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境生物股價腰斬後又陷“被合并或出售”風波,Biotech進階Biopharma之路有多難?

作者:王琦 78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朱萍 北京報道4月20日,據市場消息,天境生物正在尋求收購或出售特定藥物的股份。在此消息影響下,當日天境生物盤前拉升漲近25%;4月21日,天境生物盤中股價也一度拉升超過7%。4月22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向天境生物相關負責人求證該消息,該負責人表示,内部沒有聽聞此事。

據了解,1月28日,天境生物與杭州錢塘新區管委會簽署生物藥地産化戰略協定。也有報道稱,天境生物前瞻性地進行全産業鍊布局,計劃在2024年成長為一家Biopharma。

不管上述收購或出售消息是否屬實,在市場看來,Biotech要成為Biopharma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位創新藥企負責人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不是所有的Biotech都能夠成為Biopharma,也不是所有的Biotech都需要成為Biopharma。

2021年7月,興業證券董事總經理徐佳熹在一次行業會議上也發表過相關論斷:“Biotech通向Big Pharma的機會視窗已經關閉,并且未來中國Big Pharma也不會超過10家。”

“企業其實有多樣化選擇,可以隻做Biotech,不往Biopharma進階。因為這個進階過程涉及生産制造、商業化等多個能力,尤其是目前在創新藥支付困境下,在長達多年的研發投入後,企業是否有能力再自己進行産品産業化、商業化都要考量,可以通過與Biopharma合作甚至出售等多種探索。”上述業内人士指出。

股價承壓?

有消息稱,天境生物正在與顧問合作進行戰略評估,此前該公司引起了美國和歐洲制藥巨頭的興趣,這些公司希望在中國拓展癌症藥物業務,并表示有意收購;并且,天境生物還可能在考慮其他選擇,例如與另一家公司合并,或出售與特定藥品合夥企業挂鈎的股權等。

受此消息影響,天境生物股價拉漲。一位長期關注天境生物的業内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資本市場真真假假,是否屬實并不知曉。1月6日,天境生物宣布高管增持計劃,當日收漲2.19%;3月31日,天境生物宣布重要股東與公司管理層自願鎖定股份,次日收漲7.82%。

對于自願鎖定股份事宜,天境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代理首席執行官臧敬五博士指出,這彰顯了主要股東對公司長期發展并加速轉型為專注特藥的全球創新生物制藥公司的高度信心和長期支援。“我們将不斷鞏固創新實力,逐漸達成我們在研發、商業化和全球合作方面的關鍵裡程碑,為股東和員工持續創造更多價值,并履行我們對全球患者的堅定承諾。”

但自宣布高管增持計劃至今,天境生物股價縮水65%。

有市場分析稱,天境生物股價大幅縮水,與中概股目前處境有關,但也或與其核心産品靶點CD47近半年承受的挫折有關。2020年9月,天境生物憑借與艾伯維就CD47單抗來佐利單抗(TJC4、Lemzoparlimab)達成近30億美金的戰略合作,重新整理了當時中國生物制藥企業向海外授權交易的紀錄。

但随着年初吉利德CD47臨床試驗遇挫事件,天境生物也面臨着不小的壓力。

今年1月25日,吉利德宣布其CD47抗體Magrolimab與阿紮胞苷聯合的臨床試驗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叫停,理由在于,研究者發現在Magrolimab與阿紮胞苷聯合治療臨床研究的不同試驗組中,研究者報告的嚴重不良事件(SAE)在不同組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與此同時,吉利德也宣布将部分暫停CD47抗體+阿紮胞苷聯合治療的臨床研究。部分暫停期間,Magrolimab+阿紮胞苷聯合治療的所有臨床将停止篩選與入組,而已入組的患者則會繼續接受治療,并進行嚴密的資料監控。此次受影響的Magrolimab+阿紮胞苷聯合治療臨床包括所有3項三期臨床(AML、MDS、unfit AML)、1項1b期臨床以及1項二期臨床。

