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作者:紅史

1956年,章士钊帶着毛主席親筆寫的信來到香港,拜托老友許孝炎将信件轉交蔣介石。

許孝炎不敢耽擱,立刻面見蔣介石,将毛主席的親筆信交到蔣介石的手上,拿着這位多年未見的“老朋友”的信,蔣介石訝異,好奇,激動。

信中,毛主席誠摯邀請他“回家鄉看看”,蔣介石隻是目不轉睛地盯着信上的内容,逐字逐句連續看了好幾遍,一言不發,沒有回應。

想來,他告别家鄉已經有七年之久了......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毛主席與蔣介石

蔣介石與故鄉的最後一面

1949年4月20日24點鐘聲敲過,《國内和平協定》簽字期限終結,南京國民政府最終拒絕在協定上簽字,毛主席、朱德總司令即刻向中國人民解放軍釋出進軍的指令。

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将鮮豔的五星紅旗插上“總統府”,宣告南京解放。

戰敗的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傳到蔣介石的耳中,他的眉頭越來越緊鎖,郁郁寡歡,時常一個人靜靜地坐着,仿佛在思索着什麼,隻是彼時他的腰闆已經沒有以前挺得那樣筆直了。

前段時間,蔣介石還在家鄉奉化溪口,邀請親朋好友為兒子蔣經國慶祝四十歲的生日,或許他已經感覺到自己的“敗局”,便想在故鄉最後歡聚一次。

當日,蔣介石大擺宴席,許多老朋友、老同學給他面子,專程從滬杭各地趕到溪口慶賀,對蔣介石來說,這也算是一個可以籠絡部屬的機會。

宴席之上,美酒佳肴,觥籌交錯,許多人乘興而歸,當車輛陸陸續續離開溪口,這日的狂歡與熱鬧也宣告結束,獨留冷清。

似乎,也預示着蔣介石最後曲終人散的結局。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蔣介石

一個陰雨蒙蒙的日子裡,蔣介石拄着拐杖,站在窗前,靜靜凝望着窗外的細雨,滿面惆怅,兒子蔣經國進來叫了他好幾聲,他這才回過神來。

蔣介石充滿倦容的臉上勉強擠出一絲微笑:“經兒,你來啦,坐吧,今天的雨下得可真大。”

蔣經國接着父親的話回道:“是啊,溪水都漲了不少了,快到梅雨季節了,不過,江南的雨可真是引發了不少人的詩興呢。”

他極力想和父親聊點别的,不讓他去想那接連不斷的壞消息。

蔣介石叮囑蔣經國,要兒子準備一下,他打算出門,蔣經國原本還想阻攔:“父親,天還在下雨呢,外面風冷潮濕,就留在家中吧。”

但他拗不過父親,蔣介石說:“不,你快叫人去準備,陪我到葛竹去。”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蔣介石與蔣經國

溪口,是蔣介石出生、成長的地方,不僅是蔣介石的住處,也是蔣家幾代人生活的地方。

溪口鎮葛竹村,是蔣介石的外婆家。自幼時起,蔣介石時常跟随母親去葛竹訪親,外婆待蔣介石極其寵愛,總是給他教導。

蔣介石每次回鄉,都要去葛竹看看,也看看葛竹的其他親屬們。

這一次,蔣介石帶着蔣經國不僅去了葛竹,還去了奉化縣城的錦屏山、中塔嶽林寺,以及奉化各地的蔣氏宗祠。

他去蔣氏祠堂時,完全不懂蔣介石目前形勢的族長還叮囑他,希望能幫忙整修一下祠堂,蔣介石還應聲承諾:“一定修,這是蔣家子孫應該做的,過幾天我就叫人來辦理,所有的費用都由我來支付。”

事實上,“過幾天”便是“遙遙無期”。

人民解放軍英勇向前,蔣介石已然沒有立足之地,他已經無法再在溪口待下去了,隻能多看幾眼故鄉的山山水水,恨自己不能将這風景帶走。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溪口風光

4月24日中午,蔣介石把蔣經國叫到身邊,告訴他:“經兒,把船隻準備好,明天我們要走了。”

“是,我馬上就去準備,父親,這一次去的地方是哪兒?”蔣經國迷茫地問道。

蔣介石并未直接回答他,隻是叮囑他盡快安排好離開溪口的相關事務。蔣經國聽命後,下令準備好一艘軍艦,随時聽候指令。

等蔣經國回去,告知妻兒即将離開,兩個孩子少不更事,還好奇地問父親:“爸爸,爸爸,我們要去哪兒呀?那兒會有這兒好玩嗎?爺爺也和我們一起去嗎?”

