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作者:華人佛教

佛教經典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種類的植物,它們各有特色,以客觀可感的實體承載着精深奧妙的佛教思想文化。

那它們在佛教中都有着怎樣的意義呢?一起來看看。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文/王早娟

人們在與植物長期的相處過程中,逐漸賦予了植物某種與人相關的含義。

宗教中的植物更是如此,在宗教中,植物具備了超出植物本身的“話語”。

佛教涉及極為豐富的植物文化,植物在佛教表述的不同境界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佛教文化中植物的主要功能包括幫助修行、供奉佛陀、醫療藥用以及作為某些尊者的法器。佛教植物的意義主要在于四個方面,即比相、比德、比理、比境。

01

比 相

佛典中常用植物來表示佛陀長相,印度頻婆果是一種紅色的果實,色澤鮮豔美麗,佛經中多用之表示相貌。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有“唇紅齒潔如頻婆果。”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五《入法界品之六》:“唇口丹潔,如頻婆果。”

《佛本行集經》卷一九:“嗚呼我主,口唇紅赤,如頻婆果。”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八一:“世尊唇色光潤丹晖,如頻婆果。”

《毘耶娑問經》卷下:“光明集在其身,頰如蓮花,唇色猶如金頻婆果。”

《方廣大莊嚴經》卷一:“目淨修廣,如青蓮花,唇色赤好,如頻婆果。”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02

比 德

佛教用植物來與人的德行相應,德行好的人就用馨香繁茂的植物來表示,德行不好的人則用具有臭味的植物來表示。

《安樂集》中寫佛告父王: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頭栴檀,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啖其花果,發狂而死;後時栴檀根芽漸漸生長,才欲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衆生見者,皆生希有心。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這段文字以植物來比人的德行,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德行終将感化一切德行不好的人,進而改變周圍的環境。

釋迦牟尼佛德行圓滿,他的一生中幾乎每一個重要時刻都有植物與之相伴,無憂樹、閻浮提樹、吉祥草、菩提樹、尼拘律樹、娑羅樹等這些植物無不潔淨美麗,香雅柔美,在佛的生活中,她們是佛陀高尚情懷的代言,是佛陀精神境界的象征和外化。

樹的生命狀态與佛的精神身體密切相關,佛陀在菩提樹下頓悟,是以這棵樹也成為常青樹: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其莖幹呈黃白色,枝葉青翠,經年不凋謝。”在佛陀入滅的時候它也“枝葉變色凋落。過後又再生青翠。(《酉陽雜俎》)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而佛陀在娑羅雙樹下涅槃時,《大涅槃經後分卷上•應盡還原品》則做了如下描述: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大覺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羅林東西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合為一樹,垂覆寶床蓋于如來,其樹即時慘然變白,猶如白鶴,枝葉花果皮幹悉皆爆裂堕落,漸漸枯悴摧折無餘。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03

比 理

植物也可用來闡釋佛教義理,《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中用般若波羅蜜花等諸多花來指代佛理。

《阿毘昙毘婆沙論》卷第十三把佛法中的十二因緣比喻成樹的各個組成部分,以此便于聽法者了解: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此十二支緣,如樹有根,有體,有花,有果。無明、行是其根,識、名色、六入、觸、受是其體。愛、取、有是其花,生、老死是其果。此十二支緣,或有花有果或無花無果。有花有果者,謂凡夫人、學人,無花無果者,謂阿羅漢。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大智度論》中描述的尼拘律樹非常高大,樹冠廣闊到樹蔭下能放置五百輛車,但生長出這種樹的種子卻比芥子的三分之一還小,經中形象地用來比喻老婦人以清淨信心供養佛陀,其因雖小卻能得大果報。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一: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複何所表,以華為嚴。華有十義,所表亦爾。一微妙義,以微妙作為花義,表示佛行佛德離于粗相,故說華為嚴。二開敷義,表示開放殊榮,令人進入覺性故。三端正義,表示圓滿德相具足故。四芬馥義,表示德香普熏益自他故。五适悅義,表示德樂歡喜不會厭離故。六巧成義,表示所修的德相善巧皆能成就故。七光淨義,表示永斷災障極其清淨故。八莊飾義,表示依勝因莊嚴本性故。九引果義,表示此因能結成佛果故。十不染義,表示處世不染如蓮華故。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此經中用花的微妙、盛開、端正、芬芳、讓人愉悅、巧成、光潔、莊嚴、無染凡塵以及花落後結果等十種妙處比喻佛行佛德之理,可謂巧妙說法。

