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本部落第170篇原創文章
(全文4058字)
一
電視劇《人世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富有情感張力和時代記憶的好作品,幾乎是全國的老百姓都在觀看,這種情況,恐怕隻有上世紀的《渴望》有這個待遇。
在觀劇時,觀衆自然而然地會代入到主角周秉昆一家中去,感受這一家幾十年間在時代的浪潮中跌宕起伏的豐富經曆。雖然有着各種困難和波折,但總的來說日子在越來越好。對于周家成員最後的結果,雖然不是百分百的滿意,畢竟有不完美的地方,但這才像現實,是以也算是知足了。
周家在開始的時候是勞工階級,根正苗紅的代表,這在當時是處于社會較高階層的。劇終的時候,大兒子周秉義是進階幹部,走的是仕途,妻子郝冬梅是醫院體檢科主任,處于社會的中高階層;二兒子周秉昆和媳婦鄭娟是飯館小老闆,走的是商道,兩人的兒子周聰是報社記者,處于社會中層偏下,底層偏上;女兒周蓉是大學教授,女婿是影視導演,屬于進階知識分子,處于社會上受人尊敬的階層,就此而言可以列入高層,經濟上可以算是中層。
由此可見,經過幾十年後,周家在社會中所處的階層不僅沒有掉落,反而往上移了至少一格,作為主人公的周秉昆是大多數人的代表,他沒有發生特别大的階層波動,但在經濟上自立了,精神上健壯了,情感上飽滿了,某種意義上講他的人生曆程依然是值得大多數人羨慕的,也是值得追随的,而且有一種可以複制的感覺。至于這種感覺是真的,還是錯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觀衆覺得可以在自己身上複制。
周秉昆的哥哥、姐姐實際上是作為他的參照物存在的。哥哥、姐姐都考上了北大,即使是在過去大多數家庭還不怎麼重視讀書的年代,競争的人沒那麼多,兩人又非常努力,也是非常小非常小的機率,尤其是姐姐周蓉,在貴州的山溝溝裡當國小老師,生活和工作占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她考上北大的情節讓人感覺有點藝術升華了。從她不管不顧舍家私奔這件事看,性格不夠沉穩,考上大學真的難。在現實生活中,她作為回城知青,做一個普通公務員,或者事業機關的幹部或職工,應該是不錯的結果。
哥哥周秉義的故事,美中不足的恰恰是他的嶽父母是高幹,這一抹光輝掩蓋了他自身努力向上、不屈服命運的亮麗,總讓人感覺有一點點嶽父母支援的影子。這種安排反而淡化了這個人物角色的力量,是以就有了嶽父母一輩子沒有和自己父母見上面,嶽父母不願意利用權力幫周秉義妹妹的同學蔡曉光的忙,嶽母暗示組織上給予周秉義鍛煉機會這類情節。從好的方面看,是大膽地觸及了兩個高低明顯差異的社會階層的家庭的“沖突”,具有現實意義,既樹立了不利用職權謀私利的光輝形象,又兼顧了利用隐形權力施加正面影響的人情社會需要。但是,相信有一部分觀衆在看到這些事情時是會有一點别扭感的。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郝冬梅的父母是普通的知識分子,不是什麼高幹,會是什麼情況。知識分子本來就是勞工階級的一部分,那麼,這兩個家庭就會像中國大多數的聯姻家庭那樣有來有往,如果有什麼困難也會互相幫助,這種幫助也包括利用一些自己的人脈資源。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情況并不會在實質上影響周秉義的仕途發展,他仍然會是一個很有前途的體制内的優秀幹部。是以,就塑造周秉義這個人物形象而言,他受累于郝冬梅家庭的高幹背景了,沒有這個背景,會更有說服力。
由于哥哥和姐姐的階層往上移了,連帶着周秉昆這個人物也有了階層上移的感覺。原因很簡單,哥哥、姐姐的人脈關系是可以給周秉昆加持的,這在現實生活中非常正常,即使這種人脈關系從來沒有使用過,也沒有關系,這種可能性就是光環,足夠使你在同齡人中多一道引人注目的亮色。