蔣經國也不知該如何回答孩子們的童心發問,隻是摸摸他們的小腦袋,強笑着說道:“你們乖乖聽話,跟媽媽走,那個地方很好玩的。”接着,就再也說不下去。

蔣經國先将妻兒送上汽車,他自己則留下來陪在蔣介石身邊。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蔣氏宗祠

4月25日,是蔣介石一行人離開溪口的日子。清早蔣介石來到母親的墳墓前,蔣介石咚的一聲跪下,三跪九叩,口中喃喃自語着:“母親,孩兒不孝。”

說着說着,蔣介石老淚縱橫,或許在母親面前,他才難得收起架子,流露出如今的倉皇與無助。

蔣經國含淚攙起父親,輕聲安慰他,父子倆踏着沉重的步伐往回走。原本蔣介石還想回祖屋再看看,但怕情緒控制不住,再加上時間緊迫,他便沒有再回去。

綿綿細雨,蔣介石望着祖屋,腦海裡想着:“何時才能再重返家園,殊難預料,這一離開,将會是永别嗎?”

他的手緊緊攥住手杖,沉默良久。蔣經國走到身邊說:“父親,時候不早了,走吧。”

蔣介石這才悲傷地開口:“是啊,是該走了,走吧。”說完,便向前走去,一下也沒有再回頭。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蔣介石與蔣經國

他迅速坐上車,閉上雙眼,隻說了兩個字:“開車”。随即,車輛發動,從此離開家鄉。

想以前,蔣介石每次離開家鄉溪口,總是前呼後擁,萬衆相送。但這次,他不得不封鎖消息,孤寂而凄涼地離開家鄉。

這是他數次返鄉中最為凄涼的一次離開家鄉,事實上,也是他最後一次離開家鄉。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蔣介石

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故鄉

1949年10月1日,人民領袖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從此,在共産黨的上司下,百姓們終于不用再受戰亂之苦,過上和平安甯的日子。

而蔣介石則被迫遠走,企圖繼續維持他的權勢。與此同時,還有很多的愛國人士極力為祖國統一大業貢獻力量,章士钊便是其中之一。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開國大典

1951年,章士钊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章士钊與毛主席是老鄉,平時與毛主席關系交好,對于很多問題,章士钊都不遺餘力地向毛主席提出見解。

諸如,1952年,章士钊上書毛主席,呼籲保護民族英雄袁崇煥的遺墓,最終使得袁崇煥遺墓古迹得以儲存下來。

可見章士钊之言,毛主席之情,二人的真摯情誼可見一斑。

時間很快來到1955年,周恩來總理參加萬隆會議,他在會議上的講話被刊登于人民日報上:

“中國政府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

章士钊看到後,深受鼓舞。作為一個愛國人士,他定然要竭盡全力為祖國的解放事業貢獻力量。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毛主席與章士钊

他主動向毛主席、周恩來總理建議,自己願意前往香港,面見一些國民黨方面的舊識,希望能說服他們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出力。

毛主席、周總理同意了章士钊的請求,并安排好他前往香港的相關事宜。而在章士钊出發前,毛主席還提筆給蔣介石寫了這封信,信中之言,是促成他們合作之事。

自從重慶談判之後,毛主席已經許久不見這位曾經的“老朋友”了,更難得親自給他寫信,希望蔣介石看到信後能體會到誠意。

1956年,章士钊帶着毛主席的親筆信,抵達香港,見到負責國民黨宣傳工作的許孝炎。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章士钊

抗戰時期,許孝炎與章士钊同為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在重慶時常有往來,而且,兩人還是老鄉。

如今多年後重逢,許孝炎與章士钊都倍感親切,十分激動。隻是,二人身份已經有所不同,彼時章士钊是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也是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委。

許孝炎表明上是在香港主持《香港時報》的工作,實際上卻是為國民黨負責宣傳工作。換言之,許孝炎可以見到蔣介石,給他傳達信件。

章士钊将自己的來意告訴許孝炎,由于茲事體大,許孝炎與章士钊見面後,就趕緊去見蔣介石,向他報告與章士钊談話的内容。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毛主席、蔣介石舊照

許孝炎告訴蔣介石,毛主席親筆寫信給他。蔣介石聽到後,十分訝異,他沒想到,這麼多年的“老對手”“老朋友”竟然會給他帶來一封信。

蔣介石打開信件,信中之言,都是關于雙方合作的事宜,毛主席表示,會尊重蔣介石的意見,共同協商解決問題。

在信件的最後,毛主席寫“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他誠摯邀請蔣介石“回家鄉去看看”。

蔣介石坐在座位上,拿着毛主席親筆寫的信,一字一句、反反複複讀了好幾遍,不過他始終未發一言,沒有做出任何表示。

大概過了半個多小時後,蔣介石才從信中回過神來,或許是因為年紀大了,他手上的動作慢了許多,緩緩将信放在桌子上,然後站起身來,走到許孝炎面前,對他說道:“你辛苦了。”

至于信中所提之事,蔣介石卻沒有給出任何正面回應。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毛主席與蔣介石

