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騙了2000多萬,為什麼出事的總是大亞聖象?

作者:市值觀察SZGC
被騙了2000多萬,為什麼出事的總是大亞聖象?

  作者:雲潭,編輯:小市妹

  先是血親争權,又陷電信詐騙,大亞聖象流年不利。

  3月底,有中國“地闆之王”之稱的大亞聖象釋出了2021年報。其中一則“子公司美國HomeLegend LLC公司遭遇電信詐騙”的資訊,令投資者驚詫不已。

  據悉,有不法分子入侵了子公司HomeLegend LLC租用的微軟365企業郵箱,冒充管理人員,并僞造供應商檔案,騙取了公司356.9萬美元(約合人民币2275.49萬元)。

  雖然電信詐騙是經濟犯罪的高發地,新型詐騙手段也是層出不窮,但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大亞聖象的财務“防火牆”不應如此薄弱。不僅内部郵箱被輕易攻破,财務稽核和業務管理也不夠嚴謹。

  其實,這家公司的内控混亂早已有之。在經曆了“創一代”溘然長逝,二代陷入争權内鬥後,大亞聖象的管理問題大面積暴露,甚至被監管層點名批評。

  更令投資者擔憂的是,不斷的内耗,嚴重影響公司經營狀況,大亞聖象連續4年增收不增利,曾經的領頭羊也被追趕者們迎頭趕上。

  【家族内鬥,兄弟阋牆】

  家族企業内鬥的故事并不少見,但大亞聖象卻更加“魔幻”。這場家族内鬥風暴,開始于父親的突然離世,而由兄弟去世作為終結。

  大亞聖象創始人、原董事長陳興康是一個标準的“創一代”,他曆經商海幾度沉浮,三次創業終成輝煌。

  1995年,陳興康創立聖象集團,切入家居行業,聖象木地闆、大亞人造闆一炮而紅,多年穩坐中國地闆行業頭把交椅。

  4年後,陳興康帶領大亞聖象成功上市。此後,公司的業務觸角還延伸至汽配和資訊産業。2015年,大亞集團入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陳興榮登“木業首富”。

  如今,“聖象”地闆和“大亞”人造闆的品牌價值分别為638.16億元和228.87億元,合計高達867億元。

  2015年4月,70歲的陳興康意外摔倒逝世。縱橫商場近四十載,苦心經營大半輩子的他,并未立下遺囑,也沒有為家族傳承進行安排。

  瞬間沒了“主心骨”,大亞聖象頓時群龍無首。創始人溘然長逝留下的權力斷層,也為未來的兄弟鬥争埋下“禍患”。

  陳興康膝下有兩子一女——長女陳巧玲、長子陳建軍、次子陳曉龍,但三人都未曾主導家族事業,并且都不持有公司股權。

  根據《婚姻法》《繼承法》規定,家産50%歸屬遺孀戴品哎,其餘50%由戴品哎和三名子女平分。戴品哎當時年歲已高,無心更無力掌管家族财産。

  經過一番商定,由陳建軍、陳曉龍兄弟二人“輪流坐莊”,并約定三年一輪換。此時,陳曉龍出任董事長;陳建軍任聖象集團總裁,深耕地闆業務。

  在陳曉龍執掌的三年中,大亞聖象表現不俗,2015年至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穩定在70億左右,淨利潤直接從3.18億躍升至7.25億。收入穩定,淨利潤翻了一倍多。當然,這也和下遊地産行業2016-2018年的上升周期相吻合。

被騙了2000多萬,為什麼出事的總是大亞聖象?

▲大亞聖象2015-2018主要财務資料,資料來源:同花順

  誰曾想到,這一平衡穩定的狀态在2018年被打破。也就是在這一年,大亞聖象的家族“宮鬥戲”正式拉開序幕。

  先是,2018年7月6日,戴品哎力撐長子陳建軍,将其大部分股權轉讓給陳建軍,兄弟間由此産生了裂隙。

  而此時,正值“三年一輪換”的關鍵節點,為防止“大權旁落”,陳曉龍便聯手姐姐陳巧玲解除了陳建軍的董事職務。

  此後的一年多,雙方圍繞這家百億資産企業的控制權掀起一輪輪争奪戰,期間還上演了争奪公章、派系内鬥的戲碼。

  血親相争讓這家明星家居企業遭遇聲譽危機。2019年開始,大亞聖象業績已出現疲态,股價劇烈波動,還出現了3.69億元貸款逾期、股權當機、對外擔保高企等融資問題。

  該年8月,在政府部門的出手調解下,陳氏兄弟二人決定緩和沖突,經過談判,陳建軍負責大亞集團,進入上市董事會。而大亞聖象依舊由陳曉龍主持,繼續擔任董事長。

  此後,雙方還共同出席了2019年股東大會,向外界傳達冰釋前嫌的信号,公司股價也有所起色。在聖象集團的一次贊助活動上,陳家三姐弟和母親有說有笑,甚為和睦。

  眼看股權紛争的糾葛就此化解,意外卻再次發生。2020年5月的最後一天,陳曉龍在回家的路上因病意外去世。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已相視一笑泯恩仇,卻奈何天有不測風雲,陳建軍深感無奈:“好不容易關系緩和了,大家都好了,就發生這種事,怎麼會想到呢,想不到的。”

  自此,這家光環加身的企業元氣大傷,從巅峰的山頂開始滑落。

  【内控混亂,被公開批評】

  陳曉龍去世後,“血親争權”事件按下了暫停鍵。

  本以為大亞聖象會重振旗鼓,再鑄輝煌時,諸多問題卻不斷暴露。

  由于兄弟内鬥,大亞聖象曾連續收到深交所和江蘇證監局出具的警示函。股權紛争中,戴品哎支援大兒子陳建軍,曾于2018年6月,将其持有的大亞集團股權轉讓給陳建軍;但此後雙方又簽署了《解除協定》,退還已受讓的大亞集團股權。