另據了解,天境生物至今尚未有任何一款産品成功上市。截至目前,天境生物管線内有1項即将申報上市産品、2項III期/注冊性臨床、7項II期臨床、8項I期臨床。

其中,天境生物研發管線中,進展較快的Felzartamab(抗CD38 單抗),因為有望成為其首款商業化産品,被認為或是天境生物從Biotech轉型Pharma的起點。

另一款,進展在前列的伊坦生長激素α(TJ101)是天境生物從南韓Genexine公司引進的長效生長激素,用于治療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PGHD),2021年11月,公司與濟川藥業就TJ101商業化達成戰略合作,許可濟川藥業在中國大陸地區進行TJ101的開發、生産及商業化。

進階之困

在業界看來,目前Biotech有兩條發展路徑:一條是Biotech成為Biopharma,甚至未來成為Big pharma,自己研發産品,也可以走商業化;另一條是Biotech繼續做強研發,一直做Biotech,産品管線上有更多産品研發出來,以此去和其他公司合作或者賣給其他公司。

不過,随着2017年中國加入ICH、港股18A新政放寬對未盈利生物藥企的IPO門檻,讓中國的Biotech看到了成為Biopharma的願景。

據華創證券統計:2018年以來,已有超過30家Biotech在A股和港股上市交易。2020年有18家Biotech首次或二次上市。華創證券預計,未來5年,上市的創新藥企有望擴容到100家左右。香港交易所環球上市服務部進階副總裁韓穎姣指出,僅2021年上半年在港交所申報的Biotech就已經超過70家。

不過,創新藥的特性決定了不是所有Biotech都能一帆風順地發展,甚至有成為Biopharma的機會,因為研發九死一生,失敗才是常态,一旦失誤就将面臨現金流斷裂風險。為此,Biotech的現金儲備直接影響企業良性發展甚至生死存亡

從目前釋出的财報看,體量大、擴張快、支出高的企業,對現金儲備量的要求也較高。以百濟神州為例,雖然在2021年融資223億人民币,賬上總現金達到了424億,但其單研發投入就高達93億,僅考慮目前現金儲備和研發支出,就4年内會比較寬裕。

樂普生物2021年現金流為1.5億元,投入研發費用7.9億元,僅考慮目前現金儲備和研發支出,可能企業維持健康經營的時長不到1年;而歌禮制藥雖然股價已到地闆價,但仍有25億元現金流,理論上可以繼續支撐近12年。

很多企業也在積極籌備現金流,如君實生物,現金流隻有35億元,但研發支出20.7億元,理論上可以繼續支撐不到2年,3月7日晚,君實生物披露其登陸科創闆後首個定增方案,拟定增不超過39.8億元。

實際上,目前也陸續有Biotech的産品(即将)進入商業化,但自建工廠、商業化團隊等并不容易。上述藥企負責人以自建工廠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舉例稱,其中很多的生産環節、管理環節、品質環節,要有相應的人才,這需要時間,而且也有很高的風險,是以業界也流傳着一句話:“5億美元建一個工廠,不如做10個新的項目。”

與此同時,目前Biotech的商業化程序還是不太理想,創新藥的支付問題亟待解決。一方面,創新藥企目前最主要是通過醫保談判的方式做準入,降幅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最後一公裡”問題,雖然各地都在開展雙通道政策,但是新産品入院仍不理想,北京藥品陽光采購平台和衛健委公布的2018年—2020年部分上市創新藥北京進院情況顯示,這些藥品上市後一年能夠進入醫院的并不樂觀,如康柏西普2018年上市至今有4年,進入北京醫院數是26家,而北京的三級醫院有70多家;澤布替尼去年準許的,進入北京醫院的數量就1家。

為此,Biotech也在嘗試着新的路徑,如小型Biotech借助大型Biopharma的商業化能力進行首個産品的商業化,有的則通過股權合作等,如石藥集團認購倍而達的股權,恒瑞認購萬春的股權;也有共同成立合資公司的形式,如君實生物宣布與嘉晨西海達成合作協定,雙方将共同設立合資公司,在全球範圍内合作開發和商業化基于mRNA技術平台和的新藥項目。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