許孝炎完成了章士钊交待的使命,随即傳回香港,将自己面見蔣介石的整個過程整理成一份報告,最終上交到毛主席、周恩來總理的手裡。

自從1949年蔣介石辭别家鄉後,他再也沒有回過家鄉。但這次毛主席的真摯相邀,蔣介石始終沒有回應,也沒有重回奉化溪口。

一年之後,也就是1957年,蔣介石再次召見許孝炎,與他在住處進行密談,蔣介石的意思,是希望許孝炎能從海外推薦一個人,前往北京,深入了解情形,蔣介石之意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許孝炎向蔣介石推薦了宋宜山,并且征得了蔣介石的同意。至于為什麼要選擇宋宜山呢,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宋宜山是蔣介石的學生,二人有過長期交往,蔣介石敏感多疑,不輕易相信别人,在他看來,宋宜山是忠誠的,是足夠信賴的。

其二,宋宜山是宋希濂的胞兄,現下宋希濂正在戰犯管理所中接受改造,宋宜山有一個前往北京的最佳理由:探親。

其三,宋宜山是湖南人,與章士钊,還有很多中共上司人都是老鄉,聯系交談起來比較容易拉近距離。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宋希濂

1957年4月,在蔣介石、許孝炎的支援下,宋宜山輾轉來到北京。章士钊、唐生明(湖南和平起義協定的簽字人之一、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副司令員)等人在車站迎接他。

宋宜山的到來受到很多人的熱情招待,周恩來總理設宴,與他親切交談;時任統戰部部長的李維漢也親自招待他。

此外,宋宜山還前往戰犯管理所,探望胞弟宋希濂,看到宋希濂在管理所的潛心改造,宋宜山倍感欣慰。

閑暇之餘,宋宜山參觀北京的工廠、農村,遊覽名勝古迹。他被共産黨的偉大政策、被祖國的發展所打動。

5月,宋宜山離開北京,回到香港,他将在京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了一份書面報告,上交到蔣介石的手裡。

報告裡,宋宜山大贊祖國的全新面貌,也贊揚共産黨的偉大政策,可蔣介石不高興,甚至對宋宜山頗有微詞,他告訴許孝炎,讓宋宜山不用來見他了。

最後,這場醞釀了一年多的“合作”,由于蔣介石的缺乏誠意,終被“擱淺”。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蔣介石

值得一提的是,章士钊先生始終沒有放棄努力,他旅居香港,寫了一百多首詩,贈給一些友人,他通過詩句表達誠意,希望這些友人能為合作之事貢獻力量,可謂用心良苦。

懷張嶽軍(群)

章士钊

四十年過舊迹非,适然相望海之湄。

燕來幾度新巢定,人在無妨野圃移。

如子壯猷仍自展,隻今時難要同支。

張公九尺饒蒼賓,倘許料量似少時。

張群,蔣介石的親信。在章士钊看來,有張群的穿針引線,想來能事半功倍。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周恩來總理與張群握手

蔣介石逝世,孫輩回故鄉

遺憾的是,毛主席的誠摯相邀,蔣介石最終沒有應邀。

當共産黨上司下的祖國日新月異地發展,蔣介石在沉悶中度過他的餘生。1975年4月5日,89歲高齡的蔣介石逝世。

據悉,蔣介石去世前親自選擇了一塊風光不錯的湖,按照江浙地區房屋的風格,重新修建了一個與家鄉十分相像的地方,名喚“慈湖”。

他借慈湖這塊地方,來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當年一别,他再也沒有踏上故土。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蔣介石

毛主席身邊的警衛人員從收音機裡聽到蔣介石逝世的消息,趕緊将這一消息告訴毛主席。毛主席神情凝重,隻是說了一句:“知道了”,就再未說話。

毛主席将張元幹的送别詞《賀新郎》播放了一整天,他時而躺在床上,靜靜傾聽,時而用手拍床,打出一個拍子來。

《賀新郎》最後兩句詞是“舉大白,聽金縷”,毛主席将這兩句詞改為“君且去,不須顧”,并重新錄音,或許他是以這兩句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吧。

蔣介石臨終前的一大心願就是重返故土,隻可惜他始終沒有這個機會了。而在他去世的多年後,他的孫子,蔣經國的兒子蔣孝勇來到奉化溪口。

56年毛主席親筆寫信,邀蔣介石重回家鄉,蔣介石連看幾遍一言不發

圖|蔣氏故居

1996年,蔣孝勇已經是重病纏身,他在家人的陪伴下低調返鄉,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的身份。

蔣孝勇要參觀蔣氏故居,與其他遊客一樣,買了門票,然後走了進去。不同的是,對遊客而言,這裡是景點。對蔣孝勇而言,這裡是爺爺和爸爸生活過的地方。

看着蔣介石、蔣經國的照片,蔣孝勇不禁喃喃自語:“這就是你們年輕時的樣子。”他一邊注視着照片,眼淚不自覺地流了出來。

參觀完蔣家老宅,蔣孝勇更是情難自控,潸然淚下說着:“我們都是中國人!”

是啊,我們都是華夏兒女,永遠熾熱地熱愛我們的祖國!

參考資料:

《獨裁統治者蔣介石》

《蔣介石傳》

《章士钊傳》

《擱淺的一次國共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