴和肘窩的曲池穴,能增強祛濕效果。“祛濕藥”很多,醫生偏愛這1種除了穴位祛濕,食療祛濕為很多人喜歡。談論起祛濕食材,一說一大堆:薏米、白扁豆、赤小豆……誠然,它們都有祛濕的功效,但有一種食材,卻為很多中醫所偏愛,那就是“茯苓”了。有句話說“十藥九茯苓”,意思是中醫開的藥方裡,十有八九會有茯苓。

身體2個“祛濕口”,一個化濕、一個排濕!沒事多按按,濕氣嘩嘩排出

圖源:壹圖網

茯苓藥性平和,既可驅邪,又可扶正。這就意味着,它利水而不會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難能寶貴的是,不論是寒、熱、虛、實諸證,茯苓配合其他中藥服用,均可發揮其獨特功效。藥食兩用的經典名方——四神湯,其中便有茯苓。四神湯由茯苓、蓮子、山藥、芡實組成,能健脾益胃。而脾能運化水濕,脾好了,運化水濕的能力自然也就強了。煲湯時,每樣10克左右,可單獨煮湯,也可以煲骨頭、豬肚湯時加入“四神”,按正常煲湯操作即可。需注意,虛寒精滑者忌服。

(養生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