關于周家的階層變動,電視劇給出的密碼是讀書改變命運,自我奮鬥改變命運。這是中國人的信仰,也是正能量的需要,也是創作和觀劇的需要。
二
一個自我進化的社會必定是有一定程度的階層流動性的,如果出現階層固化就會非常危險。《人世間》的意義在于揭示了階層流動的可能性,也指出了實作這種流動的解決辦法。
一個證明是蔡曉光,他一出場就是優勢地位,然後通過考上大學從工廠轉到了藝術行業,社會階層肯定沒有往下掉,甚至還略微提升了一些。人脈關系幫他排除了上學的障礙,他的陽光、積極、努力成就了他。
另一個證明是周秉昆他們六小君子中的呂川和唐向陽,通過努力考上大學改變了命運,一個成為了紀檢幹部,一個成為了工程師。
這兩個證明都非常明顯地告訴我們:讀書考學是普通老百姓改變命運的唯一路徑。科舉的一大貢獻就是選拔人才和實作階層流動。
可是,如果我們把目光轉向六小君子中的另外幾位,就能感覺到,如果剛開始的初始配置是社會底層,要想在一輩子這個時間次元改變命運和階層是非常難的。
孫趕超和于虹,人品非常好的老百姓。在時代的變遷中,兩個人謀生的手段主要依靠體力,孫趕超和肖國慶站過街、等過活,于虹在喬春燕的幫助下在洗浴中心當保潔工。這是典型的老百姓家庭,孫趕超因為長時間勞累工作患上了尿毒症,為了不給家庭造成負擔,他卧軌自殺了。他的悲劇是有前因後果的,不是突然而至的,是以更有現實意義和悲劇意義。好在他的兒子争氣,考上了大學,給這個家庭帶來了上升的希望。可是,現實生活中可能是非常難的,因為他家的條件确實不好,兒子早年的智力開發和學習努力程度未見得有上大學的潛力。他的故事還好在他的妹妹最後從南方回來了,帶着錢。這也是一道亮色,現實的情況有可能是再無音訊、生死未蔔,也可能折翼而歸,重複普通人的平淡生活。光子片改造時,于虹沒有資格分房,向周秉昆、鄭娟夫婦開口讨鄭娟的房子,最後周秉昆夫婦滿足了她的願望,過程中兩人思想上的鬥争很真實,最後的決定很溫暖。我不知道現實中會不會發生這樣的事,畢竟,為了房子,不知有多少家庭是以傷了親情。
肖國慶和吳倩。吳倩這個角色很“欠”,不過很真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人:自私、不感恩,但是也有善良的一面。肖國慶失業後做過苦力,後來在周秉昆的幫忙下到兵工廠當了門衛,總算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吳倩在飯店的工作失去後,幸好有周秉昆幫助,到書店當了店員,工作穩定。兩人的家庭負擔重,姐姐一家回來後跟自己以及父母擠在一起,後來借住在鄭娟原來的房子裡。肖國慶的父親後來凍死在鍋爐房後面的煤堆旁,非常的讓人憋屈。這一家的生活就是憋屈,感受到的是生活重重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來。
曹德寶和喬春燕。曹德寶的社會階層沒有什麼改變,如果說有什麼變化,也是因為身邊的喬春燕的光環。喬春燕非常适應社會的變化,本身又有非常積極改變生活、掌控生活的願望,是以,她當過公共浴室的中層幹部,也曾跌落回普通人,當國營浴室變成私營洗浴中心時,她又當上了中層幹部,這個人,有能力。相比之下,曹德寶在改變自己方面是沒什麼亮色可言的人。他有一個通過婚姻攀附改變命運的夢想。夢想并不可恥,可恥的是他總希望不努力的同時能夠得到命運的眷顧。他倆的價值觀最終在周秉義、周秉昆兄弟倆的正道前碰得遍體鱗傷。讓他倆的情感傷口有所恢複的還是周秉昆的寬容和諒解。
三
是以,發現沒有,除了展現了極高錄取率的考大學改變命運案例,劇中普通老百姓能夠保持原來的社會階層不往下掉就已經很好了。
我們覺得電視劇《人世間》好,有一個殘酷的事實是:電視劇的視角是放在了周秉昆這一家身上,我們感覺到了努力和改變之間明顯的因果關系,給人以希望和溫暖。可是,如果影片把視角轉移到孫趕超、于虹夫婦,或者肖國慶、吳倩夫婦身上呢?還會把自己代入到主角身上,覺得《人世間》這部電視劇好嗎?