佛教關于世界的想象非常耐人尋味,其中對于極小的表述多借用“芥子”這一物種。佛典有“芥子容須彌”之喻,須彌,就是須彌山,其入水八萬由旬,出于水上高八萬由旬,縱廣之量亦同,周圍有三十二萬由旬。如此廣大的一座山卻能被一粒小小的芥子容納,這表現了佛教大小一如的空間态度。

佛典中又有“芥子投針鋒”之說,芥子及針鋒都是非常細小的事物,這樣的說法比喻某種可能性是小之又小。《涅盤經》卷二:“佛出世之難得猶如芥子投針鋒”。

佛涅槃時四周生長的樹木也與佛理有關。《大般涅槃經疏》卷一: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娑羅雙樹者,此翻堅固。一方二株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枯四榮,下根相連、上枝相合,相合似連理,榮枯似交讓……東雙表常,南雙表樂,西雙表我,北雙表淨。又雙茂表常,蔭涼表我,花以表淨,果以表樂。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據此可見,佛涅槃時的娑羅樹表達了佛教思想,東方一榮一枯的娑羅樹意為“常與無常”,北方意為“樂與無樂”,西方意為“我與無我”,南方意為“淨與無淨”。

繁榮華茂表示:常、樂、我、淨;枯萎凋殘表示: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佛教用諸多植物來比喻人的色身之脆弱,《大涅槃經》: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是身不堅,猶如蘆葦、伊蘭、水泡、芭蕉之樹。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瀑水、幻炎,亦如畫水,随畫随合。是身易壞,猶如河岸臨峻大樹。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用蘆葦、伊蘭、芭蕉、臨峻大樹來說明壽命的短暫,猶如電光石火,轉瞬即逝。有時也用植物的種子或果實來比喻世界的微小,《注四十二章經》: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塵隙;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纨素之服如弊帛;視大千世界如一诃子。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04

比 境

依據佛教思想,在修行的不同境界,所見植物是不同的。

《修行本起經》中記載,當佛陀獲證無上正等正覺時,他看到: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其地平正,四望清淨,生草柔軟,甘泉盈流,花香茂潔,中有一樹,高雅奇特,枝枝相次,葉葉相加,花色蓊郁,如天莊飾,天帆在樹頂,是則為元吉,衆樹林中王。

太美妙了,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載着這麼特殊的意義

這裡的一切美好植物、美好境界,都不再是俗世中的植物和境界了,它具有極強的精神特征,是對佛陀人生境界、智慧境界、宗教境界的彰顯。

《法華經》卷十九《法師功德品》記載,如有人能精心修持此經,就能達到非常好的境界,能夠聞到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的各種香味,并且能夠分辨清楚香味的種類及來源。

佛教有用植物的溫暖、美麗、自在來比成佛的境界,也有用植物的陰冷、恐怖、幽黯來與死亡相比應。

佛教中有一處叢林叫做屍陀林,是專門棄置屍體的地方,是以也叫做恐畏林、安陀林、晝暗林,這裡與佛國植物的鮮豔、明媚、富有生機形成鮮明對比。

文章節選自《空林佛教》

原标題 | 略說佛教文化中的植物

圖檔來源 | 十願百科

攝影 | 丹珍旺姆、曹立君、子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