  2019年4月,戴品哎主導的卓睿投資宣布任命陳建軍出任大亞集團董事長,取代陳曉龍的位置。但陳曉龍方面聲稱“董事長應由董事會選舉,不得委派”,宣布卓睿投資此舉無效。

  雙方多次博弈,特别是戴品哎和陳建軍的股權轉讓風波,導緻上市公司實控人來回變化。但公司未按信披規定進行公布,引發監管層關注。

  在内鬥風波結束後,大亞聖象的管理問題又開始凸顯。去年底,江蘇證監局對大亞聖象出具警示函,指出其在兩方面存在違規行為,一是2019年高管薪酬披露不完整,缺少可轉債項目獎金;二是财務管理和會計核算不規範。

被騙了2000多萬,為什麼出事的總是大亞聖象?

  江蘇證監局将大亞聖象計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并要求其:“嚴肅認真汲取教訓,提高合規意識,強化内部管理,提高信披和經營規範度。”

被騙了2000多萬,為什麼出事的總是大亞聖象?

▲來源:大亞聖象2021年年報

  剛領罰單,大亞聖象的“黴運”并沒有消散,其美國子公司又遭遇電信詐騙。可見大亞聖象的财務管理仍舊不夠規範,流程把控不夠嚴謹,内控問題依然存在。

  【獨自掌舵,重鑄輝煌?】

  父親、弟弟先後去世,重振公司輝煌的重任落在了哥哥陳建軍肩上。

  但留給他的卻并不是一個蒸蒸日上的大亞聖象,公司已經4年增收不增利,而地産大環境更是進入深度調整期。

  從大亞聖象過往的業績表現來看,2018年達到巅峰後,利潤逐年下滑,其股價也再未突破2018年的高點。

被騙了2000多萬,為什麼出事的總是大亞聖象?

▲資料來源:公司财報

  2020年6月,陳建軍上任大亞聖象董事長,在他的帶領下,公司營收創四年新高,但淨利潤卻是四年最低。2021年,大亞聖象實作營收87.51億元同比增長20.46%;但淨利潤卻下滑4.86%至5.95億元。

  一升一跌,顯示出其盈利能力持續下滑,公司毛利率在2018年達到上市以來最高點後,便開始回落。

被騙了2000多萬,為什麼出事的總是大亞聖象?

  大亞聖象式微之際,陳建軍也才上任一年多,競争對手便伺機反超。憑借收購裕豐漢唐,兔寶寶補齊了精裝修工程管道,靠着“零售+工程”兩闆斧,在地産寒冬中逆勢增長。

  2021年,兔寶寶的收入和淨利潤均反超大亞聖象,收入增長近47%,達到95.03億元;歸母淨利潤更是大增近八成,躍升至7.16億元。

  大亞聖象在發展之初就确定了“綠色産業鍊戰略、國際化戰略和大家居戰略”的發展路線,陳建軍執掌企業權杖後,更加側重“大家居”戰略。

  所謂大家居,是指把硬裝、軟裝、家具(櫥櫃、衣櫃)等家裝資源整合起來,實作“全屋定制”。這也是目前地闆企業轉型的方向。

  2020年12月,在陳建軍示意下,公司成立“整裝設計+”事業部,他聲稱這标志着大亞聖象正式進軍整裝定制家居領域,打通了“地(地闆)門(木門)牆(牆闆)一體化”的業務版圖,“在原有業務基礎上,開啟成長第三級。”

  在全公司資源傾斜下,2021年木門及衣帽間業務實作收入7278.89萬,同比增長12倍,扭轉了此前下滑的窘境。

被騙了2000多萬,為什麼出事的總是大亞聖象?

▲資料來源:大亞聖象2021年财報

  但和兔寶寶相比,體量太過懸殊。2021年,兔寶寶靠定制家居就收獲了26.87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35.08%;裕豐漢唐收入18.94億元,同比去年增長31.25%。

  此外,曾被大亞聖象寄予厚望的網際網路家裝平台“宅尤加”,因多年虧損,在陳建軍治下也被裁撤。2021年年報顯示,原“宅尤加”主體上海易匠已變更為聖象(上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業變為室内裝修,注冊資本金由1億元減半至5000萬元,報告期内虧損834.85萬元。

  從業内企業這些年的探索來看,木闆企業轉型大家居挑戰很大。大自然家居算是業内“最先吃螃蟹的人”,但不僅沒有扭轉業績頹勢,反而讓其滑落至盈虧邊緣。

  2020年大自然家居收入微增,但淨利潤不到1800萬,利潤重挫近九成,目前已經“退港回A”。

  将業務從地闆延伸至整裝、定制家居領域,最關鍵的就是打通管道壁壘,兔寶寶就是通過收購裕豐漢唐補齊了這一短闆。

  經營地闆業務,供貨管道主要是經銷商和整裝公司,但如果轉型“大家居”,自己親自下場搞整裝、定制家居,那麼就會和下遊管道産生沖突,甚至可能搶奪管道商的飯碗,如何平衡其中的利害關系,是陳建軍所要思考和面對的。

  另外,轉型大家居,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也需要進行市場培育。而地闆行業本身不是一個“性感”的賽道,如何撬動更多的資金,考驗着大亞聖象的融資能力。

  目前,陳建軍獨自掌舵大亞聖象,重回巅峰是他最大的夢想,但面臨的考驗不會少。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内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産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