生活是平淡的,或者說平淡是主要的。藝術作品之是以被需要,一個原因就在于它能滿足我們的精神需求。
孫趕超、于虹夫婦,肖國慶、吳倩夫婦,他們的謀生方式主要是依靠自己的體力,在生産的同時也在消耗自己的生産資料,他們要改變命運,夫妻中的一位做點小生意可能是個辦法。劇中的水自流、駱士賓有商業頭腦,在計劃經濟時代敢于冒險,獲得了超過一般人的收入,在市場經濟時代頭腦靈活,善于抓住機會,駱士賓善于識人,這類群體的謀生方式是孫趕超們所不熟悉的,也是難以掌握的。
自己學識有限,能力有限,家庭的人脈關系等于零,自學能力一般,更糟糕的情況是,家庭負擔重,或者遇到突發大病,就會沉重打擊原有的脆弱的經濟平衡狀态,進而陷入發展陷阱難以自拔。孫趕超們的難題是,增長似乎可以做到,但發展似乎難以企及。
這才是電視劇《人世間》中一個細思極恐的美麗童話。剝離了藝術創作給與的主角光輝和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各種彩蛋巧合與命運眷顧後,劇中的孫趕超們隻能在原有的階層原地踏步,努力的目标是不要出現階層滑落。說得更殘酷一點,如果周秉昆沒有哥哥姐姐,就他一個孩子,那麼他大機率過得會比劇中差。
四
解決的答案不是沒有,在電視劇中實際上已經給出了。
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發現:孫趕超、于虹夫婦受益于周秉昆夫婦的給力幫助:給了一套小房;肖國慶、吳倩夫婦受益于周秉昆夫婦的幫助:借了周轉的房子,解決了兩人的工作。當他們在生活的捶打中不知所措時,周秉昆帶領他們開了搬家公司,後來得了馮玥的幫助,一行人到了物流公司工作,周秉昆後來又帶着他們開小飯館大排檔,總之,跟着周秉昆,生活有個着落,心裡踏實。
對于他們來說,周秉昆這個人實在是太重要了。
這是藝術,但也是生活。
生活中是有無數個周秉昆的,關鍵是你能不能識别出來。這是生活中的孫趕超、肖國慶們需要注意的事。“周秉昆”可以幫助“孫趕超”們、“肖國慶”們,雖然不是說大富大貴、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那種幫助,但可以給予頭雁的紅利,降低自己試錯的風險,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再者,周秉昆還有當官的哥哥、做學問的姐姐、搞藝術的熟人(蔡曉光,不用糾結于他後來成了姐夫,沒有蔡曉光,也會有其他曉光的熟人),真有大困難,這些都是救濟的可能。
怕就怕在,看到了周秉昆這樣的好人,自己卻看不上眼,或者幹脆眼紅妒忌,也不願意在周秉昆需要幫忙的時候力所能及地搭把手。移泰山而填東海,是力不能及,那麼,為長者折枝而不為,就是力所能及卻不願為了。在人際關系上,總是想當天報,即時報,從來不知道春播夏種。那麼,活得苦點、累點、憋屈點、不快樂點,不是應該的嗎?
為衆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愛護生活中的周秉昆,就是給自己留一把薪。此處的愛護,是一個動詞。
注:文中圖檔來自愛奇藝劇照。
作者簡介:70後,喜歡曆史,喜歡思考。寫作給我帶來愉悅,先悅己,後悅人。目前本公衆号累計已發表52萬字,希望大家喜歡。喜歡本文,就轉給您關心的朋友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